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襄王拒杀卫成公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襄王拒杀卫成公-原文

温之会,晋人执卫成公归之于周。

晋侯请杀之,王曰:‘不可。’

夫政自上下者也,上作政而下行之不逆,故上下无怨。

今叔父作政而不行,无乃不可乎?

夫君臣无狱,今元咺虽直,不可听也。

君臣皆狱,父子将狱,是无上下也。

而叔父听之,一逆矣。

又为臣杀其君,其安庸刑?

布刑而不庸,再逆矣。

一合诸侯而有再逆政,余惧其无后。

不然,余何私于卫侯?

晋人乃归卫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襄王拒杀卫成公-译文

在温地的一次会盟中,晋国人把卫成公抓起来,带回到周朝去。

晋侯请求杀掉卫成公,周王说:‘不可以。政治是从上到下实行的,上面制定政策,下面执行不违背,所以上下之间没有怨恨。现在叔父您制定政策却不执行,难道不是不可以的吗?’

君臣之间没有诉讼,现在元咺虽然正直,也不可以听从他。

如果君臣之间都有诉讼,父子之间也将有诉讼,那就没有上下之分了。而叔父您听信了元咺,这是第一个违背。

又作为臣子杀掉君主,这种刑罚怎么能够被接受?发布刑罚却不被接受,这是第二个违背。

一次会合诸侯就有两次违背政治的行为,我担心他会没有后代。

如果不是这样,我为什么会偏袒卫侯呢?”

于是晋国人就把卫侯送回去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襄王拒杀卫成公-注解

温之会:温之会是指春秋时期的一次诸侯会盟,地点在温(今河南省温县),晋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晋人:指晋国的百姓或军队。

执:抓住,拘捕。

卫成公:卫国的国君,名姬赤。

归之于周:将卫成公送回周王朝。

晋侯:晋国的国君。

王:周王朝的君主,指周定王。

政:政治,政权。

上下:上指君主,下指臣民,这里指政治的层级。

叔父:对同姓贵族的一种尊称,这里指卫成公。

元咺:卫国的贵族,此处可能指卫成公的近臣。

直:正直,公正。

听:接受,允许。

狱:诉讼,争端。

庸:通‘用’,采用,执行。

刑:刑法,刑罚。

合诸侯:召集诸侯。

再逆政:再次违背政治原则的行为。

后:后代,这里指卫成公的子孙。

私:偏爱,偏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襄王拒杀卫成公-评注

温之会,晋人执卫成公归之于周。

此句描绘了晋国在温之会期间,将卫成公拘捕并带回周朝的场景。‘执’字体现了晋国的强势与权威,‘归’字则暗示了卫成公被迫回到周朝的无奈与屈辱。

晋侯请杀之,王曰:‘不可。’

此句反映了晋侯请求周王下令杀掉卫成公,而周王则坚决反对。‘请’字表达了晋侯的坚决态度,‘不可’则体现了周王对君臣关系的尊重和维护。

夫政自上下者也,上作政而下行之不逆,故上下无怨。

周王在此处阐述了自己的政治理念,认为政治应当自上而下,上级制定政策,下级执行政策,这样上下之间才能和谐无怨。‘自上下者也’强调了政治的层级性,‘上作政而下行之不逆’则是对这种层级性的具体描述。

今叔父作政而不行,无乃不可乎?

周王通过反问的方式,指出叔父(可能指卫成公)虽然担任了政治角色,但却没有执行政策,这是不符合政治原则的。‘无乃不可乎’中的‘无乃’加强了反问的语气,表达了对叔父行为的质疑。

夫君臣无狱,今元咺虽直,不可听也。

周王进一步指出,君臣之间不应有争执,即使元咺(可能指卫成公的部下)直言不讳,也不应听取。‘夫君臣无狱’强调了君臣关系的和谐,‘不可听也’则是对直言者的否定。

君臣皆狱,父子将狱,是无上下也。

周王进一步扩展了这一观点,认为如果君臣之间、父子之间都存在争执,那就失去了上下级的区分,这是不符合社会秩序的。

而叔父听之,一逆矣。

周王指出,叔父(卫成公)听取元咺的意见,这是违背政治原则的第一逆。

又为臣杀其君,其安庸刑?

周王接着说,如果臣子可以杀掉君主,那么刑罚还有什么用?‘其安庸刑’中的‘安’字表达了质疑的语气,‘庸’字则是对刑罚作用的否定。

布刑而不庸,再逆矣。

周王认为,如果刑罚不能得到执行,那就是再次违背了政治原则,这是第二逆。

一合诸侯而有再逆政,余惧其无后。

周王指出,如果晋国在诸侯中推行这种违背政治原则的政策,那么他担心晋国将没有后代。‘一合诸侯’表明了晋国在诸侯中的影响力,‘余惧其无后’则是对晋国未来的担忧。

不然,余何私于卫侯?

周王最后反问,如果不是因为这些原因,他为什么会偏袒卫侯呢?‘不然’表示如果不是上述原因,那么就没有其他理由了。

晋人乃归卫侯。

最终,晋国在周王的反对下,将卫成公送回了卫国,这体现了周王对君臣关系的维护和对政治原则的坚持。‘乃’字表明了这一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襄王拒杀卫成公》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49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