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单襄公论晋周将得晋国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单襄公论晋周将得晋国-原文

晋孙谈之子周适周,事单襄公,立无跛,视无还,听无耸,言无远;言敬必及天,言忠必及意,言信必及身,言仁必及人,言义必及利,言智必及事,言勇必及制,言教必及辩,言孝必及神,言惠必及和,言让必及敌;晋国有忧未尝不戚,有庆未尝不怡。

襄公有疾,召顷公而告之曰:‘必善晋周,将得晋国。其行也文,能文则得天地。天地所胙,小而后国。夫敬,文之恭也;忠,文之实也;信,文之孚也;仁,文之爱也;义,文之制也;智,文之舆也;勇,文之帅也;教,文之施也;孝,文之本也;惠,文之慈也;让,文之材也。象天能敬,帅意能忠,思身能信,爱人能仁,利制能义,事建能智,帅义能勇,施辩能教,昭神能孝,慈和能惠,推敌能让。此十一者,夫子皆有焉。‘

‘天六地五,数之常也。经之以天,纬之以地,经纬不爽,文之象也。文王质文,故天胙之以天下。夫子被之矣,其昭穆又近,可以得国。且夫立无跛,正也,视无还,端也;听无耸,成也;言无远,慎也。夫正,德之道也;端,德之信也;成,德之终也;慎,德之守也。守终纯固,道正事信,明令德矣。慎成端正,德之相也。为晋休戚,不背本也。被文相德,非国何取!‘

‘成公之归也,吾闻晋之筮之也,遇《乾》之《否》,曰:‘配而不终,君三出焉。’一既往矣,后之不知,其次必此。且吾闻成公之生也,其母梦神规其臀以墨,曰:‘使有晋国,三而畀驩之孙。’故名之曰‘黑臀’,于今再矣。襄公曰驩,此其孙也。而令德孝恭,非此其谁?且其梦曰:‘必驩之孙,实有晋国。’其卦曰:‘必三取君于周。’其德又可以君国,三袭焉。吾闻之《大誓》,故曰:‘朕梦协朕卜,袭于休祥,戎商必克。’以三裘也。晋仍无道而鲜胄,其将失之矣。必早善晋子,其当之也。’

顷公许诺。

及厉公之乱,召周子而立之,是为悼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单襄公论晋周将得晋国-译文

晋国的孙谈的儿子周适,侍奉单襄公,站立不歪斜,看东西不回头,听声音不惊慌,说话不轻率;说话必定提到天,忠诚必定提到心意,诚信必定提到自己,仁爱必定提到他人,正义必定提到利益,智慧必定提到事情,勇敢必定提到节制,教化必定提到辩才,孝顺必定提到神明,恩惠必定提到和谐,谦让必定提到敌人;晋国有忧患时从不曾不忧愁,有喜庆时从不曾不愉快。

单襄公有病,召见顷公并告诉他:‘一定要善待晋国的周,他将得到晋国。他的行为文雅,能够文雅就能得到天地。天地所赐予的,小的可以成为国家。敬,是文雅的恭敬;忠,是文雅的诚实;信,是文雅的诚信;仁,是文雅的爱心;义,是文雅的节制;智,是文雅的载体;勇,是文雅的领袖;教,是文雅的施舍;孝,是文雅的根本;恩惠,是文雅的慈爱;谦让,是文雅的才干。像天一样能够恭敬,像心意一样能够忠诚,像自己一样能够诚信,像爱人一样能够仁爱,像利益一样能够节制,像事情一样能够智慧,像义一样能够勇敢,像辩才一样能够教化,像神明一样能够孝顺,像慈爱一样能够恩惠,像敌人一样能够谦让。这十一项,先生都具备了。

天六地五,这是常数的规律。用天来经纬,用地来织造,经纬不偏离,这是文雅的象征。文王以文雅著称,所以天赐予他天下。先生继承了这些,他的地位又很亲近,可以取得国家。而且,站立不歪斜,这是正直;看东西不回头,这是端正;听声音不惊慌,这是成熟;说话不轻率,这是谨慎。正直,是道德的道路;端正,是道德的诚信;成熟,是道德的完成;谨慎,是道德的守护。守护完成得纯真坚定,道路正直事情诚信,明显地具备了美德。谨慎成熟端正,是德行的辅助。为晋国担忧喜悦,不背离根本。继承文雅和德行,这不是国家又是什么?

成公回国时,我听说晋国为他占卜,得到《乾》卦变《否》卦,说:‘配而不终,君主三次出逃。’已经过去了一次,后面的不知道,但必然会是这样的。而且我听说成公出生时,他的母亲梦见神用墨汁画了他的臀部,说:‘让他拥有晋国,三次给予驩的孙子。’所以给他取名叫‘黑臀’,现在已经是第二次了。襄公说驩,这是他的孙子。而且他品德孝顺恭敬,不是他又会是谁?而且梦境说:‘必定是驩的孙子,实际上拥有晋国。’卦象说:‘必定三次从周国取得君主。’他的品德又能够治理国家,三次继承了这些。我听说《大誓》说:‘我梦见并占卜,连续出现吉祥的征兆,征伐商朝一定会胜利。’这是三次用皮裘覆盖的意思。晋国仍然没有道德而缺少有德之人,它将要失去国家了。一定要早早地善待晋国的公子,他将继承这个位置。

顷公答应了。等到厉公作乱时,召见周子并立他为君,这就是悼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单襄公论晋周将得晋国-注解

