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论周将亡-原文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
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
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
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
夫水土演而民用也。
水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
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
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源又塞,塞必竭。
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
川竭,山必崩。
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
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
十一年,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论周将亡-译文
周幽王二年,西周的黄河、洛河和渭河三条主要河流都发生了地震。
伯阳父说:‘周朝将要灭亡了!因为天地间的气候,是不会失去它的正常秩序的;如果超过了它的正常秩序,那就会导致民众的混乱。阳气被压抑不能上升,阴气被逼迫不能上升,于是就会发生地震。现在三条河流都发生了地震,这说明阳气失去了它应该所在的位置,压制了阴气。阳气失去位置而居于阴气之下,河流的源头必然会被堵塞;源头被堵塞,国家必然灭亡。水土是人民生活的基础,如果水土没有地方可以流通,民众就会缺乏财富和资源,国家不灭亡还能等待什么呢?以前伊水和洛水干涸了,夏朝就灭亡了;黄河干涸了,商朝也就灭亡了。现在周朝的德行已经和夏商两朝的末期一样了,它的河流源头又被堵塞了,堵塞必然会导致干涸。国家必须依赖山川,山崩河竭,这就是国家灭亡的征兆。河流干涸了,山必然也会崩塌。如果国家灭亡不超过十年,那是因为十年是一个时间的周期。天意所抛弃的国家,不会超过一个周期的长度。’
就在这一年,三条河流干涸了,岐山也发生了崩塌。
到了周幽王十一年,幽王被灭,周朝于是向东迁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论周将亡-注解
幽王二年:指周幽王在位的第二周年,周幽王是西周的最后一位君主,公元前771年在位。
西周三川:指西周时期的三个主要河流,即泾水、渭水和洛水,这三条河流对周朝的农业生产和都城长安的供水至关重要。
震:指地震,古代文献中常用‘震’来描述地震现象。
伯阳父:古代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之一,据说他能够预知未来。
天地之气:指天地之间的自然气息和能量,古代哲学中认为天地之气是维持宇宙秩序的重要因素。
序:指正常的秩序和规律。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阳伏指阳气被压制不能上升,阴迫指阴气被压抑不能上升,烝指蒸发,这里指阴阳两气不能正常运动。
三川实震:实际发生的地震,即西周三川的地震。
阳失其所而镇阴:阳气失去了应有的位置而压制了阴气。
川源必塞:河流的源头必然会被堵塞。
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的滋养使得民众能够使用。
水土无所演,民乏财用:水土不能滋养,民众缺乏财富和资源。
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伊水和洛水干涸导致夏朝灭亡,黄河干涸导致商朝灭亡,这两句话是历史典故,用来比喻国家衰亡的征兆。
周德若二代之季:周朝的德行已经衰落到与夏、商两代末年相似的程度。
数之纪:时间的周期,古代以十年为一纪。
岐山:位于陕西省岐山县,是周朝的发源地,这里指周朝的根基。
十一年:指幽王在位的第十一年,即公元前770年。
周乃东迁:周朝被迫向东迁移,标志着西周的结束和东周的开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论周将亡-评注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此句开篇即描绘了一幅天地异象,西周三川同时震动,为下文伯阳父的预言埋下伏笔。
伯阳父曰:‘周将亡矣!’此句点明主题,伯阳父以天地异象为依据,预言周朝将亡。
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此句阐述天地之气的正常秩序,若秩序失衡,则民乱。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此句进一步解释地震的原因,阳气被压抑,阴气被逼迫,导致地震。
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此句将地震与周朝的衰败联系起来,认为地震是阳气失去位置,压制阴气的象征。
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此句进一步阐述地震对周朝的影响,认为阳气失去位置,导致川源堵塞,国家必亡。
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此句强调水土的重要性,水土的演变关系到民众的生计,水土无法演变,民众将缺乏财用,国家灭亡的征兆。
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此句以夏、商两朝的灭亡为例,说明河流枯竭与国家灭亡之间的联系。
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源又塞,塞必竭。此句将周朝与夏、商两朝相提并论,认为周朝的德行如同两朝的末期,河流源头的堵塞预示着周朝的灭亡。
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此句强调山川对国家的重要性,山崩川竭是国家灭亡的征兆。
川竭,山必崩。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此句进一步阐述山川与国家命运的关系,认为河流枯竭后,山必然崩塌,国家灭亡的时间不会超过十年。
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此句强调天命的作用,认为天命所弃的国家,其灭亡的时间不会超过一个纪年。
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此句描述了预言的实现,三川枯竭,岐山崩塌,为周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十一年,幽王乃灭,周乃东迁。此句总结了周朝的灭亡,幽王在位十一年后,周朝被灭,被迫东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