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宾孟见雄鸡自断其尾-原文
景王既杀下门子。
宾孟适郊,见雄鸡自断其尾,问之,侍者曰:‘惮其牺也。’
遽归告王,曰:‘吾见雄鸡自断其尾,而人曰‘惮其牺也’,吾以为信畜矣。人牺实难,己牺何害?抑其恶为人用也乎,则可也。人异于是。牺者,实用人也。’
王弗应。
田于巩,使公卿皆从,将杀单子,未克而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宾孟见雄鸡自断其尾-译文
景王已经杀死了下门子。
宾孟去了郊外,看到一只公鸡自己断掉了自己的尾巴,他问侍者这是为什么,侍者回答说:‘它害怕自己被当作牺牲品。’
他立刻回去告诉了景王,说:‘我看到公鸡自己断掉尾巴,人们说它是害怕被用作祭祀的牺牲,我认为这确实是对牲畜的信任。作为牺牲的牲畜确实很难,但自己作为牺牲又有什么害处呢?或许它是因为讨厌被人利用才这样做,如果是这样的话,也是可以理解的。人却与此不同。所谓牺牲,实际上就是被利用的人。’
景王没有回应。
景王在巩地打猎,让公卿们都跟着,打算杀死单子,但还没成功就去世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宾孟见雄鸡自断其尾-注解
景王:指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名姬姓,名悼公,名景,是晋悼公的儿子。
下门子:指地位较低的官员或家臣。
宾孟:指古代的一个宾客或使臣。
郊:指郊外,城外的地方。
雄鸡:指公鸡,雄性鸡。
自断其尾:指公鸡自己断裂自己的尾巴。
惮:害怕,畏惧。
牺:古代祭祀用的牲畜,常指牛、羊、猪等。
实:确实,真正。
难:困难,难以做到。
己牺:指自己作为牺牲品。
恶:讨厌,不喜欢。
人异于是:人不同于鸡。
牺者,实用人也:牺牲品实际上是实用的人。
田于巩:在巩地打猎。
公卿:指古代的官员,公指三公,卿指九卿。
单子:指单氏家族的成员,此处可能指单子这个人物。
未克而崩:指未能成功就去世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宾孟见雄鸡自断其尾-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左传》,描绘了景王杀下门子后,宾孟在郊外遇到的一则奇异现象,雄鸡自断其尾,并引出对牺牲与人的思考。以下是对每行文字的赏析:
‘景王既杀下门子。’这句话开篇点明了事件背景,景王杀死了下门子,为后续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
‘宾孟适郊,见雄鸡自断其尾,问之,侍者曰:“惮其牺也。”’这一段描述了宾孟在郊外遇到雄鸡自断其尾的情景,侍者解释说这是雄鸡因为害怕被作为牺牲品而自我伤害。这里的‘惮’字,表达了动物对未知的恐惧和逃避。
‘遽归告王,曰:“吾见雄鸡自断其尾,而人曰“惮其牺也”,吾以为信畜矣。人牺实难,己牺何害?抑其恶为人用也乎,则可也。人异于是。牺者,实用人也。”’宾孟将这一奇异现象告知景王,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雄鸡自断其尾是对牺牲的恐惧,但人作为牺牲却更为艰难,因为人是有感情的。这里的‘己牺何害’和‘人异于是’体现了宾孟对人性的深刻认识和对牺牲的反思。
‘王弗应。’这句话表明景王对宾孟的言论没有做出回应,可能是出于对宾孟观点的忽视,也可能是对牺牲这一问题的深思。
‘田于巩,使公卿皆从,将杀单子,未克而崩。’这一段描述了景王在田猎时,准备杀掉单子,但未能成功就去世了。这里的‘未克而崩’暗示了景王可能因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而未能完成自己的计划。
整段古文通过雄鸡自断其尾这一奇异现象,引出了对牺牲与人的思考,反映了古代人对生命、人性以及社会伦理的探讨。宾孟的观点在当时可能具有一定的冲击力,因为他挑战了传统的牺牲观念,提出了人作为牺牲更为艰难的观点。景王对此没有回应,可能是出于对这一问题的深刻思考,也可能是对宾孟观点的否定。这段古文在展示古代文化的同时,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伦理的微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