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刘康公论鲁大夫俭与侈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刘康公论鲁大夫俭与侈-原文

定王八年,使刘康公聘于鲁,发币于大夫。

季文子、孟献子皆俭,叔孙宣子、东门子家皆侈。

归,王问鲁大夫孰贤,对曰:‘季、孟其长处鲁乎!叔孙、东门其亡乎!若家不亡,身必不免。’

王曰:‘何故?’对曰:‘臣闻之:为臣必臣,为君必君。宽肃宣惠,君也;敬恪恭俭,臣也。宽所以保本也,肃所以济时也,宣所以教施也,惠所以和民也。本有保则必固,时动而济则无败功,教施而宣则遍,惠以和民则阜。若本固而功成,施遍而民阜,乃可以长保民矣,其何事不彻?敬所以承命也,恪所以守业也,恭所以给事也,俭所以足用也。以敬承命则不违,以恪守业则不懈,以恭给事则宽于死,以俭足用则远于忧。若承命不违,守业不懈,宽于死而远于忧,则可以上下无隙矣,其何任不堪?上任事而彻,下能堪其任,所以为令闻长世也。今夫二子者俭,其能足用矣,用足则族可以庇。二子者侈,侈则不恤匮,匮而不恤,忧必及之,若是则必广其身。且夫人臣而侈,国家弗堪,亡之道也。’

王曰:‘几何?’对曰:‘东门之位不若叔孙而泰侈焉,不可以事二君,叔孙之位不若季、孟而亦泰侈焉,不可以事三君。若皆蚤世犹可,若登年以载其毒,必亡。’

十六年,鲁宣公卒。

赴者未及,东门氏来告乱,子家奔齐。

简王十一年,鲁叔孙宣伯亦奔齐,成公未殁二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刘康公论鲁大夫俭与侈-译文

定王八年,派刘康公去鲁国访问,并赠送给鲁国的大夫们财物。季文子和孟献子都十分节俭,而叔孙宣子和东门子家的生活则十分奢侈。

刘康公回国后,定王询问鲁国的大夫中谁更有才能,回答说:‘季文子和孟献子可能在鲁国更有才能!叔孙宣子和东门子家可能会灭亡。如果他们的家族不灭亡,他们自己必然无法幸免。’定王问:‘为什么?’回答说:‘我听说:做臣子的必须像臣子,做君主的必须像君主。宽容、严肃、宣扬、惠施,这是君主的德行;恭敬、谨慎、勤勉、节俭,这是臣子的德行。宽容可以保护根本,严肃可以应对时局,宣扬可以教育民众,惠施可以安抚民心。根本得到保护就一定稳固,时局变动而得以应对就不会失败,教育普及就无所不至,惠施民心就能使国家繁荣。如果根本稳固而功业有成,教育普及而民心安定,就可以长久地保护民众,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完成呢?恭敬可以接受命令,谨慎可以守护事业,勤勉可以做好事务,节俭可以满足需求。用恭敬接受命令就不会违背,用谨慎守护事业就不会懈怠,用勤勉做事就不会在死亡面前退缩,用节俭满足需求就能远离忧虑。如果接受命令不违背,守护事业不懈怠,对死亡无所畏惧而远离忧虑,就可以使上下和谐无间,还有什么责任不能承担呢?上级能够承担起责任并完成,下级能够胜任其职责,这就是能够留下好名声、长久流传的原因。现在这两个人节俭,他们能够满足需求,需求满足就能保护他们的家族。这两个人奢侈,奢侈就会不顾及匮乏,匮乏而不顾,忧虑必然降临到他们身上,这样就会使他们的家族扩大。而且,如果一个臣子奢侈,国家无法承受,这就是灭亡的道路。’定王问:‘需要多少时间?’回答说:‘东门家的地位不如叔孙家却过于奢侈,无法侍奉两位君主,叔孙家的地位不如季文子和孟献子却也过于奢侈,无法侍奉三位君主。如果他们都早早去世还可以,如果他们年纪渐长而其恶行更加严重,那么必然灭亡。’

