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刘文公与苌弘欲城周-原文
敬王十年,刘文公与苌弘欲城周,为之告晋。
魏献子为政,说苌弘而与之,将合诸侯。
卫彪傒适周,闻之,见单穆公曰:‘苌、刘其不殁乎?周诗有之曰:“天之所支,不可坏也。其所坏,亦不可支也。’昔武王克殷而作此诗也,以为饫歌,名之曰支,以遗后之人,使永监焉。
夫礼之立成者为饫,昭明大节而已,少典与焉。是以为之日惕,其欲教民戒也。
然则夫《支》之所道者,必尽知天地之为也,不然不足以遗后之人。
今苌、刘欲支天之所坏,不亦难乎?自幽王而天夺之明,使迷乱弃德,而即慆淫,以亡其百姓,其坏之也久矣。
而又将补之,殆不可矣!水火之所犯犹不可救,而况天乎?谚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昔孔甲乱夏,四世而陨;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帝甲乱之,七世而陨;后稷勤周,十有五世而兴。
幽王乱之十有四世矣,守府之谓多,胡可兴也?夫周,高山、广川、大薮也,故能生是良材,而幽王荡以为魅陵、粪土、沟渎,其有悛乎?’
单子曰:‘其咎孰多?’曰:‘苌叔必速及,将天以道补者也。
夫天道导可而省否,苌叔反是,以诳刘子,必有三殃:违天,一也;反道,二也;诳人,三也。
周若无咎,苌叔必为戮,虽晋魏子亦将及焉。
若得天福,其当身乎?若刘氏,则必子孙实有祸。
夫子而弃常法,以从其私欲,用巧变以崇天灾,勤百姓以为己名,其殃大矣。
是岁也,魏献子合诸侯之大夫于狄泉,遂田于大陆,焚而死。
及范、中行之难,苌弘与之,晋人以为讨,二十八年,杀苌弘。
及定王,刘氏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刘文公与苌弘欲城周-译文
敬王十年,刘文公和苌弘计划在周城修筑城墙,因此向晋国通报了这件事。魏献子当时掌管政务,他赞同苌弘的建议,并与他合作,准备联合各诸侯国。
卫彪傒到周国去,听说了这件事,他见到单穆公说:‘苌弘和刘文公不会善终吧?周的诗中有这样的话:“天所支持的东西,不能被破坏;而天要破坏的东西,也无法支持。”以前武王攻克商朝后创作了这首诗,作为祭祀的歌曲,命名为“支”,留给后人,让他们永远警惕。礼制的设立是为了祭祀,只是显明大节而已,少典参与其中。因此,我们每天都要警惕,这是想教育民众警惕危险。那么,《支》这首诗所讲述的,一定是完全了解天地之道,否则不足以留给后人。现在苌弘和刘文公想要支撑天要破坏的东西,这不是很困难吗?自从幽王以来,天夺走了他的明智,使他迷惑混乱,丢弃德行,沉溺于淫乐,导致百姓流离失所,天要破坏它已经很久了。他们还想弥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水火造成的破坏都无法挽救,何况是天呢?俗话说:“向善如登山,从恶如崩。”以前孔甲扰乱了夏朝,四代后灭亡;成汤勤于治理商朝,十四代后兴盛;帝甲扰乱了商朝,七代后灭亡;后稷勤于治理周朝,十五代后兴盛。幽王扰乱周朝已经十四代了,守成的君主已经很多了,怎么可能再兴盛起来呢?周朝就像高山、广川、大沼泽一样,所以能养育出优秀的材料,但幽王却将它们视为妖怪、粪土、沟渠,它还有悔改的可能吗?’
单子问:‘谁的过错更大?’回答说:‘苌叔必定会很快遭到灾祸,因为他试图用道来弥补天意。天道引导人走向正确,摒弃错误,苌叔却反其道而行之,欺骗刘文公,必定有三重灾祸:违背天意,这是第一;违背正道,这是第二;欺骗他人,这是第三。如果周朝没有过错,苌叔必定会被处死,即使是晋国的魏献子也会受到影响。如果得到天赐的福分,那也只会降临在他自己身上。如果是刘氏,那么必然会导致子孙遭受灾祸。如果君主放弃常规,迎合私欲,用巧妙的手段来加剧天灾,使百姓劳苦以成就自己的名声,那么他的灾祸将会更大。’
这一年,魏献子在狄泉召集了诸侯的大夫,然后在大陆打猎,不幸被烧死。等到范氏和中行氏的变乱发生时,苌弘参与了其中,晋国人认为他应该受到惩罚,于是二十八年,杀死了苌弘。到了定王时期,刘氏家族灭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刘文公与苌弘欲城周-注解
敬王十年:敬王是周朝的一位君主,’十年’指的是他即位的第十年。
刘文公:刘文公是刘姓的一个贵族,’公’是古代贵族的封号。
苌弘:苌弘是春秋时期的一个政治家、文学家,有很高的文化修养。
城周:城周指的是在周朝都城周围建造城墙。
晋:晋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晋国。
魏献子:魏献子是晋国的一位政治家。
说苌弘而与之:说,说服;与之,与他合作。
合诸侯:合诸侯指的是联合各个诸侯国的君主。
卫彪傒:卫彪傒是卫国的一个人。
单穆公:单穆公是周朝的一个贵族。
周诗:周诗指的是周代的诗歌。
武王克殷:武王是周朝的开国君主,’克殷’指的是他灭掉了商朝。
饫歌:饫歌是一种祭祀时的歌曲。
支:《支》是《诗经》中的一篇。
大节:大节指的是重要的道义原则。
少典:少典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此处可能指古代的圣贤。
日惕:日惕指的是时刻警惕。
幽王:幽王是周朝的一位君主,以昏庸著称。
