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单襄公论郤至佻天之功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单襄公论郤至佻天之功-原文

晋既克楚于鄢,使郤至告庆于周。

未将事,王叔简公饮之酒,交酬好货皆厚,饮酒宴语相说也。

明日,王叔子誉诸朝。

郤至见邵桓公,与之语。

邵公以告单襄公曰:

‘王叔子誉温季,以为必相晋国,相晋国必大得诸侯,劝二三君子必先导焉,可以树。今夫子见我,以晋国之克也,为己实谋之,曰:‘微我,晋不战矣!楚有五败,晋不知乘,我则强之。背宋之盟,一也;德薄而以地赂诸侯,二也;弃壮之良而用幼弱,三也;建立卿士而不用其言,四也;夷、郑从之,三陈而不整,五也。罪不由晋,晋得其民,四军之帅,旅力方刚,卒伍治整,诸侯与之。是有五胜也:有辞,一也,得民,二也;军帅强御,三也;行列治整,四也;诸侯辑睦,五也。有一胜犹足用也,有五胜以伐五败,而避之者,非人也。不可以不战。栾、范不欲,我则强之。战而胜,是吾力也。且夫战也微谋,吾有三伐;勇而有礼,反之以仁。吾三逐楚军之卒,勇也;见其君必下而趋,礼也;能获郑伯而赦之,仁也。若是而知晋国之政,楚、越必朝。’

‘吾曰:‘子则贤矣。抑晋国之举也,不失其次,吾惧政之未及子也。’谓我曰:‘夫何次之有?昔先大夫荀伯自下军之佐以政,赵宣子未有军行而以政,今栾伯自下军往。是三子也,吾又过于四之无不及。若佐新军而升为政,不亦可乎?将必求之。’是其言也,君以为奚若?’

襄公曰:

‘人有言曰‘兵在其颈’,其郤至之谓乎!君子不自称也,非以让也,恶其盖人也。夫人性,陵上者也,不可盖也。求盖人,其抑下滋甚,故圣人贵让。且谚曰:‘兽恶其网,民恶其上。’《书》曰:‘民可近也,而不可上也。’《诗》曰:‘恺悌君子,求福不回。’在礼,敌必三让,是则圣人知民之不可加也。故王天下者必先诸民,然后庇焉,则能长利。今郤至在七人之下而欲上之,是求盖七人也,其亦有七怨。怨在小丑,犹不可堪,而况在侈卿乎?其何以待之?’

‘晋之克也,天有恶于楚也,故儆之以晋。而郤至佻天之功以为已力,不亦难乎?佻天不祥,乘人不义,不祥则天弃之,不义则民叛之。且郤至何三伐之有?夫仁、礼、勇,皆民之为也。以义死用谓之勇,奉义顺则谓之礼,畜义丰功谓之仁。奸仁为佻,奸礼为羞,奸勇为贼。夫战,尽敌为上,守和同顺义为上。故制戎以果毅,制朝以序成。叛战而擅舍郑君,贼也;弃毅行容,羞也;叛国即仇,佻也。有三奸以求替其上,远于得政矣。以吾观之,兵在其颈,不可久也,虽吾王叔未能违难。在《太誓》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王叔欲郤至,能勿从乎?’

郤至归,明年死难。

及伯舆之狱,王叔陈生奔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单襄公论郤至佻天之功-译文

晋国在鄢地战胜了楚国之后,派郤至去周朝报告胜利的消息。郤至还没有开始汇报,王叔简公就设宴款待他,酒席上的交情和礼物都十分丰厚,大家饮酒畅谈,相谈甚欢。第二天,王叔子就在朝廷上称赞郤至。

郤至见到邵桓公,与他交谈。邵公把这件事告诉了单襄公说:‘王叔子称赞温季,认为他一定会成为晋国的辅佐,成为晋国的辅佐后一定会得到诸侯的拥护,他劝说几位君子一定要先引导他,这样就可以树立威望。现在温季见到我,因为晋国战胜了楚国,就认为这是自己出的主意,说:“如果没有我,晋国就不会作战了!楚国有五次失败,晋国却不知道利用,而我则加强了晋国的力量。违背与宋国的盟约是第一条;德行浅薄却用土地贿赂诸侯是第二条;舍弃壮年勇士而使用幼弱之人是第三条;任命了卿士却不采纳他们的意见是第四条;夷国和郑国跟随楚国,三次列阵却不整齐是第五条。这些罪过不是晋国的,晋国得到了民众,四军的统帅年轻力壮,士兵们训练有素,诸侯都支持晋国。晋国有五个胜利:有正当的理由是第一条,得到民众的支持是第二条;军队统帅强大是第三条;军队行列整齐是第四条;诸侯和睦是第五条。有一个胜利就足够了,有五个胜利去攻打五个失败,却避而不战,这不是人的行为。不能不战。栾伯和范伯不想战,我就要促使他们出战。如果打了胜仗,那是我们的力量。而且战争需要谨慎策划,我有三个策略;勇而有礼,再用仁义来回应。我三次驱逐楚军士兵,这是勇;见到楚君就下马快步走,这是礼;能够俘获郑伯并赦免他,这是仁。如果这样,就能了解晋国的政治,楚国和越国一定会来朝见。’

