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吴语-夫差伐齐不听申胥之谏-原文
吴王夫差既许越成,乃大戒师徒,将以伐齐。
申胥进谏曰:‘昔天以越赐吴,而王弗受。夫天命有反,今越王勾践恐惧而改其谋,舍其愆令,轻其征赋,施民所善,去民所恶,身自约也,裕其众庶,其民殷众,以多甲兵。越之在吴,犹人之有腹心之疾也。夫越王之不忘败吴,于其心也侙然,服士以伺吾闲。今王非越是图,而齐、鲁以为忧。夫齐、鲁譬诸疾,疥癣也,岂能涉江、淮而与我争此地哉?将必越实有吴土。
‘王其盍亦鉴于人,无鉴于水。昔楚灵王不君,其臣箴谏以不入。乃筑台于章华之上,阙为石郭,陂汉,以象帝舜。罢弊楚国,以闲陈、蔡。不修方城乏内,逾诸夏而图东国,三岁于沮、汾以服吴、越。其民不忍饥劳之殃,三军叛王于乾谿。王亲独行,屏营仿偟于山林之中,三日乃见其涓人畴。王呼之曰:‘余不食三日矣。”畴趋而进,王枕其股以寝于地。王寐,畴枕王以墣而去之。王觉而无见也,乃匍匐将入于棘闱,棘闱不纳,乃入芋尹申亥氏焉。王缢,申亥负王以归,而土埋之其室。此志也,岂遽忘于诸侯之耳乎?
‘今王既变鮌、禹之功,而高高下下,以罢民于姑苏。天夺吾食,都鄙荐饥。今王将很天而伐齐。夫吴民离矣,体有所倾,譬如群兽然,一个负矢,将百群皆奔,王其无方收也。越人必来袭我,王虽悔之,其犹有及乎?’
王弗听。
十二年,遂伐齐。
齐人与战于艾陵,齐师败绩,吴人有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吴语-夫差伐齐不听申胥之谏-译文
吴王夫差既然已经答应了越国的和谈,就大规模地整顿军队,准备去攻打齐国。申胥进言劝谏说:‘以前上天把越国赐给了吴国,但大王没有接受。天命有时会逆转,现在越王勾践因为恐惧而改变了他的计划,放弃了错误的命令,减轻了百姓的赋税,做了百姓喜欢的事情,去除了百姓厌恶的事情,自己也非常节俭,使百姓生活富足,百姓众多,并且增加了兵力。越国对吴国来说,就像人体内有心腹之患。越王勾践心中不忘打败吴国,他训练士兵等待我们疏忽。现在大王不是要对付越国,而是把齐、鲁当作威胁。齐、鲁就像身上的疥癣,怎么可能跨越长江、淮河来和我们争夺这个地方呢?将来一定是越国会真正占有吴国的土地。
大王你为什么不也像人家那样从人身上学习,而不是从水中学习呢?以前楚灵王不称职,他的臣子们直言进谏,他却不听。于是他在章华山上建造了高台,用石头围成城墙,开凿了陂池,模仿帝舜的样子。他使楚国疲惫不堪,却用这个时间去干预陈、蔡。不修城墙,越过中原去图谋东方国家,三年在沮、汾两地用武力来制服吴、越。百姓忍受不了饥饿和劳苦的灾难,三军在乾谿背叛了大王。大王亲自逃亡,在山林中惶恐不安,三天后才遇到了他的亲信。大王呼唤他,说:‘我已经三天没有吃东西了。’亲信急忙上前,大王就枕着他的大腿在地上睡觉。大王醒来,却发现亲信已经离开了。于是他匍匐着想要进入棘闾,但棘闾不让他进去,他就进入了芋尹申亥的家。大王上吊自杀,申亥背着大王尸体回家,并在他的房内埋葬了他。这样的教训,难道诸侯们会忘记吗?
