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吴语-越王勾践命诸稽郢行成于吴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吴语-越王勾践命诸稽郢行成于吴-原文

吴王夫差起师伐越,越王勾践起师逆之。

大夫种乃献谋曰:

“夫吴之与越,唯天所授,王其无庸战。

夫申胥、华登简服吴国之士于甲兵,而未尝有所挫也。

夫一人善射,百夫决拾,胜未可成也。

夫谋必素见成事焉,而后履之,不可以授命。

王不如设戎,约辞行成,以喜其民,以广侈吴王之心。

吾以卜之于天,天若弃吴,必许吾成而不吾足也,将必宽然有伯诸侯之心焉。

既罢弊其民,而天夺之食,安受其烬,乃无有命矣。

越王许诺,乃命诸稽郢行成于吴,曰:

“寡君勾践使下臣郢不敢显然布币行礼,敢私告于下执事曰:

昔者越国见祸,得罪于天王。

天王亲趋玉趾,以心孤勾践,而又宥赦之。

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孤不敢忘天灾,其敢忘君王之大赐乎!

今勾践申祸无良,草鄙之人,敢忘天王之大德,而思边垂之小怨,以重得罪于下执事?

勾践用帅二三之老,亲委重罪,顿颡于边。

“今君王不察,盛怒属兵,将残伐越国。

越国固贡献之邑也,君王不以鞭箠使之,而辱军士使寇令焉。

勾践请盟:一介嫡女,执箕帚以畡姓于王宫;一介嫡男,奉槃匜以随诸御;春秋贡献,不解于王府。

天王岂辱裁之?亦征诸侯之礼也。

“夫谚曰:‘狐埋之而狐搰之,是以无成功。’

今天王既封植越国,以明闻于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无成劳也。

虽四方之诸侯,则何实以事吴?

敢使下臣尽辞,唯天王秉利度义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吴语-越王勾践命诸稽郢行成于吴-译文

吴王夫差带领军队攻打越国,越王勾践也带领军队迎战。大夫种就献上了计策说:‘吴国和越国,都是天意所赐,大王您不用急于开战。申胥和华登在军事上对吴国的士兵训练有素,从未失败过。即使有一个人擅长射箭,也不能保证百人都能射中,胜利还没有确定。计划必须事先看到成功的可能性,然后才能执行,不能随意冒险。大王不如假装战败,用委婉的言辞去和吴国讲和,以此来取悦吴国的百姓,同时也让吴王夫差的心思变得膨胀。我占卜了一下天意,如果天意要让吴国失败,一定会答应我们的讲和,而且不会满意,吴王夫差一定会产生称霸诸侯的心思。等到他们的百姓疲惫不堪,天意也会剥夺他们的粮食,那时我们安于接受他们的残余,他们就没有力量再战了。’

越王勾践答应了大夫种的计策,于是派诸稽郢去吴国讲和,说:‘我国君主勾践派我来,我不敢公开地展示礼物和行礼,只能私下告诉你们:以前越国遭遇灾祸,得罪了天王。天王亲自前来,对勾践施以恩惠,并且宽恕了他的罪过。大王对越国,就像让死去的人复活,让白骨长肉一样。我怎敢忘记天灾,又怎敢忘记大王的大恩大德!现在勾践承认自己的过错,我是一个草莽之人,怎敢忘记大王的大恩,而只想着边境的小怨,再次得罪大王?勾践已经带领几位老臣,亲自承担了重大罪责,跪在边境请求宽恕。

现在大王却不明真相,愤怒地调集军队,打算残暴地攻击越国。越国本来就是向吴国进贡的属国,大王您不用鞭子驱使它,却侮辱士兵,让他们去执行侵略的命令。我请求结盟:献上一名公主,让她在王宫中做家务;献上一名王子,让他随侍在王宫中。春秋两季的贡品,不会中断送往王府。大王您怎么会接受这样的侮辱?这也是对诸侯的一种礼遇。

俗语说:‘狐狸埋藏东西被狐狸挖出来,所以没有成功。’现在大王已经封赏了越国,让天下人都知道,却又想要消灭它,这是大王没有成就的事情。即使四方的诸侯,又怎么会真心实意地侍奉吴国?我冒昧地陈述这些,希望大王能权衡利弊,考虑道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吴语-越王勾践命诸稽郢行成于吴-注解

吴王夫差:吴王夫差,春秋时期吴国的君主,以勇猛著称,曾大败越国,但最终被越国所灭。

越王勾践:越王勾践,春秋时期越国的君主,以卧薪尝胆、忍辱负重著称,最终成功复仇,灭掉吴国。

大夫种:大夫种,越国的大夫,也是越王勾践的重要谋士,以智谋著称。

申胥:申胥,吴国的大夫,曾参与对越国的战争。

华登:华登,吴国的将领,参与对越国的军事行动。

甲兵:甲兵,指军队和武器装备。

决拾:决拾,古代射箭时用来装箭的袋子。

素见成事:素见成事,指事先就能看到事情的成功。

设戎:设戎,指摆出军事姿态。

约辞行成:约辞行成,指通过谈判达成和平。

伯诸侯:伯诸侯,指成为诸侯的领袖。

罢弊:罢弊,指疲惫、衰弱。

烬:烬,指燃烧后的灰烬,比喻残存的事物。

诸稽郢:诸稽郢,越国的大夫,越王勾践的使者。

执事:执事,指负责事务的官员。

天王:天王,古代对君王的尊称,此处指吴王夫差。

玉趾:玉趾,古代对君王脚部的尊称,表示尊敬。

宥赦:宥赦,指宽恕、赦免。

鞭箠:鞭箠,指用鞭子或竹杖打人。

寇令:寇令,指侵略者的命令。

一介嫡女:一介嫡女,指一位嫡出的女儿。

执箕帚:执箕帚,指从事家务劳动。

畡姓:畡姓,指成为王族的姓氏。

槃匜:槃匜,古代的一种酒器。

御:御,指侍从。

春秋贡献:春秋贡献,指春秋两季的贡品。

狐埋之而狐搰之:狐埋之而狐搰之,出自《左传》,比喻自己做了坏事却怪罪别人。

封植:封植,指封立、扶持。

刈亡:刈亡,指消灭、灭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吴语-越王勾践命诸稽郢行成于吴-评注

