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襄公-襄公十六年

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襄公-襄公十六年-原文

【经】

十有六年春,王正月,葬晋悼公。

三月,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湨梁。

戊寅,大夫盟。

晋人执莒子、邾子以归。

齐侯伐我北鄙。

夏,公至自会。

五月甲子,地震。

叔老会郑伯、晋荀偃、卫甯殖、宋人伐许。

秋,齐侯伐我北鄙,围成。

大雩。

冬,叔孙豹如晋。

【传】

十六年春,葬晋悼公。平公即位。羊舌肸为傅,张君臣为中军司马,祁奚、韩襄、栾盈、士鞅为公族大夫,虞丘书为乘马御。改服修官,烝于曲沃。警守而下,会于湨梁。命归侵田。以我故,执邾宣公、莒犁比公,且曰:“通齐、楚之使。”

晋侯与诸侯宴于温,使诸大夫舞,曰:“歌诗必类!”齐高厚之诗不类。荀偃怒,且曰:“诸侯有异志矣!”使诸大夫盟高厚,高厚逃归。于是,叔孙豹、晋荀偃、宋向戌、卫甯殖、郑公孙虿、小邾之大夫盟曰:“同讨不庭。”

许男请迁于晋。诸侯遂迁许,许大夫不可。晋人归诸侯。郑子蟜闻将伐许,遂相郑伯以从诸侯之师。穆叔从公。齐子帅师会晋荀偃。书曰:“会郑伯。”为夷故也。

夏六月,次于棫林。庚寅,伐许,次于函氏。晋荀偃、栾黡帅师伐楚,以报宋扬梁之役。楚公子格帅师及晋师战于湛阪,楚师败绩。晋师遂侵方城之外,复伐许而还。

秋,齐侯围成,孟孺子速徼之。齐侯曰:“是好勇,去之以为之名。”速遂塞海陉而还。

冬,穆叔如晋聘,且言齐故。晋人曰:“以寡君之未禘祀,与民之未息。不然,不敢忘。”穆叔曰:“以齐人之朝夕释憾于敝邑之地,是以大请!敝邑之急,朝不及夕,引领西望曰:‘庶几乎!’比执事之閒,恐无及也!”见中行献子,赋《圻父》。献子曰:“偃知罪矣!敢不从执事以同恤社稷,而使鲁及此。”见范宣子,赋《鸿雁》之卒章。宣子曰:“匄在此,敢使鲁无鸠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襄公-襄公十六年-译文

【经】

十六年春天,周王正月,晋悼公下葬。

三月,鲁公与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薛伯、杞伯、小邾子在湨梁会面。

戊寅日,大夫们结盟。

晋国人抓走了莒子和邾子,带回晋国。

齐侯进攻我国北部边境。

夏天,鲁公从会盟地返回。

五月甲子日,发生地震。

叔老与郑伯、晋国的荀偃、卫国的甯殖、宋国人一起攻打许国。

秋天,齐侯再次进攻我国北部边境,包围了成地。

举行了大雩祭。

冬天,叔孙豹前往晋国。

【传】

十六年春天,晋悼公下葬。晋平公即位。羊舌肸担任太傅,张君臣担任中军司马,祁奚、韩襄、栾盈、士鞅担任公族大夫,虞丘书担任乘马御。晋国改革服饰、整顿官职,并在曲沃举行烝祭。晋国加强防守后,诸侯在湨梁会面。晋国命令归还侵占的土地。因为我国的缘故,晋国抓走了邾宣公和莒犁比公,并说:“他们与齐、楚两国通使。”

晋侯与诸侯在温地宴饮,让大夫们跳舞,并说:“唱诗必须符合礼仪!”齐国的高厚唱的诗不符合礼仪。荀偃发怒,说:“诸侯有异心了!”于是让大夫们与高厚结盟,高厚逃回齐国。于是,叔孙豹、晋国的荀偃、宋国的向戌、卫国的甯殖、郑国的公孙虿、小邾国的大夫们结盟,说:“共同讨伐不服从的诸侯。”

