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景王问钟律于伶州鸠-原文
王将铸无射,问律于伶州鸠。
对曰:
律所以立均出度也。
古之神瞽考中声而量之以制,度律均钟,百官轨仪,纪之以三,平之以六,成于十二,天之道也。
夫六,中之色也,故名之曰黄钟,所以宣养六气、九德也。
由是第之:
二曰太蔟,所以金奏赞阳出滞也;
三曰姑洗,所以修洁百物,考神纳宾也;
四曰蕤宾,所以安靖神人,献酬交酢也;
五曰夷则,所以咏歌九则,平民无贰也;
六曰无射,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轨仪也。
为之六间,以扬沉伏而黜散越也。
元间大吕,助宣物也;
二间夹钟,出四隙之细也;
三间仲吕,宣中气也;
四间林钟,和展百事,俾莫不任肃纯恪也;
五间南吕,赞阳秀也;
六间应钟,均利器用,俾应复也。
“律吕不易,无奸物也。细钧有钟无镈,昭其大也。大钧有镈无钟,甚大无镈,鸣其细也。大昭小鸣,和之道也。和平则久,久固则纯,纯明则终,终复则乐,所以成政也,故先王贵之。”
“王以二月癸亥夜陈,未毕而雨。
以夷则之上宫毕,当辰。
辰在戌上,故长夷则之上宫,名之曰羽,所以藩屏民则也。
王以黄钟之下宫,布戎于牧之野,故谓之厉,所以厉六师也。
以太蔟之下宫,布令于商,昭显文德,底纣之多罪,故谓之宣,所以宣三王之德也。
反及嬴内,以无射之上宫,布宪施舍于百姓,故谓之嬴乱,所以优柔容民也。
“王以二月癸亥夜陈,未毕而雨。
以夷则之上宫毕,当辰。
辰在戌上,故长夷则之上宫,名之曰羽,所以藩屏民则也。
王以黄钟之下宫,布戎于牧之野,故谓之厉,所以厉六师也。
以太蔟之下宫,布令于商,昭显文德,底纣之多罪,故谓之宣,所以宣三王之德也。
反及嬴内,以无射之上宫,布宪施舍于百姓,故谓之嬴乱,所以优柔容民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景王问钟律于伶州鸠-译文
王准备铸造无射钟,向伶州鸠请教音律。伶州鸠回答说:“音律是用来确定音高和音程的。古代的神官通过考察音高来制定标准,用这些标准来调和钟声,使得百官的行为有规范,用三个音阶来标记,用六个音程来平衡,最终形成十二个音律,这是天的法则。其中,六个音程代表中正之色,所以称为黄钟,它的作用是宣扬和培养六气、九德。依次类推:第二是太蔟,用来金属乐器赞美阳气,驱散停滞之气;第三是姑洗,用来清洗百物,考察神灵和接纳宾客;第四是蕤宾,用来安抚神人和人,进行敬酒和回敬;第五是夷则,用来歌颂九则,使平民无二心;第六是无射,用来宣布智者的美德,展示民众的行为规范。设置六个间隔,用来宣扬沉寂和摒弃散乱。
音律和音阶是不变的,没有邪恶之物。细小的音阶有钟无镈,显其大;大的音阶有镈无钟,极大无镈,显其细。大者显大,小者显小,这是和谐之道。和谐则长久,长久则稳固,稳固则纯净,纯净则明亮,明亮则终成,终成则快乐,这是成就政治的原因,所以先王重视它。
王问:‘七律是什么?’伶州鸠回答说:‘从前武王伐纣,那一年是鹑火年,月亮在天驷星,太阳在析木星的津处,星辰在斗柄,星星在天鼋。音律与日、辰的位置都在北维,这是颛顼所建立的,帝喾继承了它。我们姬姓出自天鼋,与析木星有关,有建星和牵牛星,这就是我们皇妣大姜的侄子、伯陵的后代逢公所依赖的神灵。那一年,我们周的分野就在那里。那一年,月亮所在的位置是辰马农祥,这是我们太祖后稷所经纬的。王想要结合这五位三所,从鹑到驷共有七列,南北的度量也相同。人神通过数字来结合,通过声音来展示,数字结合声音和谐,然后才能一致。所以通过七次度量其数字,用音律调和其声音,于是就有了七律。
王在二月癸亥之夜举行仪式,还未结束就下雨了。按照夷则的上宫来结束,正值辰时。辰星在戌星之上,所以延长夷则的上宫,称为羽,用来保护民众的法则。王在黄钟的下宫,在牧野布置军队,所以称为厉,用来激励六师。在太蔟的下宫,在商地发布命令,显扬文德,揭露纣王的罪行,所以称为宣,用来宣扬三王的美德。返回到嬴姓内部,用无射的上宫,向百姓颁布宪法和施舍,所以称为嬴乱,用来宽恕和容纳民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景王问钟律于伶州鸠-注解
