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吴语-申胥自杀-原文
吴王还自伐齐,乃讯申胥曰:
昔吾先王体德明圣,达于上帝,譬如农夫作耦,以刈杀四方之蓬蒿,以立名于荆,此则大夫之力也。
今大夫老,而又不自安恬逸,而处以念恶,出则罪吾众,挠乱百度,以妖孽吴国。
今天降衷于吴,齐师受服。
孤岂敢自多,先王之钟鼓,实式灵之。
敢告于大夫。
申胥释剑而对曰:
昔吾先王世有辅弼之臣,以能遂疑计恶,以不陷于大难。
今王播弃黎老,而孩童焉比谋,曰:‘余令而不违。’
夫不违,乃违也。
夫不违,亡之阶也。
夫天之所弃,必骤近其小喜,而远其大忧。
王若不得志于齐,而以觉寤王心,而吴国犹世。
吾先君得之也,必有以取之;其亡之也,亦有以弃之。
用能援持盈以没,而骤救倾以时。
今王无以取之,而天禄亟至,是吴命之短也。
员不忍称疾辟易,以见王之亲为越之擒也。
员请先死。
遂自杀。
将死,曰:‘以悬吾目于东门,以见越之入,吴国之亡也。’
王愠曰:‘孤不使大夫得有见也。’
乃使取申胥之尸,盛以鸱鴺,而投之于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吴语-申胥自杀-译文
吴王又亲自讨伐齐国,于是询问申胥说:‘从前我们的先王德行高尚,智慧明敏,通达于天意,就像农夫耕作一样,斩除四方的杂草,在楚地树立了威名,这是大夫们的功劳。现在大夫您年纪已大,却还不满足于安享晚年,反而心怀恶意,外出就责怪我的百姓,扰乱了国家的法度,给吴国带来了灾难。如今上天降恩于吴国,齐国的军队已经臣服。我怎敢自满,先王的钟鼓,实际上是神灵的庇佑。我敢告诉大夫。’
申胥放下剑回答说:‘从前我们的先王世世代代都有辅佐的大臣,能够消除疑虑和恶行,避免陷入大难。现在大王您抛弃了老臣,却和小孩一样商量事情,说:“我命令你们不要违背。”不违背,实际上就是违背。不违背,是灭亡的开始。上天要抛弃的人,必定会频繁享受小快乐,而远离大忧患。大王如果对齐国没有取得成功,那么就觉醒大王的心意,吴国还可以继续存在。我们的先君之所以能够得到它,必定有得到它的方法;之所以会失去它,也有失去它的原因。这样才能在盛世中维持,在危难中及时挽救。现在大王没有取得它的方法,而天赐的福分却急速到来,这是吴国命运的短暂。我不忍心假装生病逃避,看到大王亲信被越国俘虏。我请求先死。’于是自杀。临死前说:‘请将我的眼睛悬挂在东门,看到越国的入侵,吴国的灭亡。’大王生气地说:‘我不会让大夫看到这样的。’于是派人取来申胥的尸体,用大鸟的羽毛包裹起来,然后扔进了江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吴语-申胥自杀-注解
吴王:指吴国的君主,此处可能为吴王夫差。
齐:指齐国的国名,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
申胥:吴国的大夫,申胥是吴国的一位忠臣。
先王:指已故的吴国君主,通常指吴王寿梦或其后的君主。
体德明圣:指先王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明智的智慧。
上帝:古代中国宗教信仰中的最高神,此处可能指天。
农夫作耦:农夫夫妇共同劳作,比喻夫妻共同治理国家。
蓬蒿:一种野生植物,比喻乱政和恶势力。
荆:指荆楚地区,即现在的湖北、湖南一带。
大夫之力:大夫的功绩和力量。
自安恬逸:自我满足,追求安逸。
念恶:心中充满恶念。
