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内史兴论晋文公必霸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内史兴论晋文公必霸-原文

襄王使太宰文公及内史兴赐晋文公命,

上卿逆于境,

晋候郊劳,

馆诸宗庙,

馈九牢,

设庭燎。

及期,命于武宫,

设桑主,

布几筵,

太宰莅之,

晋侯端委以入。

太宰以王命命冕服,

内史赞之,

三命而后即冕服。

既毕,宾、飨、赠、饯如公命侯伯之礼而加之以宴好。

内史兴归,

以告王曰:

‘晋不可不善也,

其君必霸。

逆王命敬,

奉礼义成。

敬王命,

顺之道也;

成礼义,

德之则也。

则德以导诸侯,

诸侯必归之。

且礼所以观忠、信、仁、义也,

忠所以分也,

仁所以行也,

信所以守也,

义所以节也。

忠分则均,

仁行则报,

信守则固,

义节则度。

分均无怨,

行报无匮,

守固不偷,

节度不携。

若民不怨而财不匮,

令不偷而动不携,

其何事不济!

中能应外,

忠也;

施三服义,

仁也;

守节不淫,

信也;

行礼不疚,

义也。

臣入晋境,

四者不失,

臣故曰晋侯其能礼矣,

王其善之。

树于有礼,

艾人必丰。

王从之,

使于晋者道相逮也。

及惠后之难,

王出在郑,

晋侯纳之。

襄王十六年立晋文公,

二十一年以诸侯朝王于衡雍且献楚捷,

遂为践土之盟,

于是乎始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内史兴论晋文公必霸-译文

襄王派太宰文公和内史兴去赐予晋文公命令,晋国的上卿在边境迎接,晋侯在郊外慰劳他们,并在宗庙中安排了住宿,赠送了九种牲畜,并点燃了庭燎。

到了约定的时间,在武宫举行了仪式,设置了桑主,布置了供桌和席子,太宰监督仪式,晋侯穿着正式的礼服进入。

太宰按照王的命令赐予晋文公冕服,内史兴协助,经过三次命令之后,晋文公才穿上冕服。

仪式结束后,宾礼、飨礼、赠礼、饯礼都按照公侯伯的礼仪进行,并且在宴会上增加了友好。

内史兴回到王那里报告说:‘晋国不可不友好对待,他们的君主必将称霸。他们迎接王命时非常尊敬,奉行礼义,这是顺应王命的道路;完成礼义,是德行的准则。

遵循德行来引导诸侯,诸侯必然会归附。而且,礼是用来观察忠诚、诚信、仁爱和正义的,忠诚用来分配,仁爱用来施行,诚信用来守护,正义用来节制。

忠诚分配得均匀,仁爱施行有回报,诚信守护得牢固,正义节制得适度。分配均匀则无怨言,施行有回报则不匮乏,守护牢固则不偷懒,节制适度则不偏颇。

如果民众没有怨言而财富不匮乏,命令不偷懒而行动不偏颇,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内部能够应对外部,这是忠诚;施行三服之礼,这是仁爱;坚守节操不放纵,这是诚信;施行礼仪不愧疚,这是正义。

我进入晋国境内,这四者都没有失去,所以我才说晋侯能够行礼,王应该善待他。树立了有礼的形象,人民必然富足。

王听从了他的建议,派往晋国的使者都受到了优待。

到了惠后之难,王出逃到郑国,晋侯接纳了他。

襄王十六年立晋文公,二十一年诸侯在衡雍朝见王,并且献上对楚国的胜利消息,随后在践土结盟,从此晋国开始称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内史兴论晋文公必霸-注解

襄王:春秋时期的一个周王朝的君主,姓姬名郑,是周平王的儿子。

太宰文公:太宰是古代官名,文公是对太宰的尊称,此处指太宰文公,是当时周朝的高级官员。

内史兴:内史是古代官名,负责记录国家大事,兴是内史兴的名字。

晋文公:晋文公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君主,姓姬名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

上卿:上卿是古代官名,指高级官员。

郊劳:郊劳是指国君亲自到郊外慰劳来宾。

馆:馆指接待宾客的住处。

宗庙:宗庙是古代用于祭祀祖先的场所。

九牢:九牢是指古代祭祀时使用的九种牲畜。

庭燎:庭燎是指在庭院中点燃的火炬,用于照明。

武宫:武宫是古代用于祭祀武神的地方。

桑主:桑主指主持祭祀的人。

几筵:几筵是指祭祀时摆放的几案和座位。

端委:端委是指古代官员的礼服。

冕服:冕服是古代帝王和高级官员的礼服。

宾、飨、赠、饯:宾指接待宾客,飨指宴请,赠指赠送礼物,饯指送别。

侯伯:侯伯是指古代的诸侯国君。

宴好:宴好是指宴请时的友好气氛。

惠后之难:惠后是周惠王的皇后,难指的是发生的变故或灾难。

衡雍:衡雍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地名。

践土之盟:践土之盟是春秋时期晋国与鲁国在践土(今河南温县)结盟的事件,标志着晋国的崛起。

霸:霸指在春秋时期,一个国家通过强大的实力成为诸侯的领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内史兴论晋文公必霸-评注