无射:古代乐律之一,为十二律之一,音高在黄钟之下,用于宣布哲人的德行和指示民众的行为规范。
伶州鸠:古代乐官,负责制定乐律和音乐活动。
律:古代音乐理论中的音律,指音高的标准。
均:古代音乐理论中的音律,指音高的平均分配。
度:古代音乐理论中的音律,指音高的度量。
神瞽:古代乐官,负责观察天象和音乐,以制定乐律。
中声:古代音乐理论中的音律,指音高的中心。
制:古代音乐理论中的音律,指音高的制定。
钟:古代打击乐器,用于音乐演奏。
百官:古代的官员群体。
轨仪:规范,准则。
三:古代音乐理论中的音律,指音律的三个阶段。
六:古代音乐理论中的音律,指音律的六个阶段。
十二:古代音乐理论中的音律,指音律的十二个阶段。
天之道:自然规律。
六气:古代医学和哲学中的概念,指自然界的六种气候。
九德:古代道德修养的九种品质。
太蔟:古代乐律之一,为十二律之一,音高在无射之下。
姑洗:古代乐律之一,为十二律之一,音高在太蔟之下。
蕤宾:古代乐律之一,为十二律之一,音高在姑洗之下。
夷则:古代乐律之一,为十二律之一,音高在蕤宾之下。
宣养:宣扬和培养。
赞阳:赞美阳光。
出滞:排除阻碍。
修洁:修养和纯洁。
考神纳宾:考察神灵,接纳宾客。
安靖:安定。
献酬交酢:相互敬酒。
咏歌:歌颂。
平民:普通百姓。
无贰:没有二心。
宣布:公布。
哲人:智者。
令德:美德。
六间:古代音乐理论中的音律,指音律的六个阶段。
扬沉伏:提升沉闷,抑制浮躁。
黜散越:废除散乱,抑制越轨。
元间大吕:古代音乐理论中的音律,指音律的一个阶段。
夹钟:古代乐律之一,为十二律之一,音高在元间大吕之下。
仲吕:古代乐律之一,为十二律之一,音高在夹钟之下。
林钟:古代乐律之一,为十二律之一,音高在仲吕之下。
南吕:古代乐律之一,为十二律之一,音高在林钟之下。
应钟:古代乐律之一,为十二律之一,音高在南吕之下。
细钧:古代音乐理论中的音律,指音律的精细调整。
大钧:古代音乐理论中的音律,指音律的大规模调整。
奸物:邪恶的事物。
细钧有钟无镈:精细的调整有钟无镈。
大钧有镈无钟:大规模的调整有镈无钟。
大昭小鸣:大的声音显赫,小的声音细微。
和之道:和谐之道。
和平:和谐。
久固:长久稳定。
纯明:纯粹而明亮。
终复:最终回归。
乐:欢乐。
成政:成就政治。
七律:古代音乐理论中的七种音律。
鹑火:古代星宿之一,属南方七宿。
天驷:古代星宿之一,属西方七宿。
析木之津:古代星宿之一,属北方七宿。
斗柄:北斗七星之一,指北斗星中最亮的一颗星。
天鼋:古代星宿之一,属东方七宿。
北维:古代天文学中的概念,指北极星附近的天空区域。
颛顼:古代传说中的帝王。
帝喾:古代传说中的帝王。
姬氏:周朝的姓氏。
皇妣:古代对已故母亲的尊称。
大姜:古代传说中的女性。
伯陵:古代传说中的帝王。
逄公:古代传说中的帝王。
分野:古代天文学中的概念,指天空中与地面相对应的区域。
农祥:古代天文学中的概念,指与农业有关的星宿。
后稷:古代传说中的帝王,被认为是农业的创始人。
五位三所:古代天文学中的概念,指五个星宿和三个天体。
鹑及驷七列:鹑火星和天驷星等七颗星。
南北之揆七同:南北方向上七颗星的对应关系。
数合声和:数字和声音的和谐。
七同其数:七个数字的对应关系。
律和其声:音律和声音的和谐。
陈:陈列,布置。
未毕:未完成。
雨:下雨。
上宫:古代音乐理论中的音律,指音律的一个阶段。
辰:古代天文学中的概念,指天体在天空中的位置。
戌:古代天文学中的概念,指地支之一,与天上的星宿相对应。
长夷则之上宫:延长夷则之上宫的音律。
羽:古代音乐理论中的音律,指音律的一个阶段。
藩屏民则:保护民众的规范。
黄钟之下宫:黄钟之下宫的音律。
布戎:部署军队。
牧之野:古代地名,指牧野。
厉:严厉。
六师:古代军队的六个师。
太蔟之下宫:太蔟之下宫的音律。
布令:发布命令。
商:古代国家名。
昭显:显扬。
文德:文治和德政。
底纣之多罪:阻止商纣王的罪行。
宣:宣扬。
三王:古代传说中的三位帝王。
反及嬴内:返回并进入嬴姓的领地。
无射之上宫:无射之上宫的音律。
布宪施舍:颁布宪法和施舍。
嬴乱:嬴姓的混乱。