我说:‘你确实很贤明。但是晋国的选择,是不会失去顺序的,我担心政治上的权力还没有轮到你。’他回答说:‘还有什么顺序呢?以前先大夫荀伯从下军副将的位置上升为政治家,赵宣子没有参与过军事行动却担任了政治家,现在栾伯从下军副将的位置上升。这三个人,我都超过了他们,我又超过了四个人,没有人能比得上我。如果辅佐新军然后升为政治家,不是也可以吗?他一定会寻求这个机会。’他的话是这样的,君主你觉得怎么样?

襄公说:‘有句话说“兵在其颈”,大概就是在说郤至吧!君子不会自我吹嘘,不是因为谦虚,而是因为讨厌别人被掩盖。人的本性是傲慢自大的,不能被掩盖。追求掩盖别人,自己就会更加傲慢,所以圣人重视谦让。而且谚语说:“野兽讨厌网,百姓讨厌上司。”《尚书》说:“百姓可以接近,但不能凌驾于他们之上。”《诗经》说:“和善的君子,追求福祉而不回转。”按照礼制,敌对双方必须三次谦让,这是圣人知道百姓不能被凌驾的原因。所以统治天下的人必须先考虑百姓,然后才能庇护他们,这样才能够长久地获得利益。现在郤至在七个人之下却想要上升,这是想要掩盖七个人,他大概也有七个人的怨恨。怨恨在小的敌人身上都难以忍受,何况是在傲慢的卿士身上?他该如何应对呢?

晋国战胜楚国,是上天对楚国的厌恶,所以用晋国来警示它。但是郤至却把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力量,这不是很困难吗?冒用天意是不吉祥的,利用别人的不义也是不吉祥的。不吉祥就会被天抛弃,不义就会被民众背叛。而且郤至有什么三次用兵呢?仁、礼、勇都是民众的行为。按照正义牺牲称为勇,按照正义顺从称为礼,积累正义并创造功绩称为仁。违背仁义就是轻率,违背礼制就是羞耻,违背勇就是背叛。战争,消灭敌人是上策,守卫和平和顺从正义是上策。所以制定军事策略要果断,制定朝政要有序。背叛战争而擅自放弃郑君,是背叛;放弃果断而行为软弱,是羞耻;背叛国家就像仇敌,是轻率。有三个背叛来寻求取代上级,离得到政治权力还很远。据我观察,战争就在他的喉咙上,不可能长久,即使我们的王叔也难以逃避困难。在《太誓》中说:“百姓所想要的,天一定会顺从。”王叔想要郤至,天能不答应吗?

郤至回去后,第二年就因难事而死。到了伯舆的案件,王叔陈生逃到了晋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单襄公论郤至佻天之功-注解

晋:晋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南部。

楚:楚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位于今天的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一带。