罪吾众:使我的百姓受到罪责。
挠乱百度:扰乱国家的法度。
妖孽:指祸害国家的邪魔外道。
孤:君主自称,表示自己。
钟鼓:古代乐器,也指宫廷音乐,此处可能指国家的象征。
式灵:表示有灵性,有精神。
敢告于大夫:敢于告诉大夫。
释剑:放下剑,表示不再争执。
辅弼之臣:辅助君主的大臣。
遂疑计恶:实现怀疑和计谋恶行。
陷于大难:陷入巨大的灾难。
播弃黎老:摒弃老臣。
孩童焉比谋:与儿童相比拟,表示轻视和轻率。
余令而不违:我下令而不违背。
亡之阶也:走向灭亡的阶梯。
小喜:短暂的喜悦。
大忧:长久的忧虑。
不得志于齐:在齐国没有得到所期望的成就。
觉寤王心:唤醒君主的内心。
吴国犹世:吴国依然如故,没有改变。
员:申胥自称,员是申胥的字。
称疾辟易:以生病为由逃避。
越之擒:被越国俘虏。
鸱鴺:一种猛禽,此处指用来装尸体的容器。
江:指长江,此处指吴国的边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吴语-申胥自杀-评注
吴王还自伐齐,乃讯申胥曰:‘昔吾先王体德明圣,达于上帝,譬如农夫作耦,以刈杀四方之蓬蒿,以立名于荆,此则大夫之力也。’此段文字中,吴王回顾先王的德行,称其体德明圣,达于上帝,比喻其如农夫耕作,清除四方障碍,树立威名。这里的‘体德明圣’是对先王道德修养的高度评价,‘达于上帝’则是对其与天意相通的赞誉。吴王通过这样的比喻,强调先王的大臣们的作用,即辅助先王成就伟业。
‘今大夫老,而又不自安恬逸,而处以念恶,出则罪吾众,挠乱百度,以妖孽吴国。’这里吴王指责申胥年老却不安于位,心怀恶意,导致国家生乱。‘念恶’和‘挠乱百度’都是对申胥行为的强烈批评,表明吴王对申胥的不满和愤怒。
‘今天降衷于吴,齐师受服。’此句表明吴国得到了上天的庇佑,齐国的军队已经屈服。吴王以此自豪,认为这是上天对吴国的眷顾。
‘孤岂敢自多,先王之钟鼓,实式灵之。’吴王谦虚地表示自己不敢自满,认为先王的钟鼓是神灵的象征,表达了对先王的崇敬之情。
申胥释剑而对曰:‘昔吾先王世有辅弼之臣,以能遂疑计恶,以不陷于大难。’申胥回应吴王,指出先王时代有忠诚的辅弼之臣,能够避免重大灾难。
‘今王播弃黎老,而孩童焉比谋,曰:‘余令而不违。’夫不违,乃违也。夫不违,亡之阶也。’申胥批评吴王废弃老臣,任用幼子,认为这是国家灭亡的开始。‘不违’在这里被申胥解读为‘违’,意指不遵守正确的原则会导致国家的灭亡。
‘夫天之所弃,必骤近其小喜,而远其大忧。’申胥进一步指出,上天所抛弃的,往往是因为沉迷于小喜而忽略了重大的忧患。
‘王若不得志于齐,而以觉寤王心,而吴国犹世。吾先君得之也,必有以取之;其亡之也,亦有以弃之。用能援持盈以没,而骤救倾以时。’申胥提醒吴王,如果对齐国的征伐失败,应该反省自己的行为,吴国的兴衰都有其原因。
‘今王无以取之,而天禄亟至,是吴命之短也。’申胥认为,吴王没有采取正确的策略,却得到了天赐的福分,这是吴国命运短暂的征兆。
‘员不忍称疾辟易,以见王之亲为越之擒也。员请先死。’申胥表示自己不忍看到吴王被敌人俘虏,宁愿自杀。
‘以悬吾目于东门,以见越之入,吴国之亡也。’申胥在临死前要求将自己的眼睛悬挂在东门,以便看到越国军队的入侵和吴国的灭亡。
‘王愠曰:‘孤不使大夫得有见也。’乃使取申胥之尸,盛以鸱鴺,而投之于江。’吴王对申胥的自杀感到愤怒,命令将申胥的尸体装在鸱鴺(一种猛禽)的笼子里,扔进江中。这一行为反映了吴王对申胥的极端不满和报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