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仲山父谏宣王立戏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仲山父谏宣王立戏-原文

鲁武公以括与戏见王,

王立戏,

樊仲山父谏曰:‘不可立也!不顺必犯,犯王命必诛,故出令不可不顺也。’

令之不行,政之不立,行而不顺,民将弃上。

夫下事上、少事长,所以为顺也。

今天子立诸侯而建其少,是教逆也。

若鲁从之而诸侯效之,王命将有所壅;

若不从而诛之,是自诛王命也。

是事也,诛亦失,不诛亦失,天子其图之!’

王卒立之。

鲁侯归而卒,

及鲁人杀懿公而立伯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仲山父谏宣王立戏-译文

鲁武公带着括和戏去见王,王立起了戏,樊仲山父劝谏说:‘不能立他为诸侯!不顺从的人必然会触犯,触犯王的命令必然会遭到诛杀,所以发布命令不可不顺应天理。命令不能被执行,政治就无法建立,执行而不顺应,民众将会抛弃君主。下级侍奉上级、年轻人侍奉长辈,这些都是为了保持顺从。现在天子立诸侯时却提拔了年轻人,这是在教人叛逆。如果鲁国跟随这个做法,其他诸侯也会效仿,王的命令将会受到阻碍;如果不跟随而加以诛杀,这就是自己违背王的命令。这样的事情,诛杀也是错误,不诛杀也是错误,天子应该好好考虑考虑!’但王最终还是立了戏。鲁侯回国后不久就去世了,等到鲁国人杀了懿公,又立了伯御为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仲山父谏宣王立戏-注解

鲁武公:鲁国的国君,这里的‘鲁武公’指的是鲁国的某位国君。

括与戏:这里可能是指鲁武公的两位宠臣或亲信,具体人物不详。

王:指周王朝的国王,这里可能是指周宣王。

樊仲山父:樊国的大夫,此处为劝谏之臣。

立:任命、确立的意思,这里指周王确立诸侯国君。

不顺:不遵循正道、不遵从王命的意思。

犯:触犯、违背的意思。

诛:处死、惩罚的意思。

出令:发布命令的意思。

政:政治、治理的意思。

行:执行、实行的意思。

上:上级、君上的意思,这里指国王。

少:年轻的意思,这里指年幼的诸侯。

建:建立、设立的意思。

逆:违背、反抗的意思。

诸侯:古代称分封的各国国君。

效:效仿、跟随的意思。

壅:堵塞、阻碍的意思。

天子:古代对皇帝的尊称,这里指周王朝的国王。

其:表示商量或推测的语气词,相当于‘是否’、‘是不是’。

图之:考虑、商量的意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仲山父谏宣王立戏-评注

鲁武公以括与戏见王,王立戏。此句描绘了鲁武公带着括与戏觐见周王的场景,‘括与戏’在此可能指的是鲁武公的两位随从或者象征性的礼物。‘王立戏’中的‘立’字,意味着周王对括与戏的重视,‘戏’在此或许是指一种仪式或者象征性的行为,表明周王对鲁国的认可与恩赐。

樊仲山父谏曰:‘不可立也!’樊仲山父的直言不讳,体现了他对周王决策的忠诚与责任。‘不可立也’一句,明确表示了他的反对立场,为下文谏言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不顺必犯,犯王命必诛,故出令不可不顺也。’樊仲山父在此提出了他的政治理念,即‘顺’的重要性。他认为,如果违背了‘顺’的原则,必然会导致‘犯’的行为,进而触犯王命,最终受到诛罚。因此,他强调出令必须顺应天理民心。

‘令之不行,政之不立,行而不顺,民将弃上。’此句进一步阐述了樊仲山父的政治观点,即政令如果不能得到执行,政治基础就无法建立。如果政令执行过程中不顺应民心,民众将会对统治者失去信任。

‘夫下事上、少事长,所以为顺也。’樊仲山父在此引用了传统的礼仪观念,即下级应该服从上级,年轻者应该尊敬长者,这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的重要原则。

‘今天子立诸侯而建其少,是教逆也。’樊仲山父批评周王的做法,认为周王立诸侯时偏袒年轻者,这是在教导逆反行为,不利于维护王权的稳定。

‘若鲁从之而诸侯效之,王命将有所壅;若不从而诛之,是自诛王命也。’樊仲山父对周王提出了两种可能的结果,一是如果鲁国效仿周王的做法,王命将受到阻碍;二是如果周王坚持诛罚鲁国,实际上是在自毁王命。

‘是事也,诛亦失,不诛亦失,天子其图之!’樊仲山父在最后表达了他的无奈与担忧,认为无论周王选择何种做法,都是一种失误。他呼吁周王三思而后行。

‘王卒立之。’此句表明周王最终没有采纳樊仲山父的谏言,坚持了自己的决定。这反映了周王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可能更倾向于维护自己的权威。

‘鲁侯归而卒,及鲁人杀懿公而立伯御。’此句讲述了鲁国的后续发展,鲁侯去世后,鲁国发生了政变,懿公被杀,伯御被立为新君。这一事件可能是樊仲山父所担忧的‘王命将有所壅’的具体体现。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仲山父谏宣王立戏》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45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