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虢文公谏宣王不籍千亩-原文
宣王即位,不籍千亩。
虢文公谏曰:‘不可。夫民之大事在农,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民之蕃庶于是乎生,事之供给于是乎在,和协辑睦于是乎兴,财用蕃殖于是乎始,敦厖纯固于是乎成,是故稷为大官。’
古者,太史顺时覛土,阳瘅愤盈,土气震发,农祥晨正,日月底于天庙, 土乃脉发。
先时九日,太史告稷曰:‘自今至于初吉,阳气俱蒸,土膏其动。弗震弗渝,脉其满眚,谷乃不殖。’
稷以告王曰:‘史帅阳官以命我司事曰:“距今九日,土其俱动,王其祗祓,监农不易。”’
王乃使司徒咸戒公卿、百吏、庶民,司空除坛于籍,命农大夫咸戒农用。
先时五日,瞽告有协风至,王即斋宫,百官御事,各即其斋三日。
王乃淳濯飨醴,及期,郁人荐鬯,牺人荐醴,王祼鬯,飨醴乃行,百吏、庶民毕从。
及籍,后稷监之,膳夫、农正陈籍礼,太史赞王,王敬从之。
王耕一[插图],班三之,庶民终于千亩。
其后稷省功,太史监之。
司徒省民,太师监之。
毕,宰夫陈飨,膳宰监之。
膳夫赞王,王歆大牢,班尝之,庶人终食。
‘是日也,瞽帅、音官以风土。’
廪于籍东南,钟而藏之,而时布之于农。
稷则遍诫百姓,纪农协功,曰:‘阴阳分布,震雷出滞。’
土不备垦,辟在司寇。
乃命其旅曰:‘徇,农师一之,农正再之,后稷三之,司空四之,司徒五之,太保六之,太师七之,太史八之,宗伯九之,王则大徇。’
耨获亦如之。
民用莫不震动,恪恭于农,修其疆畔,日服其镈,不解于时,财用不乏,民用和同。
是时也,王事唯农是务,无有求利于其官,以干农功,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故征则有威,守则有财。
若是,乃能媚于神而和于民矣,则享祀时至而布施优裕也。
今天子欲修先王之绪而弃其大功,匮神乏祀而困民之财,将何以求福用民?’
王不听。
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虢文公谏宣王不籍千亩-译文
宣王登基后,不举行籍田仪式。虢文公劝谏说:‘不可以。民众的大事在于农业,上帝的谷物从这里产出,民众的繁衍生息从这里开始,事物的供应从这里开始,和谐和睦从这里兴起,财富的繁殖从这里开始,敦厚纯朴从这里形成,因此稷是大官。古时候,太史顺应时节观察土地,阳光炽热,土地气息震动,农事星象早晨正位,日末在天地庙中,土地开始脉动。提前九天,太史告诉稷:‘从现在到初吉,阳气都蒸腾,土地开始活动。如果不震不渝,脉气充满,谷物就不能生长。’稷向王报告说:‘太史带领阳官命令我管理农事说:“从现在起九天,土地都将活动,王要谨慎清洁,监督农事不可懈怠。”’王于是命令司徒告诫公卿、百官、庶民,司空在籍田地方清理土地,命令农大夫做好准备。提前五天,乐师报告有和风到来,王就进入斋宫,百官处理事务,各自斋戒三天。王于是清洁沐浴,准备酒食,到了规定的时间,香官献上香酒,牺牲官献上甜酒,王先饮香酒,然后享用甜酒,百官、庶民都跟随。到了籍田仪式,后稷监督,膳夫、农正展示籍田礼仪,太史赞扬王,王恭敬地听从。王耕了一小块地,分配给三个地方,庶民耕种到千亩。之后后稷检查工作,太史监督。司徒检查民众,太师监督。结束后,宰夫准备酒食,膳宰监督。膳夫赞扬王,王享用丰盛的酒食,分尝之后,庶民也吃到了食物。
这一天,乐师带领音官用音乐影响土地。在籍田东南方向设坛,敲钟并藏起来,然后适时地分发给农民。稷就告诫百姓,记录农事协同工作,说:‘阴阳分布,震雷出滞。’土地没有完全开垦,就归司寇管理。于是命令他的军队说:‘徇,农师统一指导,农正再次指导,后稷三次指导,司空四次指导,司徒五次指导,太保六次指导,太师七次指导,太史八次指导,宗伯九次指导,王则大徇。耕种收获也都如此。’民众没有不震动的,都恭敬地从事农业,修整田地边界,每天拿着农具,不耽误农时,财富不缺乏,民众和睦。
在这个时候,王只注重农业,不在官职上寻求利益,干扰农事,三个季节务农,一个季节讲武,所以征战时有威严,守卫时有财富。这样,才能取悦神灵,和谐民众,祭祀按时进行,布施优裕。现在天子想要继承先王的遗业却放弃大事,使神灵缺乏祭祀,民众的财富受困,将如何寻求福祉并使用民众?”
