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内史过论晋惠公必无后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内史过论晋惠公必无后-原文

襄王使邵公过及内史过赐晋惠公命,吕甥,郤芮相晋侯不敬,晋侯执玉卑,拜不稽首。

内史过归,以告王曰:‘晋不亡,其君必无后。且吕、郤将不免。’

王曰:‘何故?’对曰:‘《夏书》有之曰:‘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无与守邦。’在《汤誓》曰:‘余一人有罪,无以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在《盘庚》曰:‘国之臧,则惟女众。国之不臧,则惟余一人,是有逸罚。’如是则长众使民,不可不慎也。

民之所急在大事,先王知大事之必以济众也,是故祓除其心,以和惠民。

考中度衷以莅之,昭明物则以训之,制义庶孚以行之。

祓除其心,精也;考中度衷,忠也;昭明物则,礼也;制义庶孚,信也。

然则长众使民之道,非精不和,非忠不立,非礼不顺,非信不行。

今晋侯即位而背外内之赂,虐其处者,弃其信也;不敬王命,弃其礼也;施其所恶,弃其忠也;以恶实心,弃其精也。

四者皆弃,则远不至而近不和矣,将何以守国?

‘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于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

诸侯春秋受职于王,以临其民;大夫、士日恪位著,以儆其官;庶人、工、商各守其业,以共其上。

犹恐其有坠失也,故为车服、旗章以旌之,为贽币、瑞节以镇之,为班爵、贵贱以列之,为令闻嘉誉以声之。

犹有散、迁、懈慢而著在刑辟,流在裔土,于是乎有蛮、夷之国,有斧钺、刀墨之民,而况可以淫纵其身乎?

夫晋侯非嗣也,而得其位,亹亹怵惕,保任戒惧,犹曰未也。

若将广其心而远其邻,陵其民而卑其上,将何以固守?

夫执玉卑,替其贽也。

拜不稽首,诬其王也。

替贽无镇,诬王无民。

夫天事恒象,任重享大者必速及,故晋侯诬王,人亦将诬之;欲替其镇,人亦将替之。

大臣享其禄,弗谏而阿之,亦必及焉。

襄王三年而立晋侯,八年而陨于韩,十六年而晋人杀怀公。

怀公无胄,秦人杀子金、子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内史过论晋惠公必无后-译文

襄王派邵公过和内史过去赐给晋惠公命令,吕甥和郤芮辅佐晋侯时态度不敬,晋侯接受玉器时态度谦卑,行礼时没有磕头。

内史过回来后,向王报告说:‘晋国不会灭亡,但他们的国君一定不会有后代。而且吕、郤二人将不能幸免。’王问:‘为什么?’内史过回答说:‘《夏书》中有这样的话:“百姓如果不拥戴真正的君主,那还能拥护谁呢?君主如果不得到百姓的支持,就无法守护国家。’在《汤誓》中说:“我一人有罪,不用牵连万民;万民有罪,责任在我一人。”在《盘庚》中说:“国家的安宁与否,取决于百姓。国家的混乱与否,取决于我一人,这是有赏有罚的。”因此,治理百姓和民众,不能不谨慎。民众最关心的是大事,古代的先王知道大事的成功离不开民众的支持,所以消除他们的疑虑,用和气来安抚他们。考虑适中之道,以公正之心对待他们,用明亮的物象来教导他们,制定公正的原则来实行。消除疑虑是精细的;考虑适中之道是忠诚的;用明亮的物象是礼仪的;制定公正的原则是诚信的。那么,治理百姓和民众的方法,不是精细就不能和谐,不是忠诚就不能立足,不是礼仪就不能顺应,不是诚信就不能实行。现在晋侯即位后背弃了外交和内政的贿赂,虐待了在位者,这是抛弃了诚信;不敬重王命,这是抛弃了礼仪;做了百姓所厌恶的事,这是抛弃了忠诚;用恶劣的心态对待他人,这是抛弃了精细。这四者都抛弃了,那么远离的人不会接近,近处的人也不和谐,他们将如何守护国家?