鄢:鄢,春秋时期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北省。

郤至:郤至,晋国的一位大夫,以勇猛著称。

周:周朝,古代中国的朝代,分为西周和东周。

王叔简公:王叔简公,周朝的一位诸侯。

交酬好货:交酬,相互酬谢;好货,指贵重的礼物。

誉:称赞,表扬。

朝:朝廷,古代国家的最高行政机构。

邵桓公:邵桓公,周朝的一位诸侯。

单襄公:单襄公,周朝的一位大夫。

温季:温季,晋国的一位大夫。

相:辅佐,担任重要职务。

诸侯:古代中国各国的君主。

微:没有,无。

背:违背,违反。

德薄:道德浅薄。

地赂:用土地作为贿赂。

壮之良:强壮的良将。

幼弱:年幼且体弱的人。

卿士:古代国家的贵族,相当于后来的宰相。

夷、郑:夷、郑,指夷族和郑国。

三陈而不整:三次列阵但不整齐。

四军之帅:四军的统帅。

卒伍:古代军队的基本编制单位。

旅力方刚:旅力,指军队的战斗力;方刚,强壮。

治整:整治,整顿。

栾、范:栾、范,晋国的两位大夫。

夫子:对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尊称。

荀伯:荀伯,晋国的一位大夫。

赵宣子:赵宣子,晋国的一位大夫。

下军之佐:下军的副将。

新军:新组建的军队。

政:政治,指国家的治理。

七人之下:在七个人之下,指地位低于七个人。

小丑:指地位低下的人。

侈卿:奢侈的卿大夫。

儆:警告,警示。

佻:傲慢,轻率。

《太誓》:《太誓》,古代的一部文献,记载了周武王的事迹。

伯舆之狱:伯舆之狱,指伯舆的案件。

陈生:陈生,周朝的一位大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单襄公论郤至佻天之功-评注

此段古文描述了晋国在鄢地战胜楚国后,郤至向周王朝报告胜利的消息,以及他与王叔简公的交往。首先,‘晋既克楚于鄢’一句,简洁地描绘了晋国在鄢地战胜楚国的历史事件,展现了晋国的强大与楚国的衰败。‘使郤至告庆于周’表明了晋国对周王朝的尊重和汇报胜利的义务,同时也体现了周王朝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力。

‘未将事,王叔简公饮之酒,交酬好货皆厚,饮酒宴语相说也。’这一段描绘了王叔简公对郤至的款待,通过饮酒、交酬、好货等细节,展现了当时贵族间的交往方式和礼仪。‘明日,王叔子誉诸朝’表明了王叔子对郤至的赞誉,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功臣的认可和尊重。

‘郤至见邵桓公,与之语’开始,进入了对郤至与邵桓公对话的描述。邵桓公将郤至的话转告给单襄公,这里展现了古代通讯方式和对重要信息的传递。‘微我,晋不战矣!’这句话表达了郤至对晋国胜利的自信,同时也暗示了他个人的功绩。

‘背宋之盟,一也;德薄而以地赂诸侯,二也;弃壮之良而用幼弱,三也;建立卿士而不用其言,四也;夷、郑从之,三陈而不整,五也。’这一段通过列举楚国的五项败因,揭示了郤至对楚国败亡原因的分析,体现了当时军事策略和治国理念的深度。

‘有一胜犹足用也,有五胜以伐五败,而避之者,非人也。’这句话强调了郤至对晋国胜利的信心,认为晋国具有足够的优势战胜楚国。‘栾、范不欲,我则强之。’则体现了郤至在晋国内部争取支持,力主对楚开战的决心。

‘吾三逐楚军之卒,勇也;见其君必下而趋,礼也;能获郑伯而赦之,仁也。’这段话展现了郤至的军事才能、礼仪素养和仁爱之心,是对他个人品质的高度评价。

‘吾曰:“子则贤矣。抑晋国之举也,不失其次,吾惧政之未及子也。”’这一段对话反映了单襄公对郤至的肯定,同时也表达了对晋国政治稳定性的担忧。

‘夫何次之有?昔先大夫荀伯自下军之佐以政,赵宣子未有军行而以政,今栾伯自下军往。是三子也,吾又过于四之无不及。若佐新军而升为政,不亦可乎?将必求之。’这段话表达了郤至对个人政治前途的期待和追求。

‘人有言曰“兵在其颈”,其郤至之谓乎!’这句话通过引用古语,对郤至的野心进行了批评,认为他过于自信,容易招致失败。

‘君子不自称也,非以让也,恶其盖人也。’这句话强调了君子谦逊的品质,认为自夸和掩盖他人是不道德的行为。

‘夫仁、礼、勇,皆民之为也。’这段话提出了仁、礼、勇等品质的重要性,认为这些品质是治国安邦的基础。

‘叛战而擅舍郑君,贼也;弃毅行容,羞也;叛国即仇,佻也。’这段话通过列举几种不道德的行为,揭示了郤至的过错,认为他背离了仁、礼、勇等品质。

‘以吾观之,兵在其颈,不可久也,虽吾王叔未能违难。’这句话预言了郤至的失败,认为他必将遭遇困难。

‘在《太誓》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句话引用了《太誓》中的古语,表明了民意的重要性,认为君王必须顺应民意。

‘郤至归,明年死难。及伯舆之狱,王叔陈生奔晋。’这段话总结了郤至的结局,表明了他最终的失败和逃亡。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单襄公论郤至佻天之功》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47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