单襄公:单襄公,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大臣,以智慧著称。

无跛:无跛,指行走时不跛脚,这里比喻行为端正。

视无还:视无还,指目光坚定,不左顾右盼。

听无耸:听无耸,指听觉专注,不轻易动摇。

言无远:言无远,指言语谨慎,不轻易发表。

敬:敬,指尊敬他人,此处指尊敬的态度。

忠:忠,指忠诚,这里指忠诚的态度。

信:信,指诚信,这里指诚信的品质。

仁:仁,指仁爱,这里指仁爱的品质。

义:义,指正义,这里指正义的原则。

智:智,指智慧,这里指智慧的应用。

勇:勇,指勇敢,这里指勇敢的行为。

教:教,指教育,这里指教育的实施。

孝:孝,指孝顺,这里指孝顺的品质。

惠:惠,指仁惠,这里指仁惠的行为。

让:让,指谦让,这里指谦让的态度。

昭穆:昭穆,古代宗法制度中用以表示宗族成员长幼顺序的词语。

筮:筮,古代用蓍草占卜的方法。

《乾》之《否》:《乾》和《否》都是《易经》中的卦名,这里指通过占卜得到的卦象。

《大誓》:《大誓》,即《尚书》中的《大诰》,古代君王发布的命令或誓言。

三裘:三裘,指三件皮衣,这里比喻多次或连续的某种行为或事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单襄公论晋周将得晋国-评注

晋孙谈之子周适周,事单襄公,立无跛,视无还,听无耸,言无远;言敬必及天,言忠必及意,言信必及身,言仁必及人,言义必及利,言智必及事,言勇必及制,言教必及辩,言孝必及神,言惠必及和,言让必及敌;晋国有忧未尝不戚,有庆未尝不怡。

此段古文描绘了周适周的人物形象,他举止端正,言行一致,且言辞中充满了道德的深度。‘立无跛,视无还,听无耸,言无远’四句,形象地描绘了他的举止稳重,目光坚定,听力专注,言语谨慎。‘言敬必及天,言忠必及意,言信必及身,言仁必及人,言义必及利,言智必及事,言勇必及制,言教必及辩,言孝必及神,言惠必及和,言让必及敌’则是对他言行准则的高度概括,体现了他的道德修养和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襄公有疾,召顷公而告之曰:‘必善晋周,将得晋国。其行也文,能文则得天地。天地所胙,小而后国。夫敬,文之恭也;忠,文之实也;信,文之孚也;仁,文之爱也;义,文之制也;智,文之舆也;勇,文之帅也;教,文之施也;孝,文之本也;惠,文之慈也;让,文之材也。象天能敬,帅意能忠,思身能信,爱人能仁,利制能义,事建能智,帅义能勇,施辩能教,昭神能孝,慈和能惠,推敌能让。此十一者,夫子皆有焉。’

这段话中,单襄公对周适周的赞美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认为周适周的行为文雅,能够得到天地之助,因为天地所赐予的,小者可以成为国家。接着,他列举了周适周的十一项美德,这些美德与天地之德相呼应,体现了周适周的人格魅力和治国理念。

‘天六地五,数之常也。经之以天,纬之以地,经纬不爽,文之象也。文王质文,故天胙之以天下。夫子被之矣,其昭穆又近,可以得国。’

单襄公在这里运用了天文学和数术的知识,通过天地的常数来说明周适周得天下的合理性。‘天六地五’是指天有六爻,地有五行为常数,而周适周的行为符合这些常数的经纬,因此被认为是文之象。他还提到文王因德行高尚而得天下的故事,以此类比周适周。

‘且夫立无跛,正也,视无还,端也;听无耸,成也;言无远,慎也。夫正,德之道也;端,德之信也;成,德之终也;慎,德之守也。守终纯固,道正事信,明令德矣。慎成端正,德之相也。为晋休戚,不背本也。被文相德,非国何取!’

单襄公进一步分析了周适周的行为与德行的关系,认为他的举止端正、视无邪、听无惧、言无失,这些都是德行的体现。‘正、端、成、慎’四字分别代表了德行的不同方面,而周适周则将这些德行发挥得淋漓尽致。他还强调周适周对晋国的忠诚和责任感,认为他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

‘成公之归也,吾闻晋之筮之也,遇《乾》之《否》,曰:‘配而不终,君三出焉。’一既往矣,后之不知,其次必此。且吾闻成公之生也,其母梦神规其臀以墨,曰:‘使有晋国,三而畀驩之孙。’故名之曰‘黑臀’,于今再矣。襄公曰驩,此其孙也。而令德孝恭,非此其谁?且其梦曰:‘必驩之孙,实有晋国。’其卦曰:‘必三取君于周。’其德又可以君国,三袭焉。吾闻之《大誓》,故曰:‘朕梦协朕卜,袭于休祥,戎商必克。’以三裘也。晋仍无道而鲜胄,其将失之矣。必早善晋子,其当之也。’

单襄公通过占卜和梦境来预测周适周的未来。他引用了《易经》中的卦象和《大誓》中的预言,认为周适周将继承晋国的王位。这些预言和占卜结果都指向了周适周的未来,强化了他成为晋国君主的合理性。

‘顷公许诺。及厉公之乱,召周子而立之,是为悼公。’

最后,单襄公的预言得到了实现。顷公同意了他的建议,在厉公之乱时,他召见了周适周并将其立为悼公,这标志着周适周的政治生涯达到了巅峰。这段古文通过对周适周的描写和预言,展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关于德行、天命和预言的重要观念。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单襄公论晋周将得晋国》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46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