古时候,先王拥有天下之后,又尊敬地事奉上帝和明神,于是有朝日、夕月来教导百姓事奉君主。诸侯在春秋两季接受王命,来治理他们的百姓;大夫和士每天坚守岗位,来警惕他们的职责;百姓、工匠、商人都坚守自己的职业,来贡献给君主。他们还担心会有失误,所以制定了车服、旗帜来表彰他们,制定了礼物、信物来镇定他们,制定了爵位、贵贱来排列他们,制定了美名和赞誉来宣扬他们。即使如此,仍然有人散漫、迁徙、懈怠而被记录在刑法中,流放到边远之地,于是有了蛮族、夷族的国家,有了斧钺、刀墨的刑罚,何况还可以放纵自己呢?晋侯不是合法的继承人,却得到了这个位置,他小心翼翼,谨慎自守,仍然说‘还不够’。如果他扩大自己的心胸,远离他的邻国,凌驾于他的百姓之上,贬低他的君主,他将如何稳固地守卫国家?他接受玉器时态度谦卑,这是轻视他的贡品。行礼时不磕头,这是欺骗他的君主。轻视贡品就没有了镇定,欺骗君主就没有了民众的支持。天象恒常,承担重任享受大福的人一定会很快得到回报,所以晋侯欺骗了君主,别人也会欺骗他;他想取代他的镇定,别人也会取代他。大臣享受他们的俸禄,不劝谏而迎合他,也一定会受到惩罚。

襄王在位三年后立晋侯为君,八年后在韩地去世,十六年后晋国人杀死了怀公。怀公没有后代,秦国人杀死了子金和子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内史过论晋惠公必无后-注解

襄王:指周襄王,是东周时期的周王,公元前606年至公元前591年在位。

邵公过:邵公过是周襄王的官员,负责传达王命。

内史过:内史过是周襄王的官员,负责内史事务,相当于后来的宰相。

晋惠公:晋惠公是晋国的国君,公元前651年至公元前642年在位。

吕甥:吕甥是晋惠公的亲信,曾任晋国的大夫。

郤芮:郤芮是晋惠公的大夫,与吕甥一同辅佐晋惠公。

晋侯:晋侯是对晋国国君的尊称。

玉卑:玉卑指的是晋惠公在行礼时手持的玉器位置较低,表示不尊重。

稽首:稽首是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表示极端的尊敬。

夏书:《夏书》是古代中国的一部史书,记载了夏朝的历史。

汤誓:《汤誓》是商汤王发布的誓言,表达了他对天下的统治理念。

盘庚:《盘庚》是商朝中期的一部文献,记载了盘庚迁都的事迹。

祓除:祓除是指清除邪恶,净化心灵。

考中度衷:考中度衷是指审慎地考虑并诚实地对待。

昭明物则:昭明物则是指明确地展示事物的规律和原则。

制义庶孚:制义庶孚是指制定公正合理的制度,使人们信服。

朝日、夕月:朝日、夕月是指古代的一种祭祀活动,分别祭祀太阳和月亮。

贽币:贽币是指古代行礼时赠送的礼物。

瑞节:瑞节是指象征吉祥的节物。

班爵、贵贱:班爵、贵贱是指根据爵位和地位来区分贵贱。

令闻嘉誉:令闻嘉誉是指美好的名声和赞誉。

刑辟:刑辟是指刑法和法度。

斧钺、刀墨:斧钺、刀墨是指古代的刑罚工具。

嗣:嗣是指继承王位或爵位的人。

亹亹怵惕:亹亹怵惕是指小心谨慎,敬畏不安。

保任戒惧:保任戒惧是指保持责任和谨慎的态度。

陨于韩:陨于韩是指晋惠公在韩地去世。

怀公:怀公是晋惠公的儿子,晋怀公,公元前621年至公元前617年在位。

胄:胄是指王族的后代,这里指有资格继承王位的人。

子金、子公:子金、子公是秦国的两位官员,他们参与了杀害晋怀公的事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内史过论晋惠公必无后-评注

