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吴语-夫差胜于艾陵使奚斯释言于齐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吴语-夫差胜于艾陵使奚斯释言于齐-原文

吴王夫差既胜齐人于艾陵,

乃使行人奚斯释言于齐,

曰:

寡人帅不腆吴国之役,

遵汶之上,

不敢左右,

唯好之故。

今大夫国子兴其众庶,

以犯猎吴国之师徒,

天若不知有罪,

则何以使下国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吴语-夫差胜于艾陵使奚斯释言于齐-译文

吴王夫差在艾陵战役中战胜了齐国人,于是派遣使者奚斯向齐国传达话语,说:‘我带领着不富裕的吴国军队,沿着汶水行军,不敢随意改变方向,只因为对胜利的渴望。现在贵国的大夫国子带领着民众,侵犯了我们吴国的军队,如果上天不知道他们的罪过,那么我们这个下等国家又怎能取得胜利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吴语-夫差胜于艾陵使奚斯释言于齐-注解

吴王夫差:吴王夫差,春秋时期吴国的君主,名余祭,是吴国的第四位君主,以勇猛和善于用兵著称。

既胜齐人于艾陵:既胜齐人于艾陵,指吴王夫差在艾陵之战中战胜了齐国的军队。艾陵之战是春秋时期吴国与齐国之间的一次重要战役。

行人:行人,古代官名,负责外交使命的官员,相当于现代的外交使节。

奚斯:奚斯,吴国行人,负责执行吴王夫差的使命。

释言:释言,指发表言辞,传达信息。

齐:齐,指齐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东部。

国子:国子,指齐国的国子(官名,负责教育贵族子弟的官员),此处可能指齐国的某位大夫。

众庶:众庶,指众多的百姓。

犯猎:犯猎,侵犯,此处指侵犯吴国的领土。

吴国之师徒:吴国之师徒,指吴国的军队。

天若不知有罪:天若不知有罪,指天意似乎没有认识到齐国有罪。

下国:下国,指吴国,古代自谦的说法,表示自己的国家地位低于对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吴语-夫差胜于艾陵使奚斯释言于齐-评注

吴王夫差在艾陵之战中击败齐人后,派遣行人奚斯向齐传达其言辞。首先,‘吴王夫差既胜齐人于艾陵’一句点明了背景,艾陵之战是春秋时期吴国与齐国之间的一次重要战役,吴王夫差取得胜利,此句也彰显了吴王的胜利喜悦与自信。

‘乃使行人奚斯释言于齐’中的‘乃’字表明了吴王夫差的决断与行动,‘行人’指使者,‘释言’即传达言辞,这一句体现了吴王夫差在军事胜利后,对外交手段的运用。

‘寡人帅不腆吴国之役’中,‘寡人’是吴王夫差的谦称,‘帅’表示率领,‘不腆’意为不骄不躁,‘吴国之役’指的是吴国的军队,这一句表达了吴王夫差谦虚的态度和对吴国军队的重视。

‘遵汶之上,不敢左右’中的‘遵’字表明吴王夫差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礼节,‘汶’是指汶水,‘不敢左右’则表示不敢有任何越轨行为,这体现了吴王夫差尊重对方和礼尚往来的外交策略。

‘唯好之故’中的‘唯’字强调了吴王夫差对齐国的友好之情,‘好’表示喜爱,这一句揭示了吴王夫差希望通过和平手段与齐国保持友好关系。

‘今大夫国子兴其众庶,以犯猎吴国之师徒’中,‘大夫国子’指的是齐国的官员,‘兴’表示发动,‘众庶’指民众,‘犯猎’意为侵犯,‘吴国之师徒’即吴国的军队,这一句指责了齐国官员的行为,认为其挑衅了吴国。

‘天若不知有罪,则何以使下国胜’中的‘天’字借指天意,‘不知有罪’表示天意不认为齐国官员有罪,‘下国’是齐国的自称,‘胜’指胜利,这一句通过反问的方式,强调了吴王夫差对齐国行为的谴责,同时也表达了对天意的质疑,体现了吴王夫差在胜利后的自信和坚定立场。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吴语-夫差胜于艾陵使奚斯释言于齐》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44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