襄王使太宰文公及内史兴赐晋文公命,上卿逆于境,晋候郊劳,馆诸宗庙,馈九牢,设庭燎。

此段描述了襄王派遣太宰文公和内史兴赐予晋文公王命,并派遣上卿到边境迎接,晋文公郊外慰劳,并在宗庙中安置,馈赠九牢,设置庭燎。这体现了周王对晋国的重视和礼遇,同时也展现了晋文公对周王的尊敬和忠诚。‘赐命’、‘逆于境’、‘郊劳’、‘馆诸宗庙’等词语,均体现了周代礼制中的尊卑有序、礼仪周详的特点。

及期,命于武宫,设桑主,布几筵,太宰莅之,晋侯端委以入。

‘及期’、‘命于武宫’、‘设桑主’、‘布几筵’等词语,描绘了晋文公接受王命的仪式过程。武宫作为举行重大仪式的场所,体现了周代对武力的重视。‘桑主’、‘几筵’等细节描写,则展现了周代礼仪的繁琐与精致。太宰的莅临和晋侯的‘端委以入’,均体现了周代礼制中的等级分明。

太宰以王命命冕服,内史赞之,三命而后即冕服。

此段描述了太宰根据王命为晋文公指定冕服,内史赞颂,经过三次命令后,晋文公才穿戴冕服。这一过程体现了周代礼制中的严格程序和等级制度,同时也展现了晋文公对周王的尊敬和服从。

既毕,宾、飨、赠、饯如公命侯伯之礼而加之以宴好。

‘既毕’之后,宾、飨、赠、饯等仪式按照公命侯伯之礼进行,并增加了宴好之礼。这表明晋文公在周王面前的表现得到了周王的认可,同时也体现了周代礼制中对于诸侯间的交往和礼仪的重视。

内史兴归,以告王曰:‘晋不可不善也,其君必霸。逆王命敬,奉礼义成。敬王命,顺之道也;成礼义,德之则也。则德以导诸侯,诸侯必归之。’

内史兴回国后向襄王汇报,称赞晋文公的德行和才能,认为晋文公必将称霸。内史兴的言论体现了周代礼制中对于德行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周王对晋文公的信任和期望。

‘且礼所以观忠、信、仁、义也,忠所以分也,仁所以行也,信所以守也,义所以节也。’

内史兴进一步阐述了礼的作用,认为礼可以观察忠、信、仁、义等品质。这体现了周代礼制对于道德品质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周代礼制在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方面的作用。

‘分均无怨,行报无匮,守固不偷,节度不携。’

内史兴进一步阐述了礼的作用,认为通过礼可以做到分配公平、行为有报、守节不偷、节制不携。这体现了周代礼制在维护社会和谐和道德规范方面的作用。

‘若民不怨而财不匮,令不偷而动不携,其何事不济!中能应外,忠也;施三服义,仁也;守节不淫,信也;行礼不疚,义也。’

内史兴通过一系列的论述,强调了礼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礼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臣入晋境,四者不失,臣故曰晋侯其能礼矣,王其善之。树于有礼,艾人必丰。’

内史兴对晋文公的评价,认为晋文公能够遵循礼制,具备治国所需的品质。这体现了周代礼制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周王对晋文公的期望。

‘王从之,使于晋者道相逮也。’

襄王采纳了内史兴的建议,对晋国的态度更加友好,这表明周王对晋国的重视和信任。

‘及惠后之难,王出在郑,晋侯纳之。’

在惠后之难时,襄王逃亡至郑国,晋文公接纳了襄王。这一事件体现了晋文公对周王的忠诚和周王对晋国的依赖。

‘襄王十六年立晋文公,二十一年以诸侯朝王于衡雍且献楚捷,遂为践土之盟,于是乎始霸。’

最后,文中提到了晋文公在位期间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包括被立为晋文公、参与诸侯朝王、献楚捷、践土之盟等,这些事件标志着晋文公开始称霸。这体现了晋文公的才能和周代礼制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内史兴论晋文公必霸》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45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