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邵公谏厉王弭谤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邵公谏厉王弭谤-原文

厉王虐,国人谤王。

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

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邵公谏厉王弭谤-译文

周厉王残暴无道,国都里的人们都在私下里诽谤国王。

邵公对厉王说:“人民已经无法忍受这样的命运了。”

厉王生气了,找到了一个卫国的巫师,让他监视那些诽谤的人,一旦报告,就处死他们。

国都里的人们都不敢再说话,人们在路上只能用眼神交流。

厉王很高兴,告诉邵公说:“我现在能够阻止人们诽谤了,他们不敢再说了。”

邵公说:“这是在堵塞人民的口。阻止人民说话,比堵塞河流还要严重。河流一旦堵塞,溃堤时伤害的人必定很多,人民也是一样。因此,治理河流的人,要疏导它,使它畅通;治理人民的人,要让他们表达意见。所以,天子处理政事时,让公卿到士人献上诗歌,乐师献上乐曲,史官献上史书,教师献上规劝,盲人吟诵,哑人赋诗,各种工匠提出意见,普通百姓传达意见,亲近的大臣提出规劝,亲戚们进行补充调查,乐师和史官进行教导,老年人进行修正,然后国王再仔细考虑。这样,事情才能顺利执行而不违背民意。

人民的嘴巴,就像土地上的山川一样,财富和物资从这里产生;就像平原和低地一样,衣食从这里产生。嘴巴的言论,好的和坏的从这里产生。做善事而预防坏事,这是增加财富和衣食的方法。人民在心里思考,然后通过嘴巴表达出来,怎么能够堵塞呢?如果堵塞他们的嘴巴,那还能有多少人敢说话呢?”

国王没有听从邵公的建议,于是国都里没有人敢再说话。三年后,国王被流放到彘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邵公谏厉王弭谤-注解

厉王:指西周时期的周厉王,名胡,是西周的一位君主,以其暴政著称。

国人:指居住在国都及其周边地区的居民,这里指周厉王统治下的百姓。

谤王:指公开批评或诽谤国王的行为。

邵公:指周厉王时期的贤臣邵公,名虎,曾劝谏厉王。

弭谤:消除或阻止诽谤。

卫巫:指卫国的巫师,这里可能是指被厉王用来监视和告发诽谤者的巫师。

监谤者:监视和告发诽谤的人。

道路以目:形容人们因为害怕而不敢公开表达意见,只能用眼神相互示意。

障之:堵塞、阻止。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比喻防止人民言论比防止河流泛滥还要重要。

川壅而溃:河流因堵塞而溃决。

决之使导:疏导河流,使其顺利流淌。

宣之使言:让人民发表意见。

公卿至于列士:从公卿(高级官员)到列士(士人)。

瞽献曲:盲人献上乐曲。

史献书:史官献上史书。

师箴:乐师献上箴言。

瞍赋:盲人赋诗。

矇诵:盲人吟诵。

百工谏:各种工匠提出意见。

庶人传语:平民百姓传达意见。

近臣尽规:亲近的臣子提出规劝。

亲戚补察:亲戚之间互相监督。

瞽史教诲:盲史官进行教诲。

耆艾修之:老者对国家政策进行修正。

王斟酌焉:国王对这些意见进行审慎考虑。

阜财用衣食:增加财富、用度和衣物食物。

流王于彘:将国王流放到彘地(今河南省济源市),这是厉王失政后的结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邵公谏厉王弭谤-评注

《邵公谏厉王弭谤》是一篇反映西周时期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古文,通过邵公与厉王的对话,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统治者的政治智慧。

首句‘厉王虐,国人谤王’直接揭示了厉王的暴政和国人的不满。‘虐’字点明了厉王的残暴,‘谤’字则反映了人民对厉王的不满和反抗。

邵公的‘民不堪命矣’一句,是对厉王暴政的直接批评,同时也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不堪’二字,既表现了人民对生活的无奈,也暗示了社会矛盾的尖锐。

厉王对卫巫的任用,‘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展现了其残暴手段和对言论自由的压制。‘监谤者’和‘杀之’这两个动作,将厉王的暴行具体化,使读者对厉王的形象有了深刻的印象。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一句,描绘了当时的社会氛围。‘莫敢言’表明了人民对言论自由的恐惧,‘道路以目’则反映了人民对政治的冷漠和对现实的无奈。

邵公对厉王的劝告,‘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运用了比喻手法,将言论自由与防洪相比较,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压制言论的严重后果。

邵公接着提出‘为民者,宣之使言’,强调了对言论自由的重视。他认为,只有让人民发表意见,才能了解民情,才能制定出有利于国家的政策。

‘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这段话详细描述了古代天子的听政方式,体现了古代政治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邵公认为,‘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人民的声音是国家财富和人民生活的源泉。因此,堵塞言论,只会导致国家的衰败。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邵公的这番话,进一步强调了言论自由的重要性。他认为,人民的意见和想法,只有通过言论表达出来,才能得到实现。如果堵塞言论,只会导致国家的衰败。

最后一句‘王弗听,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说明了厉王不听邵公的劝告,最终导致了国家的动荡和自己的流亡。这也从侧面证明了邵公观点的正确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邵公谏厉王弭谤》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50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