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仲山父谏宣王料民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仲山父谏宣王料民-原文

宣王既丧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太原。

仲山父谏曰:‘民不可料也!夫古者不料民而知其少多,司民协孤终,司商协民姓,司徒协旅,司寇协奸,牧协职,工协革,场协入,廪协出,是则少多、死生、出入、往来者皆可知也。’

于是乎又审之以事,王治农于籍,蒐于农隙,狝于既烝,狩于毕时,耨获亦于籍,是皆习民数者也,又何料焉?

不谓其少而大料之,是示少而恶事也。

临政示少,诸侯避之;治民恶事,无以赋令。

且无故而料民,天之所恶也,害于政而妨于后嗣。

王卒料之,及幽王乃废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仲山父谏宣王料民-译文

宣王失去了南方的军队之后,就在太原地区对民众进行了统计。

仲山父劝谏说:“民众是不能随意统计的!古时候的人不需要统计就能知道人口的多寡,负责管理民众的官员协助孤寡老人终老,负责商业的官员协助记录姓氏,负责教化的官员协助组织军队,负责司法的官员协助处理奸邪,负责畜牧的官员协助管理职务,负责工艺的官员协助改革,负责市场的官员协助商品的出入,负责仓库的官员协助粮食的进出,这样就可以知道人口的多寡、生死、出入和往来情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仲山父谏宣王料民-注解

宣王:指周宣王,周朝的一位君主,名静,在位期间有中兴之治。

丧南国之师:指失去了南方的军队,可能是因为战争或其他原因。

料民:指统计人口,了解民众的数量和分布。

太原:指太原地区,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

仲山父:古代的一位贤臣,此处为谏诤者。

司民:古代官职,负责管理人口。

协孤终:协助处理孤寡老人直至终老。

司商: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商业。

司姓:协助管理姓氏,即家族。

司徒: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土地和人民。

协旅:协助管理军队。

司寇:古代官职,负责司法和治安。

协奸:协助处理奸邪之事。

牧:古代官职,负责牧养牲畜。

协职:协助管理职务。

工:古代官职,负责工艺制作。

协革:协助管理皮革加工。

场:古代官职,负责粮食的储存和分配。

协入:协助管理粮食的入库。

廪:古代的粮仓。

协出:协助管理粮食的出库。

少多、死生、出入、往来:指人口的数量变化、生死、流动情况。

审之以事:通过实际事务来审查。

籍:户籍,记录人口和土地的文件。

蒐:古代的一种农业活动,指收割谷物。

农隙:农闲时节。

狝:古代的一种狩猎活动。

既烝:指谷物已经成熟。

毕时:指农事完毕的季节。

耨获:耕种和收获。

赋令:征收赋税和发布命令。

后嗣:后代,指子孙。

幽王:指周幽王,周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因其昏庸无道而闻名。

废灭:指国家或政权被推翻或灭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仲山父谏宣王料民-评注

宣王既丧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太原。

此句开篇即点明了宣王在失去南国军队之后,对太原地区民众的统计。‘既丧’二字透露出宣王因军事失利而导致的国力减弱,‘料民’则暗示着宣王试图通过统计民力来增强国力。然而,此举却遭到了仲山父的反对。

仲山父谏曰:‘民不可料也!夫古者不料民而知其少多,司民协孤终,司商协民姓,司徒协旅,司寇协奸,牧协职,工协革,场协入,廪协出,是则少多、死生、出入、往来者皆可知也。’

仲山父在此句中反驳宣王的料民之策,他认为古代并没有通过直接统计人口来了解民情,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官职和职责来间接掌握。‘司民’、‘司商’、‘司徒’、‘司寇’、‘牧’、‘工’、‘场’、‘廪’等官职分别负责不同的民生事务,通过这些官职的协作,可以全面了解民众的生活状况。这种间接了解民情的方式,避免了直接统计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于是乎又审之以事,王治农于籍,蒐于农隙,狝于既烝,狩于毕时,耨获亦于籍,是皆习民数者也,又何料焉?’

仲山父进一步指出,宣王在农业方面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了解民情,如‘治农于籍’、‘蒐于农隙’、‘狝于既烝’、‘狩于毕时’等,这些都是了解民数的方法。因此,他质疑宣王为何还要进行直接的料民。

‘不谓其少而大料之,是示少而恶事也。’

仲山父认为,宣王在国力减弱的情况下,却要进行大规模的料民,这不仅是对国家资源的浪费,也是对民众的不信任,这种做法无疑会加剧民众的不满。

‘临政示少,诸侯避之;治民恶事,无以赋令。’

仲山父进一步指出,宣王这种示少而恶事的政绩,会导致诸侯国避而远之,同时也会让民众对国家的治理失去信心,从而无法有效地进行赋税和征召。

‘且无故而料民,天之所恶也,害于政而妨于后嗣。’

仲山父认为,无故料民是违背天意的,这种做法不仅会损害国家政治,还会影响到后代的福祉。

‘王卒料之,及幽王乃废灭。’

最终,宣王没有接受仲山父的劝谏,坚持料民,导致国家政治日益衰败,最终被幽王所废。这一句总结了全文,也揭示了料民这一举措的严重后果。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仲山父谏宣王料民》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45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