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王孙满观秦师-原文
二十四年,秦师将袭郑,过周北门。
左右皆免胄而下拜,超乘者三百乘。
王孙满观之,言于王曰:‘秦师必有谪。’
王曰:‘何故?’
对曰:‘师轻而骄,轻则寡谋,骄则无礼。无礼则脱,寡谋自陷。入险而脱,能无败乎?秦师无谪,是道废也。’
是行也,秦师还,晋人败诸崤,获其三帅丙、术、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王孙满观秦师-译文
二十四年,秦国的大军准备攻打郑国,途径周朝的北门。秦国士兵的左右两边都摘下头盔下拜,超过三百辆战车的人跳下车来行礼。
王孙满看到这一幕,对周王说:‘秦国的大军必定会有不吉利的事情发生。’
周王问:‘为什么这么说?’
王孙满回答说:‘因为他们的军队轻敌而傲慢,轻敌就会缺乏谋略,傲慢就会失去礼节。失去礼节就会疏忽大意,缺乏谋略就会自己陷入困境。进入险境而又疏忽大意,难道能不失败吗?如果秦国的大军没有遭遇不吉利的事情,那么这就是道路被废弃了。’
这次行动中,秦国的大军返回时,晋国人在崤山击败了他们,俘虏了秦国三位统帅丙、术、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王孙满观秦师-注解
秦师:秦国的军队。
袭:突袭,偷袭。
郑:郑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周:周朝,古代中国的朝代之一。
北门:周朝的北门,此处指周朝的都城。
免胄:脱去头盔,表示敬意。
下拜:跪拜,表示尊敬。
超乘:跳跃着上马,形容行动迅速。
三百乘:三百辆战车。
王孙满:周朝的一位贵族。
谪:灾祸,此处指不祥之兆。
轻:轻率,不慎重。
骄:骄傲,自大。
寡谋:缺乏谋略,指计划不周。
无礼:不讲究礼节,不尊重他人。
脱:轻率,不稳重。
自陷:自己陷入困境。
入险:进入危险境地。
道废:道德败坏,秩序混乱。
崤:崤山,位于今河南省西部。
三帅:三个统帅,此处指秦国的三位将领。
丙、术、视:三位将领的名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王孙满观秦师-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左传》,记录了春秋时期秦国军队将要袭击郑国时的一幕。首先,‘二十四年’表明了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这是对历史事件的精确记录,体现了古人对历史时间的重视。
‘秦师将袭郑,过周北门’描绘了秦军行军的情景。‘袭’字暗示了秦军的突然和侵略性,‘过周北门’则说明了秦军行军经过周朝的北门,这一细节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微妙。
‘左右皆免胄而下拜,超乘者三百乘’这一句生动地描绘了秦军的威势。‘免胄’意味着士兵们摘下了头盔,表示敬意;‘超乘’则是指秦军中有多达三百辆战车超越其他车辆,显示出秦军的强大军力。
‘王孙满观之,言于王曰:“秦师必有谪。”’王孙满作为旁观者,对秦军的行动进行了预测。‘谪’字在这里指代不祥之兆,王孙满认为秦军的轻率和骄横会导致失败,这是基于他对战争和军事行动的深刻理解。
‘师轻而骄,轻则寡谋,骄则无礼’这句话是王孙满对秦军失败原因的分析。‘轻’和‘骄’都是秦军的特点,‘轻’意味着缺乏深思熟虑,‘骄’则是指自大和无礼,这两者都是导致军事行动失败的重要因素。
‘无礼则脱,寡谋自陷。入险而脱,能无败乎?’王孙满进一步阐述了他的观点,认为秦军的无礼和缺乏谋略将导致他们在危险的情况下无法自救,从而注定失败。
‘秦师无谪,是道废也。’这句话是对王孙满观点的总结,他认为秦军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他们的行为违背了军事行动的基本原则。
‘是行也,秦师还,晋人败诸崤,获其三帅丙、术、视。’最后一句是对事件结果的描述,秦军的失败与王孙满的预测相符,晋国在崤山之战中击败了秦军,并俘虏了秦国的三位将领。
整段古文通过对秦军行动的描述和对其失败原因的分析,展现了古人对战争和军事行动的深刻洞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军事战略和道德伦理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