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襄王拒晋文公请隧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襄王拒晋文公请隧-原文

晋文公既定襄王于郏,

王劳之以地,辞,请隧焉。

王不许,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

其余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以顺及天地,无逢其灾害,先王岂有赖焉。

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足以供给神祇而已,岂敢厌纵其耳目心腹以乱百度?

亦唯是死生之服物采章,以临长百姓而轻重布之,王何异之有?

今天降祸灾于周室,余一人仅亦守府,又不佞以勤叔父,而班先王之大物以赏私德,其叔父实应且憎,以非余一人,余一人岂敢有爱?

先民有言曰:‘改玉改行。’

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创制天下,自显庸也,而缩取备物以镇抚百姓,余一人其流辟旅于裔土,何辞之有与?

若由是姬姓也,尚将列为公侯以复先王之职,大物其未可改也。

叔父其懋昭明德,物将自至,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以忝天下,其若先王与百姓何?

何政令之为也?

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余安能知之?

文公遂不敢请,受地而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襄王拒晋文公请隧-译文

晋文公把周襄王安置在郏地后,襄王用土地来慰劳他,他推辞了,并请求在地下挖隧道(即隧祭,古代的一种祭祀方式)。襄王不同意,说:“从前我的先王拥有天下时,规划了方圆千里的土地作为甸服(甸服是古代天子直接管辖的地区),用来供奉上帝、山川和各种神灵的祭祀,以及供应百姓和广大民众的需要,以应对不臣服和不测之患。其余的土地平均分给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人,让他们各自有安宁的居所,以顺应天地,避免灾害,先王怎么会依赖这些呢?宫廷内的官员不超过九御(九御是古代宫廷内的一种官职),宫廷外的官员不超过九品,这样就足以供给神灵了,怎么敢满足自己的耳目欲望,扰乱国家的大法呢?至于死生之时的服饰和纹章,用来统治百姓,按照轻重来分配,大王有什么不同意的呢?现在上天降祸于周室,我仅仅守着这个官职,又不敢劳累叔父,把先王的大物(指王权象征的物品)用来奖赏个人的美德,叔父应该感到满意和感激,而不是责怪我,我怎么会吝啬呢?古人有句话说:‘改玉改行。’如果叔父能够光大美德,改变姓氏和物品,来创立新的天下秩序,自然会显露出自己的功绩,而只拿一些备用物品来安抚百姓,我即使流放到边远之地,又有什么可说的呢?如果叔父还是姬姓,我还会让他成为公侯,恢复先王的职位,大物是不可以改变的。叔父应该努力显扬美德,物品自然会到来,我怎么会因为个人的劳绩而改变先王的大法,让天下蒙羞,对先王和百姓有何交代?又怎么制定政令呢?如果不是这样,叔父有土地就可以挖隧道,我又怎么知道呢?”文公于是不敢再请求,接受了土地就回去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襄王拒晋文公请隧-注解

晋文公:晋文公,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君主,他在位期间,晋国成为霸主,对当时的政治、军事和文化都有重要影响。

襄王:襄王,即周襄王,是周朝的一位君主,他在位期间,周室逐渐衰落,国力减弱。

郏:郏,指郏邑,是周朝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隧:隧,指地道的入口,这里指地宫或地下墓穴。

先王:先王,指古代的帝王,这里特指周朝的先代帝王。

甸服:甸服,古代中国的一种土地制度,指周王朝直接统治的领土。

上帝:上帝,古代中国宗教中的最高神,是宇宙和人类社会的创造者和主宰者。

山川百神:山川百神,指山川河流和各种神灵。

公侯伯子男:公侯伯子男,古代中国爵位的等级,分别代表着不同的社会地位和权力。

宁宇:宁宇,指安宁的居所。

内官:内官,指宫廷中的官员。

九御:九御,古代宫廷中的九位女官,负责宫廷内务。

外官:外官,指宫廷外的官员。

九品:九品,古代中国官员品级的划分,分为九个等级。

神祇:神祇,指神和鬼,古代中国宗教中的神明。

厌纵:厌纵,指过分放纵。

百度:百度,指各种规章制度。

死生之服物采章:死生之服物采章,指用于丧葬和祭祀的服饰和图案。

临长百姓:临长百姓,指统治和管理百姓。

轻重布之:轻重布之,指根据情况分配和布置。

周室:周室,指周朝的皇室。

府:府,指官府,这里指周王朝的官府。

叔父:叔父,指晋文公的叔父,这里可能指的是他的叔父在周朝的地位。

班:班,指分配。

大物:大物,指重要的财物或权力。

私德:私德,指个人的品德。

流辟旅于裔土:流辟旅于裔土,指流亡到边远的地方。

改玉改行:改玉改行,古代中国的一种礼仪,指改变服饰和行动以示尊敬。

光裕大德:光裕大德,指发扬光大高尚的品德。

创制天下:创制天下,指创立新的国家制度。

庸:庸,指功绩。

懋昭明德:懋昭明德,指努力发扬光大美德。

物将自至:物将自至,指所需之物会自然到来。

大章:大章,指重要的法典或制度。

忝天下:忝天下,指使天下蒙羞。

裔土:裔土,指边远的地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襄王拒晋文公请隧-评注

晋文公在郏地定襄王后,请求隧祭,这是古代贵族的一种特殊祭祀方式,通常只有王和诸侯才有资格进行。晋文公的这一请求,体现了他对先祖的尊敬以及对王权的敬畏。

襄王对晋文公的请求以赐地相劳,这反映了周王室对晋国的恩宠,同时也表明了周王室在当时的权威和地位。

晋文公辞让赐地,请求隧祭,这表明他并不贪恋土地,而是更看重祭祀的尊严和礼仪,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襄王拒绝晋文公的请求,强调先王制礼作乐的初衷,即以祭祀神灵、保障百姓福祉为目的,而非个人私欲。这体现了周代礼制的原则和精神。

襄王提到‘规方千里以为甸服’,这是周代分封制度的核心内容,通过分封土地,使诸侯各得其所,共同维护周王室的统治。

襄王强调‘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这是周代官制的体现,反映了周代的等级制度和官吏的职责分工。

襄王以‘改玉改行’为例,指出叔父若能光耀大德,可以改变姓氏和服饰,以示新的制度创立,这体现了周代对变革的认可。

襄王指出,叔父若只是要求隧祭,而不改变姓氏和服饰,那么他只能接受土地,而不能享受隧祭的荣誉,这体现了周代对礼仪的严格规定。

襄王最后表示,如果叔父坚持要求隧祭,他也不会阻止,因为他无法干预叔父的选择。这体现了周代君王的宽容和仁德。

晋文公最终没有坚持请求隧祭,接受了赐地而归,这表明他尊重襄王的意愿,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周代礼制的尊重和遵守。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襄王拒晋文公请隧》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49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