现在大王已经改变了大禹的功业,上下起伏,使百姓在姑苏疲惫不堪。上天夺走了我们的粮食,城乡都面临饥荒。现在大王要违抗天意去攻打齐国。吴国的百姓已经离心离德,身体有所倾斜,就像一群野兽一样,一旦有野兽被射中,成百上千的野兽都会逃跑,大王你到时候恐怕无法收拾局面。越国人一定会来袭击我们,大王即使后悔,那时恐怕也来不及了。
大王没有听从这些建议。第十二年,吴国就发兵攻打齐国。在艾陵与齐国人交战,齐军大败,吴军立了大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吴语-夫差伐齐不听申胥之谏-注解
吴王夫差:吴国国君,春秋时期吴国的君主,以勇猛著称。
越成:指吴越两国之间达成的一种和解或和平协议。
大戒师徒:指对军队进行大规模的整编和动员。
伐齐:指吴国对齐国的军事行动。
申胥:吴国的大夫,以敢于直言进谏著称。
天命:指天意,古代认为君权神授,由天命决定。
越王勾践:越国的君主,以卧薪尝胆、报仇雪恨的故事著称。
愆令:指有过错的命令或政策。
征赋:指征收的赋税。
裕其众庶:使民众富裕。
甲兵:指军队和武器。
腹心之疾:比喻内心深处的重大疾病,此处比喻越国对吴国的威胁。
齐、鲁:指齐国的国君和鲁国的国君,此处指齐、鲁两国。
疥癣:比喻小病,此处比喻齐、鲁对吴国的威胁较小。
涉江、淮:指跨越长江和淮河,即跨越吴国的领土。
章华:楚灵王所建的高台。
石郭:用石头建造的城墙。
陂汉:在汉水边筑堤。
帝舜:传说中的古代圣君,此处用来比喻楚灵王的野心。
罢弊楚国:使楚国疲惫。
陈、蔡:指陈国和蔡国,此处指楚国的边境地区。
方城:指方城山,楚国的边界。
诸夏:指中原地区。
沮、汾:指沮水和汾水,此处指吴、越地区。
乾谿:地名,此处指发生叛乱的地方。
涓人:指近侍,国王的亲信。
畴:指涓人中的一个人。
鮌、禹之功:指大禹治水的功绩,此处比喻楚灵王的功绩。
姑苏:吴国的都城,今苏州。
都鄙荐饥:指都城和边远地区都发生饥荒。
很天:违背天意。
离:离散,不团结。
负矢:背着箭,比喻处于困境。
艾陵:地名,吴齐战争发生的地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吴语-夫差伐齐不听申胥之谏-评注
吴王夫差既许越成,乃大戒师徒,将以伐齐。
此句开篇点明吴王夫差与越国达成和议之后,转而准备伐齐的策略。‘既许越成’表明吴越之间的和议已定,而‘大戒师徒’则暗示着吴国对此次出征的重视。‘将以伐齐’则直接道出吴国下一步的行动目标,即讨伐齐国。
申胥进谏曰:‘昔天以越赐吴,而王弗受。夫天命有反,今越王勾践恐惧而改其谋,舍其愆令,轻其征赋,施民所善,去民所恶,身自约也,裕其众庶,其民殷众,以多甲兵。越之在吴,犹人之有腹心之疾也。夫越王之不忘败吴,于其心也侙然,服士以伺吾闲。今王非越是图,而齐、鲁以为忧。夫齐、鲁譬诸疾,疥癣也,岂能涉江、淮而与我争此地哉?将必越实有吴土。
申胥的进谏中,首先提到‘昔天以越赐吴,而王弗受’,这里体现了古代的“天命观”,认为越国是天赐予吴国的。接着,申胥分析了越王勾践的局势,指出他虽然恐惧,但已经改变策略,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并增强了军事力量。‘越之在吴,犹人之有腹心之疾也’将越国比喻为吴国的致命威胁。申胥进一步指出,吴王不应将注意力放在齐、鲁这样的小国上,而应警惕越国的威胁。
‘王其盍亦鉴于人,无鉴于水。’
申胥在这里引用了古语,意思是说吴王应该从人身上吸取教训,而不是从水中看问题。这里的‘水’可以理解为流言蜚语,暗示吴王不应轻信流言,而应关注实际的人事。
‘昔楚灵王不君,其臣箴谏以不入。乃筑台于章华之上,阙为石郭,陂汉,以象帝舜。罢弊楚国,以闲陈、蔡。不修方城乏内,逾诸夏而图东国,三岁于沮、汾以服吴、越。其民不忍饥劳之殃,三军叛王于乾谿。王亲独行,屏营仿偟于山林之中,三日乃见其涓人畴。王呼之曰:‘余不食三日矣。’畴趋而进,王枕其股以寝于地。王寐,畴枕王以墣而去之。王觉而无见也,乃匍匐将入于棘闱,棘闱不纳,乃入芋尹申亥氏焉。王缢,申亥负王以归,而土埋之其室。此志也,岂遽忘于诸侯之耳乎?’
申胥以楚灵王的故事来警示吴王。楚灵王因为不听忠言,导致国家动荡,最终落得悲惨下场。这段话详细描述了楚灵王被臣子背叛,最终自杀的悲剧,以此告诫吴王不可重蹈覆辙。
‘今王既变鮌、禹之功,而高高下下,以罢民于姑苏。天夺吾食,都鄙荐饥。今王将很天而伐齐。夫吴民离矣,体有所倾,譬如群兽然,一个负矢,将百群皆奔,王其无方收也。越人必来袭我,王虽悔之,其犹有及乎?’
申胥进一步指出吴王夫差的行为已经背离了古代圣贤的教诲,如大禹和鮌。‘罢民于姑苏’和‘天夺吾食’都反映了吴国国内的不稳定和民生的困苦。申胥通过比喻,将吴国的局势比作群兽奔逃,暗示吴国已经处于危机之中。
‘王弗听。十二年,遂伐齐。齐人与战于艾陵,齐师败绩,吴人有功。’
尽管申胥的忠告未被吴王采纳,但吴王仍决定伐齐。最终,吴军在艾陵之战中取得了胜利,但这并不能掩盖吴国内部的问题。这段话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吴国当时的政治局势和军事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