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单襄公论晋将有乱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单襄公论晋将有乱-原文

柯陵之会,单襄公见晋厉公视远步高,晋郤锜,见其语犯;郤犨,见其语迂;郤至,见其语伐;齐国佐,见其语尽。

鲁成公见,言及晋难及郤犨之谮。

单子曰:‘君何患焉!晋将有乱,其君与三郤其当之乎!’

鲁侯曰:‘寡人惧不免于晋,今君曰‘将有乱’,敢问天道乎,抑人故也?’

对曰:‘吾非瞽、史,焉知天道?吾见晋君之容而听三郤之语矣,殆必祸者也。夫君子目以定体,足以从之,是以观其容而知其心矣。目以处义,足以步目,今晋侯视远而足高,目不在体而足不步目,其心必异矣。目体不相从,何以能久?夫合诸侯,民之大事也,于是乎观存亡。故国将无咎,其君在会,步言视听,必皆无谪,则可以知德矣。视远,日绝其义;足高,日弃其德;言爽,日反其信,听淫,日离其名。夫目以处义,足以践德,口以庇信,耳以听名者也,故不可不慎也。偏丧有咎,既丧则国从之。晋侯爽二,吾是以云。’

‘夫郤氏,晋之宠人也,三卿而五大夫,可以戎惧矣。高位实疾颠,厚味实腊毒。今郤伯之语犯,叔迂、季伐。犯则陵人,迂则诬人,伐则掩人,有是宠也而益之以三怨,其谁能忍之!虽齐国子亦将与焉。立于淫乱之国,而好尽言,以招人过,怨之本也。唯善人能受尽言,齐其有乎?吾闻之,国德而邻于不修,必受其福。今君逼于晋而邻于齐,齐、晋有祸,可以取伯,无德之患,何忧于晋?且夫长翟之人利而不义,其利淫矣,流之若何?’

鲁侯归,乃逐叔孙侨如。

简王十一年,诸侯会于柯陵。

十二年,晋杀三郤。

十三年,晋侯弑,于翼东门葬,以车一乘。

齐人杀国武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单襄公论晋将有乱-译文

在柯陵的会议上,单襄公看到晋厉公的目光远望,步态高傲;晋国的郤锜,说话时显得冒犯;郤犨,说话显得迂腐;郤至,说话显得夸大;齐国的辅佐,说话显得直率。

鲁成公见到这种情况,提到了晋国的内乱以及郤犨的诬陷。单子说:‘君主何必担忧呢!晋国将要发生动乱,恐怕君主和那三位郤氏都将要承受这场灾难吧!’鲁侯说:‘我担心自己不能免于晋国的灾难,现在你说‘将要发生动乱’,请问这是天意还是人为的原因呢?’单子回答说:‘我不是盲人也不是史官,怎么知道天意呢?我只是看到晋君的神态,听到三位郤氏的言语,他们似乎都会招致灾祸。君子用眼睛来确定自己的体态,用脚来跟随眼睛,因此通过观察他们的神态可以知道他们的内心。眼睛用来定位正义,脚应该跟随眼睛的指引,现在晋侯的目光远望而脚步高抬,眼睛没有跟随体态,脚步也不跟随眼睛,他的内心一定有所异样。眼睛和体态不相协调,怎么能长久呢?会合诸侯,是民众的大事,因此可以通过观察来判断国家的存亡。所以,如果一个国家将要避免灾祸,它的君主在会议上,言行举止,必须没有过失,这样才能了解他的德行。目光远望,会逐渐失去正义;脚步高抬,会逐渐丢弃德行;言语不实,会逐渐失去信用;听信谗言,会逐渐失去名声。眼睛用来定位正义,脚用来实践德行,口用来保护信用,耳朵用来倾听名声,因此不能不谨慎。如果偏失,就会招致灾祸,一旦灾祸降临,国家也会随之而亡。晋侯已经有两个过失,因此我这样说。

郤氏是晋国的宠臣,三位郤氏都担任高官,已经可以引起人们的恐惧了。高位实际上会加速人的堕落,美味的食物实际上是有毒的。现在郤伯说话冒犯,叔父说话迂腐,季氏说话夸大。冒犯会凌驾于人,迂腐会欺骗人,夸大会掩盖人,他们有这样的宠爱却增加了三个怨敌,谁能忍受呢!即使是齐国的辅佐也会受到影响。站在一个淫乱的国家中,却喜欢直言不讳,以招致别人的过错,这是怨恨的根源。只有善良的人才能接受直言不讳,齐国会有这样的人吗?我听说,一个国家如果道德高尚而邻国不修,必然能享受到邻国的福分。现在君主被晋国逼迫,而邻国是齐国,齐晋之间如果有灾祸,可以取得霸主的地位,没有道德的担忧,何必担心晋国呢?而且,长翟之人只追求利益而不讲道义,他们的利益已经过分,这样的利益又怎么能持续呢?

