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吴语-夫差退于黄池使王孙苟告于周-原文
吴王夫差既退于黄池,乃使王孙苟告劳于周,曰:
昔者楚人为不道,不承共王事,以远我一二兄弟之国。
吾先君阖庐不贳不忍,被甲带剑,挺铍搢铎,以与楚昭王毒逐于中原柏举。
天舍其衷,楚师败绩,王去其国,遂至于郢。
王总其百执事,以奉其社稷之祭。
其父子、昆弟不相能,夫概王作乱,是以复归于吴。
今齐侯壬不鉴于楚,又不承共王命,以远我一二兄弟之国。
夫差不贳不忍,被甲带剑,挺铍搢铎,遵汶伐博。
簦笠相望于艾陵。
天舍其衷,齐师还。
夫差岂敢自多,文、武实舍其衷。
归不稔于岁,余沿江溯淮,阙沟深水,出于商、鲁之间,以彻于兄弟之国。
夫差克有成事,敢使苟告于下执事。
周王答曰:
苟,伯父令女来,明绍享余一人,若余嘉之。
昔周室逢天之降祸,遭民之不祥,余心岂忘忧恤,不唯下土之不康靖。
今伯父曰:‘戮力同德。’
伯父若能然,余一人兼受而介福。
伯父多历年以设元身,伯父秉德已侈大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吴语-夫差退于黄池使王孙苟告于周-译文
吴王夫差从黄池撤退后,就派王孙苟去周朝报告自己的辛劳,说:‘以前楚国人行为不端正,不遵守共王的事务,把我和我的兄弟国家隔得那么远。我的先君阖庐既不宽恕也不忍心,于是披甲戴剑,手持长矛和鼓槌,在中原柏举之地与楚昭王展开了激烈的追逐。上天舍弃了楚人的心愿,楚军大败,楚王离开了他的国家,最终逃到了郢城。楚王总管百官事务,来祭祀他的国家神灵。他的父子、兄弟之间关系不好,夫概王发动叛乱,所以楚国人又回到了吴国。现在齐侯壬不效仿楚国的教训,又不遵守共王的命令,把我和我的兄弟国家隔得那么远。我不忍心宽恕,于是披甲戴剑,手持长矛和鼓槌,沿着汶水攻打博地。艾陵之战中,敌我双方的士兵头戴竹笠,彼此可以互相望见。上天舍弃了齐人的心愿,齐军撤退了。我夫差哪里敢自满,这是文王和武王实际上舍弃了齐人的心愿。今年收成不好,我沿着长江逆流而上,穿过淮河,经过深沟和积水,从商地和鲁地之间穿过,最终到达了兄弟国家。我夫差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敢派苟来向下级官员报告。’
周王回答说:‘苟啊,伯父让你来,是为了让我知道你的功绩,如果我能赞赏你,我会感到高兴。以前周室遭遇了上天的灾祸,遭受了百姓的不幸,我的心中怎么能忘记忧虑和关怀,不只是担心国内的安宁。现在伯父说:“齐心协力,共同为善。”如果伯父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作为君主也会共享这份福气。伯父经历了许多年,才有了今天的地位,伯父的德行已经非常伟大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吴语-夫差退于黄池使王孙苟告于周-注解
吴王夫差:吴国的国王,名夫差,是春秋时期吴国的著名君主,以勇猛和好战著称。
黄池:古代地名,位于今安徽省黄山市,是春秋时期吴国与晋国争霸的重要战场。
王孙苟:吴国的使臣,名苟,负责外交事务。
周:古代国家名,指周朝,这里指周王室。
共王:周朝的一位君主,可能是周成王或周康王。
楚:古代国家名,指楚国,是春秋五霸之一。
不道:指行为不合道义,不遵循礼法。
阖庐:吴国的先王,名阖庐,是夫差的父亲,吴国强盛的奠基人。
铍:古代的一种短兵器,类似于剑。
铎:古代的一种大铃,用于军中指挥。
楚昭王:楚国的君主,名熊章,是楚国的末代君主。
中原:古代指黄河流域一带,是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柏举: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新郑市,是吴楚争霸的战场之一。
衷:内心,这里指天意。
郢:楚国的都城,位于今湖北省江陵县。
百执事:古代指负责各种事务的官员。
社稷:古代指国家的祭祀,社为土地神,稷为五谷神,代表国家。
昆弟:兄弟。
夫概王:吴国的君主,名夫概,是夫差的弟弟,曾一度叛乱。
齐侯壬:齐国的君主,名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
汶:古代河流名,即今之淮河。
博: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博兴县。
艾陵: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济南市。
岁:年。
商、鲁:古代国家名,商指商朝,鲁指鲁国,这里指商、鲁两国之间。
彻:到达,至。
执事:古代指官员,这里指下属官员。
周室:周朝的朝廷。
天之降祸:指天灾人祸。
不祥:指不吉利的事情。
戮力同德:齐心协力,共同致力于某种事业。
介福:大福,吉庆。
元身:身体,这里指身体强健。
秉德:持有美德,这里指有德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吴语-夫差退于黄池使王孙苟告于周-评注
吴王夫差退于黄池之后,派遣王孙苟向周王汇报情况,首先点明了吴国对楚、齐两国的不满。‘既退于黄池’一句,既是对吴国军事行动的总结,也暗示了吴国在黄池之盟中的弱势地位。
‘昔者楚人为不道’开篇即点明楚国的不义,‘不承共王事’指出楚国不遵循周王的命令,‘远我一二兄弟之国’则表达了吴国对楚国离间兄弟之情的愤慨。
‘吾先君阖庐’以下,夫差回顾了吴国与楚国的历史恩怨,‘不贳不忍’表现了吴国对楚国的强烈谴责。‘被甲带剑,挺铍搢铎’描绘了吴国军队的壮烈,‘毒逐于中原柏举’则是对吴国军事行动的描述。
‘天舍其衷,楚师败绩’一句,将吴国的胜利归因于天意,‘王去其国,遂至于郢’则是对楚国国破家亡的描绘。‘王总其百执事,以奉其社稷之祭’展现了夫差对楚国的怜悯之情。
‘其父子、昆弟不相能,夫概王作乱’反映了楚国内部的混乱,‘是以复归于吴’则表明了吴国对楚国的干预。‘遵汶伐博’、‘簦笠相望于艾陵’描绘了吴国对齐国的军事行动。
‘夫差不贳不忍’再次强调了吴国对齐国的强硬态度,‘归不稔于岁’则是对吴国胜利的庆祝。‘余沿江溯淮,阙沟深水’描绘了吴国军队的远征,‘以彻于兄弟之国’则表达了吴国对兄弟国家的关怀。
‘夫差克有成事,敢使苟告于下执事’一句,夫差以胜利者的姿态向周王汇报,‘敢’字体现了吴国对周王的尊重。
周王对夫差的汇报回应以‘苟,伯父令女来,明绍享余一人,若余嘉之’一句,表示对夫差的认可。‘昔周室逢天之降祸’以下,周王回顾了周室的困境,‘余心岂忘忧恤,不唯下土之不康靖’表达了对天下百姓的关怀。
‘今伯父曰:“戮力同德。”’周王引用夫差的话,表明了对吴国态度的赞同。‘伯父若能然,余一人兼受而介福’则是对夫差的期望,希望吴国能够继续维护周室的利益。
‘伯父多历年以设元身,伯父秉德已侈大哉!’周王对夫差的赞美,既是对吴国实力的肯定,也是对夫差个人品德的赞誉。整个段落,周王以宽容的态度回应夫差的汇报,体现了周室的大国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