襄王使邵公过及内史过赐晋惠公命,吕甥,郤芮相晋侯不敬,晋侯执玉卑,拜不稽首。

此段文字出自《左传》,描述了晋惠公对襄王的赐命不敬,具体表现为执玉卑、拜不稽首。从中可见,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晋惠公的不敬态度,为后文的分析和警示埋下伏笔。

内史过归,以告王曰:“晋不亡,其君必无后。且吕、郤将不免。”

内史过的话,从预言的角度出发,指出晋国虽未亡,但其君必无后,吕、郤二人也将不免于难。这反映了作者对晋国未来的担忧,同时也对吕、郤二人进行了警示。

《夏书》有之曰:‘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无与守邦。’在《汤誓》曰:‘余一人有罪,无以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在《盘庚》曰:‘国之臧,则惟女众。国之不臧,则惟余一人,是有逸罚。’

作者引用《夏书》、《汤誓》、《盘庚》等古文献,阐述了君民关系的重要性,强调君王应以民为本,不可背离民众。这些引用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古文化底蕴,同时也为后文的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如是则长众使民,不可不慎也。

作者进一步强调,君王在治理国家时,必须慎重对待民众,因为民众是国家的基石。

今晋侯即位而背外内之赂,虐其处者,弃其信也;不敬王命,弃其礼也;施其所恶,弃其忠也;以恶实心,弃其精也。

作者通过对比晋惠公的行为与先王之道,揭示了晋惠公背离先王之道的种种表现,如背信弃义、不敬王命、施恶实心等,以此警示后人。

四者皆弃,则远不至而近不和矣,将何以守国?

作者指出,晋惠公若继续弃信、弃礼、弃忠、弃精,必将导致国家离心离德,难以守国。

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于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

作者回顾了古代先王的治国理念,强调君王应敬天敬神,以教民事君,这是古代治国的重要原则。

诸侯春秋受职于王,以临其民;大夫、士日恪位著,以儆其官;庶人、工、商各守其业,以共其上。

作者描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各阶层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以此强调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犹恐其有坠失也,故为车服、旗章以旌之,为贽币、瑞节以镇之,为班爵、贵贱以列之,为令闻嘉誉以声之。

作者进一步阐述了古代社会的礼制,如车服、旗章、贽币、瑞节、班爵等,这些都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犹有散、迁、懈慢而著在刑辟,流在裔土,于是乎有蛮、夷之国,有斧钺、刀墨之民,而况可以淫纵其身乎?

作者通过对古代刑罚的描述,警示后人不可放纵自己,否则必将受到惩罚。

夫晋侯非嗣也,而得其位,亹亹怵惕,保任戒惧,犹曰未也。

作者指出,晋惠公并非合法继承人,但他能够得到位子,说明他还有所顾忌,但仍需警惕。

若将广其心而远其邻,陵其民而卑其上,将何以固守?

作者对晋惠公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认为他若继续扩张野心,欺压民众,必将导致国家不稳定。

夫执玉卑,替其贽也。拜不稽首,诬其王也。

作者通过晋惠公的行为,揭示了其不敬王命、诬蔑君王的行为,以此警示后人。

替贽无镇,诬王无民。

作者进一步指出,晋惠公的行为已经失去了民心,国家难以稳固。

夫天事恒象,任重享大者必速及,故晋侯诬王,人亦将诬之;欲替其镇,人亦将替之。

作者通过天象的比喻,警示晋惠公的行为必将遭到报应,同时预言了晋惠公的失败。

大臣享其禄,弗谏而阿之,亦必及焉。

作者对晋惠公的臣子进行了批评,认为他们未能尽忠职守,最终也将受到惩罚。

襄王三年而立晋侯,八年而陨于韩,十六年而晋人杀怀公。

这段文字是历史事实的陈述,反映了晋国在襄王时期的动荡与衰落。作者通过这一历史事件,警示后人治国之道的重要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内史过论晋惠公必无后》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45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