王没有听从。三十九年,在千亩地区作战,王的军队在姜氏的戎人那里战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虢文公谏宣王不籍千亩-注解
宣王:指周宣王,周朝的一位君主。
不籍千亩:不籍田,指不进行籍田礼。籍田礼是古代天子亲耕的仪式,千亩指的是田地。
虢文公:虢国的一位大臣,以直言进谏著称。
民之大事在农:认为农业是国家的大事,强调农业对国家的重要性。
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粢盛,指祭祀用的谷物,这里指农业产出。
民之蕃庶于是乎生:蕃庶,指人口繁衍,这里指农业保障了人口的增长。
事之供给于是乎在:指农业为国家提供了必需的物资。
和协辑睦于是乎兴:和协,指社会和谐;辑睦,指家庭和睦,这里指农业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财用蕃殖于是乎始:财用,指财富;蕃殖,指增殖,这里指农业是财富增长的起点。
敦厖纯固于是乎成:敦厖,指厚实;纯固,指坚固,这里指农业使国家和社会基础更加坚实。
稷为大官:稷,指后稷,古代主管农业的官员。
太史:古代官职,负责记录历史、天文、历法等。
顺时覛土:覛土,指观察土地。
阳瘅愤盈:阳瘅,指阳光炽热;愤盈,指充满。
农祥晨正:农祥,指农事;晨正,指早晨的天象。
日月底于天庙:月底于天庙,指日、月都位于天庙之上,这里指天文现象。
土乃脉发:土脉发,指土地开始生长。
自今至于初吉:初吉,指月初,这里指从现在到月初这段时间。
阳气俱蒸:阳气俱蒸,指阳气旺盛。
土膏其动:土膏,指土壤肥沃;其动,指土壤开始活跃。
弗震弗渝:弗震弗渝,指如果不采取行动。
脉其满眚:脉,指土地的脉络;满眚,指满溢。
谷乃不殖:谷,指谷物;不殖,指不生长。
史帅阳官以命我司事:史帅,指太史;阳官,指负责阳历的官员;司事,指负责的事务。
司徒:古代官职,负责民政。
公卿:古代的高级官员。
百吏:百官,指各种官员。
庶民:普通百姓。
司空:古代官职,负责工程。
除坛于籍:在籍田中建造祭坛。
命农大夫咸戒农用:命令农官做好准备。
瞽:古代官职,负责音乐、礼仪等。
协风:和风,指适宜的气候。
斋宫:皇帝进行斋戒的宫殿。
御事:官员们处理事务。
淳濯飨醴:清洗身体,享用美酒。
郁人荐鬯:郁人,指负责祭祀的官员;鬯,指一种香酒。
牺人荐醴:牺人,指负责祭祀的官员;醴,指一种甜酒。
王祼鬯:王,指周宣王;祼,指献祭。
百吏、庶民毕从:所有官员和百姓都跟随。
后稷:古代主管农业的官员。
膳夫:古代官职,负责饮食。
农正:古代官职,负责农业事务。
赞王:辅助、辅佐。
王歆大牢:歆,指享用;大牢,指丰盛的祭品。
班尝之:分给众人品尝。
庶人终食:庶人,指普通百姓;终食,指吃完。
瞽帅:瞽,指古代官职,负责音乐、礼仪等;帅,指领导。
音官:古代官职,负责音乐。
廪于籍东南:廪,指仓库;于,在;东南,东南方向。
钟而藏之:钟,指钟声;藏之,指收藏。
而时布之于农:时而,指适时;布之于农,指分发给农民。
纪农协功:纪,记录;协功,合作完成功绩。
震雷出滞:震雷,指雷声;出滞,指消除阻碍。
辟在司寇:辟,指分配;司寇,古代官职,负责司法。
其旅:其军队。
徇:巡视。
耨获:耨,耕种;获,收获。
王事唯农是务:王事,指国家大事;是务,指唯一的事情。
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三时,指春、夏、秋三个季节;讲武,指军事训练。
故征则有威:因此,征伐时有威严。
守则有财:守卫时有财富。
媚于神而和于民:媚于神,指得到神的庇佑;和于民,指得到民众的和谐。
享祀时至而布施优裕:享祀,指祭祀;优裕,充足。
今天子欲修先王之绪:今,现在;天子,指周宣王;修,继承;先王之绪,指先代君王的遗业。
弃其大功:弃,放弃;大功,指农业。
匮神乏祀:匮,缺乏;乏祀,祭祀不充分。
困民之财:困,使困苦;民之财,民众的财富。
求福用民:求福,祈求福祉;用民,利用民众。
