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单穆公谏景王铸大钱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单穆公谏景王铸大钱-原文

景王二十一年,将铸大钱。

单穆公曰:‘不可。’

古者,天灾降戾,于是量资币,权轻重,以振救民。

民患轻,则为作重币以行之,于是乎有母权子而行,民皆得焉。

若不堪重,则多作轻而行之,亦不废重,于是乎有子权母而行,小大利之。

“今王废轻而作重,民失其资,能无匮乎?若匮,王用将有所乏,乏则将厚取于民。

民不给,将有远志,是离民也。

且夫备有未至而设之,有至而后救之,是不相入也。

可先而不备,谓之怠;可后而先之,谓之召灾。

周固羸国也,天未厌祸焉,而又离民以佐灾,无乃不可乎?

将民之与处而离之,将灾是备御而召之,则何以经国?

国无经,何以出令?

令之不从,上之患也,故圣人树德于民以除之。

《夏书》有之曰:‘关石和钧,王府则有。’

《诗》亦有之曰:‘瞻彼旱麓,榛楛济济。恺悌君子,干禄恺悌。’

夫旱麓之榛楛殖,故君子得以易乐干禄焉。

若夫山林匮竭,林麓散亡,薮泽肆既,民力雕尽,田畴荒芜,资用乏匮,君子将险哀之不暇,而何易乐之有焉?

且绝民用以实王府,犹塞川原而为潢汙也,其竭也无日矣。

若民离而财匮,灾至而备亡,王其若之何?

吾周官之于灾备也,其所怠弃者多矣,而又夺之资,以益其灾,是去其藏而翳其人也。

王其图之!

王弗听,卒铸大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单穆公谏景王铸大钱-译文

景王在二十一年的时候,打算铸造大钱。

单穆公说:‘不可以。古时候,天灾降临,于是调整货币的重量,权衡轻重,用来救济百姓。如果百姓觉得货币太轻,就制造重币来流通,这样就有了母币控制子币流通,百姓都能得到货币。如果百姓觉得重币太重,就多制造轻币来流通,也不废除重币,这样就有了子币控制母币流通,对百姓大有好处。

现在大王废除轻币而铸造重币,百姓失去了他们的财产,能不感到匮乏吗?如果匮乏,大王的用度将会有所不足,不足就只好加重对百姓的征税。百姓负担不起,就会产生远走的念头,这是在疏远百姓。

而且,事先准备好的东西,有事先到来的需要救助的,有事后才去救助的,这两种情况是不相符合的。可以事先准备而不去做准备,叫做懈怠;可以事后处理却提前去做,叫做招致灾难。周朝本来就是一个衰弱的国家,天灾还没有停止,却又因为疏远百姓而助长了灾难,难道不是不可以的吗?如果疏远了百姓,又准备去抵御灾难,那么国家怎么治理?国家没有治理之道,怎么发布命令?命令不被遵守,是君主的忧患,所以圣人培养百姓的德行来消除这些忧患。

《夏书》中有这样的话:‘关卡和石秤都平衡,王室的财富就有保障。’《诗经》中也有这样的话:‘看那旱山之麓,榛树和楛树密密麻麻。和善的君子,快乐地追求财富。’因为旱山之麓的榛树和楛树生长茂盛,所以君子可以快乐地追求财富。如果山林枯竭,山林边缘散失,湖泊泛滥,民力枯竭,田地荒芜,资源匮乏,君子连悲伤和忧愁都来不及,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呢?

而且,断绝百姓的生计来充实王府,就像堵塞河流和山原,使其变成死水一样,它的枯竭是没有尽头的。如果百姓疏远而财富匮乏,灾难到来而准备不足,大王将怎么办呢?我们周朝的官员在灾害准备上,已经有很多懈怠和放弃的地方,现在又剥夺了百姓的财产,来增加他们的灾难,这是在消除他们的宝藏而蒙蔽了他们。

大王您要好好考虑这件事!”