吴王夫差起师伐越,越王勾践起师逆之。

此句开篇即点明了故事背景,吴越两国之间的矛盾激化,战争一触即发。‘起师’二字,生动地描绘了两国军队集结、准备战斗的紧张气氛。‘伐’与‘逆’相对,凸显了两国之间的对立与冲突。

大夫种乃献谋曰:‘夫吴之与越,唯天所授,王其无庸战。’

大夫种献策,认为吴越之间的争斗是天意使然,劝告越王不要轻易发动战争。‘唯天所授’体现了古代中国天命思想,强调天意对人事的影响。‘王其无庸战’则体现了大夫种的谨慎与智慧。

‘夫申胥、华登简服吴国之士于甲兵,而未尝有所挫也。’

大夫种进一步分析吴国的实力,指出吴国军队强大,尚未尝败。‘简服’形容吴国军队训练有素,‘未尝有所挫’则强调吴国军队的强大。

‘夫一人善射,百夫决拾,胜未可成也。’

大夫种以一人射箭百夫争抢箭矢的比喻,说明即使吴国军队强大,但若越国能团结一心,也未必不能取胜。此句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以弱胜强’。

‘夫谋必素见成事焉,而后履之,不可以授命。’

大夫种强调谋略的重要性,认为在实施计划之前必须确保成功,不能轻率行事。‘素见成事’即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和计划。

‘王不如设戎,约辞行成,以喜其民,以广侈吴王之心。’

大夫种建议越王采取和平手段,通过展示越国军队的强大和民众的支持,来瓦解吴王的斗志。‘设戎’即展示军队,‘约辞行成’则是指通过外交手段达成和平。

‘吾以卜之于天,天若弃吴,必许吾成而不吾足也,将必宽然有伯诸侯之心焉。’

大夫种通过占卜的方式,预测天意,认为如果天意不支持吴国,越国将能够取得胜利。‘伯诸侯’即成为诸侯之长,体现了古代中国对霸权的追求。

‘既罢弊其民,而天夺之食,安受其烬,乃无有命矣。’

大夫种进一步分析吴国的困境,认为吴国已经疲惫不堪,天意也可能不再支持吴国,因此吴国已经没有胜算。

‘越王许诺,乃命诸稽郢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使下臣郢不敢显然布币行礼,敢私告于下执事曰:昔者越国见祸,得罪于天王。”’

越王勾践接受大夫种的建议,派遣使者向吴国求和。‘布币行礼’是古代外交礼仪,‘私告’则体现了越国使者的谦卑与诚意。

‘昔者越国见祸,得罪于天王。天王亲趋玉趾,以心孤勾践,而又宥赦之。’

越国使者回顾历史,表达对吴王夫差的感激之情,强调吴王曾经对越国宽容和赦免,体现了古代中国重情义、讲信用的文化传统。

‘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使者用‘起死人而肉白骨’来形容吴王对越国的恩惠,强调吴王对越国的拯救之恩。

‘孤不敢忘天灾,其敢忘君王之大赐乎!’

使者表达了对吴王恩赐的感激之情,强调越国不会忘记吴王的恩德。

‘今勾践申祸无良,草鄙之人,敢忘天王之大德,而思边垂之小怨,以重得罪于下执事?’

使者以越王勾践的谦卑态度,表达了对吴王的理解和尊重,同时也表达了对越国遭受的不公待遇的不满。

‘勾践用帅二三之老,亲委重罪,顿颡于边。’

使者描述了越王勾践亲自承担责任,低头认罪的情景,体现了越王的自责和谦卑。

‘今君王不察,盛怒属兵,将残伐越国。’

使者批评吴王夫差不明事理,一意孤行,准备对越国进行残暴的征伐。

‘越国固贡献之邑也,君王不以鞭箠使之,而辱军士使寇令焉。’

使者强调越国是吴国的属国,不应该受到侮辱和侵略。

‘勾践请盟:一介嫡女,执箕帚以畡姓于王宫;一介嫡男,奉槃匜以随诸御;春秋贡献,不解于王府。’

使者提出越国愿意向吴国献上人质和贡品,以示臣服,请求吴王停止战争。

‘天王岂辱裁之?亦征诸侯之礼也。’

使者反问吴王是否愿意接受越国的臣服,认为这是符合诸侯之间相互尊重的礼仪。

‘夫谚曰:“狐埋之而狐搰之,是以无成功。”’

使者引用古谚,比喻吴国如果继续对越国进行侵略,只会自食其果。

‘今天王既封植越国,以明闻于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无成劳也。’

使者指出吴王曾经封植越国,但现在又要将其消灭,这是自相矛盾的行为。

‘虽四方之诸侯,则何实以事吴?敢使下臣尽辞,唯天王秉利度义焉!’

使者以诸侯的立场,表达了对吴王行为的质疑,并请求吴王能够明辨是非,做出正确的决策。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吴语-越王勾践命诸稽郢行成于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44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