许国国君请求迁到晋国。诸侯们于是迁走许国,但许国的大夫们不同意。晋国让诸侯们回国。郑国的子蟜听说要攻打许国,于是辅佐郑伯跟随诸侯的军队。穆叔跟随鲁公。齐国的子帅军队与晋国的荀偃会合。史书记载:“会郑伯。”这是为了表示平等。

夏天六月,军队驻扎在棫林。庚寅日,攻打许国,驻扎在函氏。晋国的荀偃、栾黡率领军队攻打楚国,以报复宋国在扬梁的战役。楚国的公子格率领军队与晋军在湛阪交战,楚军大败。晋军于是侵入方城之外,再次攻打许国后返回。

秋天,齐侯包围了成地,孟孺子速前去迎战。齐侯说:“这个人很勇敢,放他走以成就他的名声。”速于是堵塞了海陉后返回。

冬天,穆叔前往晋国访问,并说明齐国的情况。晋国人说:“因为我们的国君还没有举行禘祭,百姓也没有安定。否则,我们不会忘记鲁国的请求。”穆叔说:“因为齐国日夜在我国的土地上发泄怨恨,所以我们才来请求!我国的危急,朝不保夕,我们翘首西望,说:‘希望晋国能帮助我们!’等到你们有空时,恐怕已经来不及了!”穆叔见到中行献子,赋了《圻父》这首诗。献子说:“荀偃知罪了!怎敢不听从您的命令,共同关心社稷,而让鲁国陷入这样的境地?”穆叔见到范宣子,赋了《鸿雁》的最后一章。宣子说:“我在这里,怎敢让鲁国没有安宁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襄公-襄公十六年-注解

晋悼公:晋国的君主,悼公是他的谥号,表示对他的哀悼和尊敬。

湨梁: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是春秋时期重要的会盟地点。

大夫盟:指各国的大夫(高级官员)在此地进行盟誓,表示团结一致。

齐侯:齐国的君主,侯是爵位,表示其在诸侯国中的地位。

大雩:古代的一种祭祀活动,主要用于祈求雨水。

叔孙豹:鲁国的大夫,叔孙是氏,豹是名。

晋侯:晋国的君主,侯是爵位。

温: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是春秋时期的重要地点。

荀偃:晋国的大夫,荀是氏,偃是名。

许男:许国的君主,男是爵位,表示其在诸侯国中的地位。

棫林: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函氏: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湛阪: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是春秋时期的战场。

方城: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是春秋时期的战略要地。

孟孺子速:齐国的大夫,孟是氏,孺子是名,速是字。

海陉: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是春秋时期的战略要地。

穆叔:鲁国的大夫,穆是谥号,叔是排行。

中行献子:晋国的大夫,中行是氏,献子是谥号。

范宣子:晋国的大夫,范是氏,宣子是谥号。

圻父:《诗经》中的一篇,内容涉及政治和军事。

鸿雁:《诗经》中的一篇,内容涉及政治和军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襄公-襄公十六年-评注

这段文字记载了春秋时期晋国与周边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活动,反映了当时复杂的国际关系和频繁的战争状态。晋悼公的去世和平公的即位标志着晋国政治的新篇章,而各国大夫的盟誓则显示了诸侯国之间的团结与对抗。

文中提到的‘大夫盟’和‘同讨不庭’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通过盟誓来巩固联盟,共同对抗不服从周王室的国家。这种盟誓不仅是政治上的联合,也是文化上的认同,体现了春秋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理念。

齐侯的军事行动和晋国的反击显示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军事对抗和地缘政治的复杂性。晋国通过军事行动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地位,同时也通过外交手段来巩固与其他诸侯国的关系。

文中提到的‘大雩’祭祀活动,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对农业生产的依赖。这种祭祀活动不仅是宗教仪式,也是社会活动,体现了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叔孙豹的赋诗活动,展示了春秋时期士大夫的文化素养和政治智慧。通过赋诗来表达政治立场和情感,是当时士大夫之间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当时的文学创作,也促进了政治思想的交流和发展。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政治理念和军事策略。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襄公-襄公十六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5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