大王没有听从,最终还是铸造了大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单穆公谏景王铸大钱-注解

景王二十一年:指周景王在位的第二十一年,具体年份为公元前524年。

铸大钱:铸造大型的货币,可能是为了统一货币重量和规格。

单穆公:单穆公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以直言进谏著称。

天灾降戾:天灾降临,戾指灾害。

量资币:衡量货币的价值。

权轻重:权衡货币的轻重。

振救民:振兴救济民众。

母权子而行:以母币为标准,子币按照母币的重量进行流通。

子权母而行:以子币为标准,母币按照子币的重量进行流通。

民失其资:民众失去了他们的财富。

匮:缺乏,不足。

备有未至而设之:在灾害到来之前做好准备。

有至而后救之:灾害发生后才进行救援。

不相入:不相符合,不一致。

怠:懈怠,疏忽。

召灾:招致灾害。

周固羸国也:周朝是一个衰弱的国度。

天未厌祸焉:上天还没有厌倦降下灾祸。

离民:离开民众,疏远民众。

经国:治理国家。

出令:发布命令。

上之患:上级的忧虑。

树德于民:在民众中树立德行。

《夏书》:《夏书》是《尚书》的一部分,记录了夏朝的历史。

关石和钧:关石是古代的重量单位,和钧是平衡。

王府则有:王府中就有。

《诗》:《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旱麓:山丘。

榛楛济济:榛树和楛树茂盛。

恺悌君子:和善的君子。

干禄恺悌:努力获得俸禄,保持和善。

山林匮竭:山林资源枯竭。

林麓散亡:山林边缘的土地荒废。

薮泽肆既:湖泊沼泽泛滥。

民力雕尽:民众的力气耗尽。

田畴荒芜:田地荒芜。

资用乏匮:资源使用匮乏。

险哀:危险和悲哀。

实王府:充实王府的财富。

潢汙:积水成涝的地方。

去其藏:失去其宝藏。

翳其人:遮蔽其人,这里指民众。

王其图之:王应该考虑这个问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单穆公谏景王铸大钱-评注

景王二十一年,将铸大钱。

此句开篇点明时间背景,景王二十一年,即公元前524年,此时周景王欲铸大钱,预示着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一场关于货币政策的辩论。

单穆公曰:‘不可。’

单穆公的‘不可’二字,直截了当,表达了他对铸大钱政策的坚决反对。

‘古者,天灾降戾,于是量资币,权轻重,以振救民。’

单穆公引用古制,指出古代在面对天灾时,通过调整货币的轻重来救济民众,体现了古人对货币政策的深刻理解。

‘民患轻,则为作重币以行之,于是乎有母权子而行,民皆得焉。’

此处进一步阐述古制,说明当民众认为货币过轻时,政府会铸造重币,通过母权子行的制度,使民众能够得到货币。

‘若不堪重,则多作轻而行之,亦不废重,于是乎有子权母而行,小大利之。’

单穆公继续阐述古制,指出当民众认为货币过重时,政府会铸造轻币,同时不废除重币,通过子权母行的制度,使民众得到便利。

‘今王废轻而作重,民失其资,能无匮乎?’

单穆公针对景王铸大钱的政策,指出这种做法会导致民众失去资金,进而引发经济困境。

‘若匮,王用将有所乏,乏则将厚取于民。’

单穆公进一步分析,认为国家财政将因民众资金匮乏而陷入困境,进而迫使国家向民众征收重税。

‘民不给,将有远志,是离民也。’

单穆公认为,民众在重税之下会心生怨念,导致国家与民众之间的矛盾加剧。

‘且夫备有未至而设之,有至而后救之,是不相入也。’

单穆公指出,国家在灾害来临之前应该做好预防,而不是灾害发生后才去救急。

‘可先而不备,谓之怠;可后而先之,谓之召灾。’

单穆公强调,提前预防是明智之举,而事后救急则是招致灾难。

‘周固羸国也,天未厌祸焉,而又离民以佐灾,无乃不可乎?’

单穆公以周朝为例,指出国家本就羸弱,若再因政策失误而加剧与民众的矛盾,必将导致国家陷入灾难。

‘将民之与处而离之,将灾是备御而召之,则何以经国?国无经,何以出令?令之不从,上之患也,故圣人树德于民以除之。’

单穆公强调,国家应该与民众和睦相处,做好灾害预防,以维护国家的稳定。

‘《夏书》有之曰:‘关石和钧,王府则有。’《诗》亦有之曰:‘瞻彼旱麓,榛楛济济。恺悌君子,干禄恺悌。’’

单穆公引用《夏书》和《诗经》中的内容,说明古代圣贤是如何处理国家与民众关系的。

‘夫旱麓之榛楛殖,故君子得以易乐干禄焉。’

单穆公通过旱麓之榛楛殖的例子,说明国家应该与民众共同发展,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

‘若夫山林匮竭,林麓散亡,薮泽肆既,民力雕尽,田畴荒芜,资用乏匮,君子将险哀之不暇,而何易乐之有焉?’

单穆公通过对比旱麓之榛楛殖与山林匮竭的情景,说明国家若忽视民众生活,必将导致国家陷入困境。

‘且绝民用以实王府,犹塞川原而为潢汙也,其竭也无日矣。’

单穆公用塞川原而为潢汙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国家若过度征收民众财产,必将导致国家财政枯竭。

‘若民离而财匮,灾至而备亡,王其若之何?’

单穆公质问景王,若民众离心离德,国家财政匮乏,灾害又至,国家将如何应对。

‘吾周官之于灾备也,其所怠弃者多矣,而又夺之资,以益其灾,是去其藏而翳其人也。’

单穆公指责周朝官员在灾害预防方面的失误,认为他们不仅怠弃职责,还剥夺了民众的财产,加剧了灾害。

‘王其图之!’

单穆公以‘王其图之’结尾,表达了他对景王铸大钱政策的担忧。

‘王弗听,卒铸大钱。’

景王最终没有听取单穆公的建议,坚持铸大钱,这预示着国家将面临更大的困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单穆公谏景王铸大钱》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46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