鲁成公回国后,就驱逐了叔孙侨如。简王十一年,诸侯在柯陵会盟。十二年,晋国杀了三位郤氏。十三年,晋侯在翼东门被杀,葬礼上只用了一辆车。齐国人杀了国武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单襄公论晋将有乱-注解

柯陵之会:柯陵之会指的是诸侯在柯陵(地名)举行的一次会盟,这是古代中国诸侯国之间进行外交、军事等事务的一种形式。

单襄公:单襄公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大夫,以智慧著称。

晋厉公:晋厉公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君主。

晋郤锜:晋郤锜是晋国的一位大夫,姓郤,名锜。

郤犨:郤犨是晋国的一位大夫,姓郤,名犨。

郤至:郤至是晋国的一位大夫,姓郤,名至。

齐国佐:齐国佐是齐国的使臣或重要官员。

鲁成公:鲁成公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君主。

晋难:晋难指的是晋国内部的困难或危机。

郤犨之谮:郤犨之谮指的是对郤犨的诬陷或中伤。

瞽:瞽指盲人,此处指占卜者或预言者。

史:史指史官,负责记录历史。

体:体指身体,此处指人的身体姿态。

义:义指道德准则或正义。

德:德指品德,道德。

信:信指诚信,信任。

名:名指名誉,名声。

戎惧:戎惧指军事上的恐惧或戒备。

颠:颠指跌倒,此处比喻失败或灭亡。

腊毒:腊毒指有毒的肉类,此处比喻有害的事物。

叔孙侨如:叔孙侨如是鲁国的一位大夫。

长翟:长翟指居住在北方边陲的翟族,此处可能指代边远地区的人。

伯:伯指诸侯国中的首领或霸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单襄公论晋将有乱-评注

柯陵之会,单襄公见晋厉公视远步高,晋郤锜,见其语犯;郤犨,见其语迂;郤至,见其语伐;齐国佐,见其语尽。

此句描绘了柯陵之会上,单襄公对晋厉公及其三位郤氏官员的观察。单襄公通过观察晋厉公的视线和步伐,以及三位郤氏官员的言谈,来判断他们的性格和未来可能的行为。这种观察方法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人心、性格和行为的深刻洞察,以及通过细微之处推断全局的智慧。

鲁成公见,言及晋难及郤犨之谮。单子曰:‘君何患焉!晋将有乱,其君与三郤其当之乎!’

此段对话中,鲁成公提到晋国面临的困难和郤犨的诬陷,单襄公则认为晋国将会有内乱,且晋厉公及其三位郤氏官员将承担责任。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对政治形势的敏锐洞察,以及对权力斗争和宫廷阴谋的深刻理解。

鲁侯曰:‘寡人惧不免于晋,今君曰‘将有乱’,敢问天道乎,抑人故也?’

鲁侯对单襄公的预言表示担忧,并询问这是否是天道的安排还是人为的因素。这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天命和人事关系的思考,以及在天人关系中的道德责任。

对曰:‘吾非瞽、史,焉知天道?吾见晋君之容而听三郤之语矣,殆必祸者也。’

单襄公回答鲁侯的问题,表示自己并非占卜之辈,无法知晓天道,但通过观察晋厉公和三位郤氏官员,他判断晋国将会有灾祸。

‘夫君子目以定体,足以从之,是以观其容而知其心矣。’

单襄公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认为君子的眼睛可以确定其体态,从而推断其内心。这种观察方法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人的内在与外在关系的认识,以及对心性修养的重视。

‘夫合诸侯,民之大事也,于是乎观存亡。’

单襄公强调诸侯会盟是民众的大事,通过观察诸侯的行为可以预知国家的兴衰。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关注。

‘夫目以处义,足以践德,口以庇信,耳以听名者也,故不可不慎也。’

单襄公提出君子应当如何行事,即眼睛要符合道义,脚步要践行德行,口要保护信誉,耳朵要倾听名声。这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君子品德的要求和对道德修养的重视。

‘偏丧有咎,既丧则国从之。晋侯爽二,吾是以云。’

单襄公指出,如果一个人偏失了道德,那么国家也会随之衰落。他以此预言晋国的未来。

‘夫郤氏,晋之宠人也,三卿而五大夫,可以戎惧矣。’

单襄公分析郤氏家族在晋国的地位,认为他们享有极高的荣誉和权力,因此应当小心谨慎。

‘高位实疾颠,厚味实腊毒。’

单襄公指出,高位和厚味实际上都是危险的,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对权力和欲望的警惕。

‘今郤伯之语犯,叔迂、季伐。犯则陵人,迂则诬人,伐则掩人,有是宠也而益之以三怨,其谁能忍之!’

单襄公对郤氏家族的行为进行了批评,认为他们的行为不仅损害了他人,也损害了家族的声誉。

‘虽齐国子亦将与焉。立于淫乱之国,而好尽言,以招人过,怨之本也。’

单襄公认为齐国佐的行为也会受到牵连,因为他身处一个淫乱的国家,却喜欢直言不讳,这只会招致别人的怨恨。

‘唯善人能受尽言,齐其有乎?吾闻之,国德而邻于不修,必受其福。’

单襄公认为只有善良的人才能接受直言,而齐国是否也有这样的人呢?他还提到,如果一个国家有德行,即使与不修德的国家相邻,也会受到福祉。

‘今君逼于晋而邻于齐,齐、晋有祸,可以取伯,无德之患,何忧于晋?’

单襄公建议鲁侯,面对晋国的威胁,应该与齐国结盟,共同对抗晋国,因为齐国和晋国都有可能带来祸患,而鲁国本身并无德行之患。

‘且夫长翟之人利而不义,其利淫矣,流之若何?’

单襄公对长翟人的行为进行了批评,认为他们只追求利益而不讲道义,这种行为的后果是难以预料的。

‘鲁侯归,乃逐叔孙侨如。’

鲁侯回国后,根据单襄公的建议,驱逐了叔孙侨如。

‘简王十一年,诸侯会于柯陵。十二年,晋杀三郤。十三年,晋侯弑,于翼东门葬,以车一乘。齐人杀国武子。’

这段文字记录了简王十一年至十三年之间发生的历史事件,包括诸侯在柯陵会盟、晋国杀三郤、晋侯被弑以及齐人杀国武子等。这些事件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权力斗争,以及古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单襄公论晋将有乱》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47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