优柔容民:宽恕和容纳民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景王问钟律于伶州鸠-评注
王将铸无射,问律于伶州鸠。
此句开篇即点明了主题,王欲铸无射,并询问伶州鸠关于律制的知识。伶州鸠的回答,不仅是对律制的解释,也是对古代音乐文化的深刻阐述。
对曰:‘律所以立均出度也。’
伶州鸠首先解释了律制的意义,即通过律制来确立音律的均衡和度量。这里的‘均’指的是音律的平衡,‘度’则是指音律的度量标准。
‘古之神瞽考中声而量之以制,度律均钟,百官轨仪,纪之以三,平之以六,成于十二,天之道也。’
此句中,伶州鸠追溯了律制的起源,认为古代的神瞽通过考察中声来制定律制,以度律均钟,使百官遵循,用三来记录,用六来平衡,最终形成十二律,这是天道的体现。
‘夫六,中之色也,故名之曰黄钟,所以宣养六气、九德也。’
伶州鸠进一步解释了黄钟的意义,认为黄钟代表中央之色,因此得名,其作用是宣养六气、九德,即调节阴阳五行和人的道德。
‘由是第之:二曰太蔟,所以金奏赞阳出滞也;三曰姑洗,所以修洁百物,考神纳宾也;四曰蕤宾,所以安靖神人,献酬交酢也;五曰夷则,所以咏歌九则,平民无贰也;六曰无射,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轨仪也。’
伶州鸠依次介绍了六律的名称和作用,如太蔟用于赞颂阳刚之气,姑洗用于修洁万物,蕤宾用于安靖神人,夷则用于咏歌道德,无射用于宣布哲人德行。
‘为之六间,以扬沉伏而黜散越也。’
伶州鸠提到六间的作用,即通过六间来扬起沉伏之音,摒弃散乱之音。
‘元间大吕,助宣物也;二间夹钟,出四隙之细也;三间仲吕,宣中气也;四间林钟,和展百事,俾莫不任肃纯恪也;五间南吕,赞阳秀也;六间应钟,均利器用,俾应复也。’
伶州鸠详细描述了六间的具体功能,如大吕助宣物,夹钟出细声,仲吕宣中气,林钟和展百事,南吕赞阳秀,应钟均利器用。
‘律吕不易,无奸物也。’
此句强调了律吕的稳定性,认为律吕不会轻易改变,没有邪恶之物能够干扰。
‘细钧有钟无镈,昭其大也。大钧有镈无钟,甚大无镈,鸣其细也。大昭小鸣,和之道也。’
伶州鸠通过对比细钧和大钧,说明了大小与声音的关系,以及和谐之道。
‘和平则久,久固则纯,纯明则终,终复则乐,所以成政也,故先王贵之。’
此句阐述了和平与政治的关系,认为和平能够长久,长久则纯粹,纯粹则光明,光明则乐,因此先王重视和平。
‘王曰:‘七律者何?’对曰:‘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鼋。’
王询问七律的含义,伶州鸠以武王伐殷的历史事件为例,说明了七律的起源。
‘量与日、辰之位皆在北维,颛顼之所建也,帝喾受之。我姬氏出自天鼋,及析木者,有建星及牵牛焉,则我皇妣大姜之姪、伯陵之后逄公之所凭神也。’
伶州鸠进一步解释了七律的依据,涉及古代星宿和神话传说。
‘岁之所在,则我有周之分野也。月之所在,辰马农祥也,我太祖后稷之所经纬也。’
伶州鸠继续阐述七律与周朝的关系,以及与农业的关联。
‘王欲合是五位三所而用之,自鹑及驷七列也,南北之揆七同也。凡人神以数合之,以声昭之,数合声和,然后可同也。’
伶州鸠说明了七律的使用方法,即通过数字和声音的结合来实现和谐。
‘放以七同其数而以律和其声,于是乎有七律。’
伶州鸠总结了七律的制定过程。
‘王以二月癸亥夜陈,未毕而雨。’
王在特定时间举行仪式,但仪式未完成就下雨了。
‘以夷则之上宫毕,当辰。辰在戌上,故长夷则之上宫,名之曰羽,所以藩屏民则也。’
伶州鸠解释了下雨的原因,并说明了夷则的作用。
‘王以黄钟之下宫,布戎于牧之野,故谓之厉,所以厉六师也。’
伶州鸠进一步解释了黄钟的作用,以及其在军事上的应用。
‘以太蔟之下宫,布令于商,昭显文德,底纣之多罪,故谓之宣,所以宣三王之德也。’
伶州鸠描述了太蔟的作用,以及其在宣示王德方面的意义。
‘反及嬴内,以无射之上宫,布宪施舍于百姓,故谓之嬴乱,所以优柔容民也。’
最后,伶州鸠解释了无射的作用,以及其在治理百姓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