慆淫:慆淫指的是荒淫无度。
孔甲:孔甲是夏朝的一位君主,以昏庸著称。
玄王:玄王是商朝的一位君主,以勤政著称。
帝甲:帝甲是商朝的一位君主,以昏庸著称。
后稷:后稷是周朝的始祖,以农业功绩著称。
守府:守府指的是守卫国库。
大薮:大薮指的是大型的湖泊或沼泽地。
魅陵:魅陵指的是妖怪。
粪土:粪土指的是低贱的东西。
沟渎:沟渎指的是小河或水沟。
咎:咎指的是过错,罪责。
导可:导可指的是引导正确的行为。
省否:省否指的是反省错误的行为。
诳人:诳人指的是欺骗别人。
狄泉:狄泉是晋国的一个地名。
大陆:大陆是晋国的一个地名。
范、中行:范、中行是晋国的两个家族。
定王:定王是周朝的一位君主。
刘氏:刘氏是一个姓氏,此处指的是刘文公的家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刘文公与苌弘欲城周-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周敬王十年,刘文公与苌弘欲城周,并向晋国通报的史实。文中的语言简练,但内涵丰富,反映了当时周王朝的衰败和诸侯国之间的微妙关系。
首先,文中‘敬王十年,刘文公与苌弘欲城周,为之告晋’一句,揭示了刘文公与苌弘试图加强周王朝的城防,并向晋国通报的意图。这表明了周王朝在战国时期已经陷入了衰败,需要寻求外力支持。
‘魏献子为政,说苌弘而与之,将合诸侯’一句,说明了魏献子作为当时的政治家,他劝说苌弘并与他合作,意图联合诸侯国。这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合纵连横,以及政治家们为了国家利益而进行的策略联盟。
‘卫彪傒适周,闻之,见单穆公曰:“苌、刘其不殁乎?”’一句,引出了卫彪傒对苌弘和刘文公的评价。卫彪傒认为他们试图修补已经崩溃的周王朝,是徒劳的。这里体现了战国时期人们对历史变迁的深刻认识。
‘昔武王克殷而作此诗也,以为饫歌,名之曰支,以遗后之人,使永监焉’一句,引用了《诗经》中的《支》篇,表达了武王克殷后创作的这首诗,希望后人能够以此为鉴。这反映了古人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传承。
‘夫礼之立成者为饫,昭明大节而已,少典与焉’一句,解释了《支》篇的寓意,即礼制的确立是为了昭明大节,而不是繁琐的仪式。这体现了古人对礼制的理解和重视。
‘今苌、刘欲支天之所坏,不亦难乎?’一句,再次强调了苌弘和刘文公试图修补周王朝的困难。这里体现了战国时期人们对于历史进程的无奈和无力感。
‘自幽王而天夺之明,使迷乱弃德,而即慆淫,以亡其百姓,其坏之也久矣’一句,指出了周幽王时期周王朝的衰败,以及天意对周王朝的惩罚。这反映了古人对天命观念的认同。
‘水火之所犯犹不可救,而况天乎?’一句,进一步强调了天命不可抗拒。这体现了古人对天命观念的敬畏。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一句,引用了谚语,表达了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的道理。这反映了古人对道德观念的重视。
‘昔孔甲乱夏,四世而陨;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帝甲乱之,七世而陨;后稷勤周,十有五世而兴’一句,列举了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兴衰,以证明天命不可抗拒。这体现了古人对历史变迁的深刻认识。
‘幽王乱之十有四世矣,守府之谓多,胡可兴也?’一句,再次强调了周王朝的衰败,以及守府之人的无能为力。
‘夫周,高山、广川、大薮也,故能生是良材,而幽王荡以为魅陵、粪土、沟渎,其有悛乎?’一句,比喻周王朝如同高山、广川、大薮,却因为幽王的昏庸而衰败。这反映了古人对政治领袖的期望。
‘单子曰:“其咎孰多?”曰:“苌叔必速及,将天以道补者也。”’一句,单穆公对苌弘的命运进行了预测,认为他必将受到天命惩罚。
‘夫天道导可而省否,苌叔反是,以诳刘子,必有三殃:违天,一也;反道,二也;诳人,三也。’一句,分析了苌弘的过错,认为他违背了天命,背离了道德,欺骗了他人。
‘周若无咎,苌叔必为戮,虽晋魏子亦将及焉。’一句,预测了苌弘的命运,认为他必将受到惩罚。
‘若得天福,其当身乎?若刘氏,则必子孙实有祸。’一句,预测了刘氏的命运,认为他们必将遭受灾祸。
‘夫子而弃常法,以从其私欲,用巧变以崇天灾,勤百姓以为己名,其殃大矣。’一句,指出了刘文公的过错,认为他抛弃了常法,追求私欲,给百姓带来了灾难。
‘是岁也,魏献子合诸侯之大夫于狄泉,遂田于大陆,焚而死。’一句,描述了魏献子的死亡,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残酷。
‘及范、中行之难,苌弘与之,晋人以为讨,二十八年,杀苌弘。’一句,说明了苌弘因为参与范、中行的叛乱而被杀。
‘及定王,刘氏亡。’一句,指出了刘氏的灭亡,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动荡和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