十六年,鲁宣公去世。报丧的人还没来得及赶到,东门氏就来报告发生了动乱,子家逃到了齐国。简王十一年,鲁国的叔孙宣伯也逃到了齐国,成公去世前两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刘康公论鲁大夫俭与侈-注解

定王:指春秋时期的周定王,是周朝的一位君主。

刘康公:刘康公是周定王时期的一位官员,此处的‘使刘康公聘于鲁’指的是派刘康公出使鲁国。

鲁:指春秋时期的鲁国,是当时的一个诸侯国。

大夫:古代中国官职的一种,是诸侯国中的高级官员。

季文子:季文子是鲁国的一位大夫,以节俭著称。

孟献子:孟献子也是鲁国的一位大夫,同样以节俭著称。

叔孙宣子:叔孙宣子是鲁国的一位大夫,以奢侈著称。

东门子家:东门子家是鲁国的一位大夫家族,以奢侈著称。

归:返回。

王:指周定王。

贤: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长处:长期居住。

亡:灭亡,此处指家族或国家衰败。

臣:古代对官员的尊称,也表示臣子的身份。

君:君主,国家的统治者。

宽肃宣惠:君主应有的品质,指宽容、严肃、宣扬、惠爱。

敬恪恭俭:臣子应有的品质,指敬重、恪守、恭谨、节俭。

保本:保持根本,指巩固基础。

济时:适应时势,指处理当前事务。

教施:教育并施舍,指教育人民并给予帮助。

和民:使民众和睦,指使民众生活安宁。

阜:繁荣昌盛。

敬:敬重,尊敬。

恪:谨慎,认真。

恭:恭敬,谦逊。

俭:节俭,不浪费。

足用:足够使用,指资源充足。

任:职责,任务。

彻:完成,成功。

蚤世:早逝,指人早死。

载:积累,加重。

赴者:使者,指前来报告消息的人。

乱:混乱,动荡。

奔齐:逃跑到齐国。

简王:指周简王,是周朝的一位君主。

成公:指鲁成公,是鲁国的一位君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刘康公论鲁大夫俭与侈-评注

定王八年,使刘康公聘于鲁,发币于大夫。季文子、孟献子皆俭,叔孙宣子、东门子家皆侈。

此句开篇即点明了故事背景。定王八年,刘康公出使鲁国,向鲁国大夫发放货币。其中,季文子和孟献子以节俭著称,而叔孙宣子和东门子家则以奢侈闻名。通过对比两位大夫的家风,作者巧妙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物性格。此句为全文奠定了基调,预示了故事的发展方向。

归,王问鲁大夫孰贤,对曰:“季、孟其长处鲁乎!叔孙、东门其亡乎!若家不亡,身必不免。”

定王归国后,询问鲁国大夫谁更贤明。鲁国大夫的回答,既是对定王提问的直接回应,又是对两位大夫命运的预测。‘季、孟其长处鲁乎!’表明季文子和孟献子有望在鲁国长久立足;‘叔孙、东门其亡乎!’则暗示叔孙宣子和东门子家将面临危机。‘若家不亡,身必不免’更是点明了两位大夫的命运与家族兴衰紧密相连。

王曰:“何故?”对曰:“臣闻之:为臣必臣,为君必君。宽肃宣惠,君也;敬恪恭俭,臣也。

定王询问原因,鲁国大夫引用古语进行回答。‘为臣必臣,为君必君’点明了臣子与君主各自应具备的品质。‘宽肃宣惠’是君主的德行,‘敬恪恭俭’则是臣子的风范。此句强调了君臣之间的道德规范,为后文论述君臣关系奠定了基础。

宽所以保本也,肃所以济时也,宣所以教施也,惠所以和民也。

鲁国大夫进一步阐述了君主德行的具体内涵。‘宽’、‘肃’、‘宣’、‘惠’分别对应着君主应具备的四种品质,即保护根本、应对时事、教化民众、安抚民心。这四种品质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君主的德行体系。

若本固而功成,施遍而民阜,乃可以长保民矣,其何事不彻?