姜氏之戎:姜氏,指姜姓的戎族;戎,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称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虢文公谏宣王不籍千亩-评注
宣王即位,不籍千亩。虢文公谏曰:‘不可。’此句开篇即点明主题,宣王即位后不进行籍田仪式,虢文公以直言进谏,表达了对国家大事的担忧。
‘夫民之大事在农,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民之蕃庶于是乎生,事之供给于是乎在,和协辑睦于是乎兴,财用蕃殖于是乎始,敦厖纯固于是乎成,是故稷为大官。’虢文公在此段中详细阐述了农业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农业与国家治理、民生福祉的密切关系。‘稷为大官’一句,强调了农业官稷的重要角色。
‘古者,太史顺时覛土,阳瘅愤盈,土气震发,农祥晨正,日月底于天庙,土乃脉发。’此段描述了古代农业祭祀的情景,太史顺应天时,观察土地变化,预示着农业生产的开始。‘土乃脉发’一句,生动地描绘了土地生机勃勃的景象。
‘先时九日,太史告稷曰:‘自今至于初吉,阳气俱蒸,土膏其动。弗震弗渝,脉其满眚,谷乃不殖。’’太史通过观察天象,提前告知稷官农业生产的时间节点,强调农业生产与天时、地利的紧密联系。
‘王乃使司徒咸戒公卿、百吏、庶民,司空除坛于籍,命农大夫咸戒农用。’此段描述了宣王对农业生产的重视,通过命令司徒、司空等官员做好准备工作,确保农业生产顺利进行。
‘先时五日,瞽告有协风至,王即斋宫,百官御事,各即其斋三日。’此段描绘了宣王在农业生产前的斋戒仪式,表达了对农业生产的虔诚态度。
‘王乃淳濯飨醴,及期,郁人荐鬯,牺人荐醴,王祼鬯,飨醴乃行,百吏、庶民毕从。’此段描述了宣王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祭祀仪式,通过祭祀神灵,祈求农业丰收。
‘及籍,后稷监之,膳夫、农正陈籍礼,太史赞王,王敬从之。’此段描述了宣王在籍田仪式中的角色,后稷作为农业官,监督农业生产,太史赞颂宣王,宣王敬从。
‘是日也,瞽帅、音官以风土。廪于籍东南,钟而藏之,而时布之于农。’此段描述了瞽师和音官通过观察风土,为农业生产提供指导,确保农业生产顺利进行。
‘稷则遍诫百姓,纪农协功,曰:‘阴阳分布,震雷出滞。’’稷官对百姓进行教育,强调农业生产与阴阳、雷电的关系,指导百姓进行农业生产。
‘土不备垦,辟在司寇。乃命其旅曰:‘徇,农师一之,农正再之,后稷三之,司空四之,司徒五之,太保六之,太师七之,太史八之,宗伯九之,王则大徇。耨获亦如之。’’此段描述了宣王对农业生产的管理,通过命令各级官员,确保农业生产有序进行。
‘民用莫不震动,恪恭于农,修其疆畔,日服其镈,不解于时,财用不乏,民用和同。’此段描述了农业生产对民众的影响,民众积极参与农业生产,国家财富充足,民生和谐。
‘是时也,王事唯农是务,无有求利于其官,以干农功,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故征则有威,守则有财。’此段总结了宣王时期的农业政策,强调农业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以及农业与军事、财政的密切关系。
‘若是,乃能媚于神而和于民矣,则享祀时至而布施优裕也。’此段强调了农业生产对国家治理和民众福祉的重要性,通过农业生产,国家可以祭祀神灵,布施财富,实现国家与民众的和谐。
‘今天子欲修先王之绪而弃其大功,匮神乏祀而困民之财,将何以求福用民?’虢文公以此句质问宣王,表达了对宣王忽视农业生产的担忧。
‘王不听。’此句表明宣王没有接受虢文公的劝谏,继续忽视农业生产。
‘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此句描述了宣王时期的一场战争,王师在千亩之战中败北,反映了宣王忽视农业生产的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