鲁国大夫继续论述君主德行的重要性。‘本固’、‘功成’、‘施遍’、‘民阜’分别对应着君主德行的四种效果,即稳固根本、成就功业、广泛施政、民众安康。只有具备了这些效果,君主才能长久地保护民众,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敬所以承命也,恪所以守业也,恭所以给事也,俭所以足用也。

鲁国大夫将臣子的德行与君主的德行进行对比。‘敬’、‘恪’、‘恭’、‘俭’分别对应着臣子应具备的四种品质,即接受命令、恪守职责、尽职尽责、节俭持家。这四种品质共同构成了臣子的道德规范。

以敬承命则不违,以恪守业则不懈,以恭给事则宽于死,以俭足用则远于忧。

鲁国大夫进一步阐述了臣子德行的具体内涵。‘以敬承命’、‘以恪守业’、‘以恭给事’、‘以俭足用’分别对应着臣子德行的四种效果,即不违背命令、恪守职责、尽职尽责、节俭持家。这四种效果共同构成了臣子的道德规范。

若承命不违,守业不懈,宽于死而远于忧,则可以上下无隙矣,其何任不堪?

鲁国大夫强调臣子德行的重要性。只有具备了这些效果,臣子才能在君主面前尽职尽责,实现国家的和谐稳定。‘上下无隙’则表明了君臣之间应当保持和谐关系。

上任事而彻,下能堪其任,所以为令闻长世也。

鲁国大夫指出,君主和臣子各司其职,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令闻长世’则是对国家长治久安的美好愿景。

今夫二子者俭,其能足用矣,用足则族可以庇。

鲁国大夫针对季文子和孟献子的德行进行评价。‘俭’、‘足用’、‘族可以庇’分别对应着季文子和孟献子的德行效果,即节俭、充足、家族安康。这表明季文子和孟献子的德行对家族和国家都有益处。

二子者侈,侈则不恤匮,匮而不恤,忧必及之,若是则必广其身。

鲁国大夫对叔孙宣子和东门子家的奢侈行为进行批评。‘侈’、‘不恤匮’、‘忧必及之’、‘广其身’分别对应着叔孙宣子和东门子家的德行效果,即奢侈、不顾及贫困、忧虑必然降临、家族衰败。这表明叔孙宣子和东门子家的德行对家族和国家都是有害的。

且夫人臣而侈,国家弗堪,亡之道也。

鲁国大夫进一步强调奢侈对国家的危害。‘夫人臣而侈’、‘国家弗堪’、‘亡之道也’分别对应着奢侈对臣子的危害、对国家的危害、导致国家灭亡的根源。

王曰:“几何?”对曰:“东门之位不若叔孙而泰侈焉,不可以事二君,叔孙之位不若季、孟而亦泰侈焉,不可以事三君。

定王询问叔孙宣子和东门子家的奢侈程度,鲁国大夫对此进行了具体分析。‘东门之位不若叔孙而泰侈焉’、‘叔孙之位不若季、孟而亦泰侈焉’分别对应着叔孙宣子和东门子家的地位与奢侈程度。这表明叔孙宣子和东门子家的奢侈程度已达到无法为国家服务的地步。

若皆蚤世犹可,若登年以载其毒,必亡。

鲁国大夫对叔孙宣子和东门子家的命运进行了预测。‘若皆蚤世犹可’、‘若登年以载其毒,必亡’分别对应着叔孙宣子和东门子家的命运。这表明叔孙宣子和东门子家的奢侈行为将导致家族灭亡。

十六年,鲁宣公卒。赴者未及,东门氏来告乱,子家奔齐。

此句记录了鲁宣公去世后的一个重要事件。东门氏因家乱而逃往齐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

简王十一年,鲁叔孙宣伯亦奔齐,成公未殁二年。

此句记录了鲁国叔孙宣伯逃往齐国的另一个事件。叔孙宣伯的逃亡,进一步说明了当时鲁国的政治动荡和道德沦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刘康公论鲁大夫俭与侈》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46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