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吴语-吴王夫差与越荒成不盟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吴语-吴王夫差与越荒成不盟-原文

吴王夫差乃告诸大夫曰:‘孤将有大志于齐,吾将许越成,而无拂吾虑。若越既改,吾又何求?若其不改,反行,吾振旅焉。’

申胥谏曰:‘不可许也。夫越非实忠心好吴也,又非慑畏吾兵甲之强也。大夫种勇而善谋,将还玩吴国于股掌之上,以得其志。夫固知君王之盖威以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使淫乐于诸夏之国,以自伤也。使吾甲兵钝弊,民人离落,而日以憔悴,然后安受吾烬。夫越王好信以爱民,四方归之,年谷时熟,日长炎炎。及吾犹可以战也,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

吴王曰:‘大夫奚隆于越,越曾足以为大虞乎?若无越,则吾何以春秋曜吾军士?’乃许之成。

将盟,越王又使诸稽郢辞曰:‘以盟为有益乎?前盟口血未干,足以结信矣。以盟为无益乎?君王舍甲兵之威以临使之,而胡重于鬼神而自轻也?’吴王乃许之,荒成不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吴语-吴王夫差与越荒成不盟-译文

吴王夫差就对各位大夫说:‘我打算对齐国有所图谋,我将答应越国的和谈,不会违背我的打算。如果越国真的改变了,我还有什么可追求的呢?如果它不改变,我就会返回,整顿军队。’

申胥劝谏说:‘不能答应他们。越国并不是真心诚意地喜欢吴国,也不是害怕我们强大的军队。大夫种既勇敢又善于策划,他打算把吴国玩弄于股掌之间,以达到他的目的。他当然知道君王喜欢炫耀威严和好胜,所以用委婉的话语来迎合君王的心意,让君王沉溺于夏国的享乐,从而自取灭亡。这样会使我们的军队疲惫不堪,百姓离心离德,日渐憔悴,然后他们才会安心地接受我们的残局。越王喜欢诚信并且爱护百姓,因此四方的人都归附于他,粮食年年丰收,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等到我们还能战斗的时候,如果不摧毁它的势力,就像不消灭蛇一样,它将会怎样呢?’

吴王说:‘大夫为什么对越国这么看重,越国难道能成为大患吗?如果没有越国,我们怎么能在春秋两季炫耀我们的军队呢?’于是答应和越国讲和。

在准备结盟的时候,越王又派诸稽郢来辞谢说:‘结盟真的有益吗?之前的盟约血迹还没干,已经足够建立信任了。结盟真的没有益处吗?君王放弃军队的威慑力来面对他们,为什么还要过分重视鬼神而轻视自己呢?’吴王于是同意了,最终没有结盟,而是草率地达成了和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吴语-吴王夫差与越荒成不盟-注解

吴王夫差:吴王夫差,春秋时期吴国的君主,以勇猛著称,曾一度成为中原霸主。

诸大夫:指吴国的众位大夫,即高级官员。

大志于齐:指吴王夫差有征服齐国的雄心。

许越成:许诺与越国讲和。

拂吾虑:违背我的考虑。

若越既改:如果越国已经改变。

振旅:整顿军队,准备战斗。

申胥:吴国的大夫,有见识,敢于直言。

大夫种:越国的大夫,智勇双全,曾助越王勾践复国。

玩吴国于股掌之上:比喻轻而易举地操纵吴国。

盖威:夸耀威严。

婉约其辞:说话委婉含蓄。

逸王志:放纵君王的野心。

淫乐:沉迷于享乐。

诸夏之国:指中原地区的国家。

钝弊:钝化,指军队战斗力下降。

离落:离散,指民众流失。

憔悴:瘦弱,指国家衰败。

烬:灰烬,比喻国家的残破。

年谷时熟:指粮食年年丰收。

炎炎:炽热,指越国国力强盛。

虺:毒蛇,比喻越国。

蛇将若何:如果蛇不除掉,将会如何?比喻如果不消灭越国,后果不堪设想。

大虞:大患,指严重的威胁。

春秋曜吾军士:春秋时期,吴国军队的荣耀。

甲兵:铠甲和兵器,指军队。

诸稽郢:越国的大夫,善于辞令。

盟:结盟,指签订盟约。

口血未干:比喻盟约刚刚签订,血迹还未干涸,意指盟约刚成。

舍甲兵之威:放弃军队的威慑力。

胡重于鬼神而自轻也:为什么看重鬼神而轻视自己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吴语-吴王夫差与越荒成不盟-评注

吴王夫差在文中首先表达了自己对齐国的野心,以及与越国和谈的意图。‘孤将有大志于齐’一句,‘孤’字彰显了夫差的自信与霸气,表明了他对未来的宏伟蓝图。‘吾将许越成,而无拂吾虑’表明夫差愿意与越国达成和平协议,以消除后顾之忧。这里的‘拂吾虑’暗示了他对越国可能带来的威胁的担忧。

‘若越既改,吾又何求?若其不改,反行,吾振旅焉。’夫差在这里提出了两种假设,一是越国如果改变,那么他就没有什么需求了;二是如果越国不改变,他将重新集结军队。这体现了夫差对局势的掌控欲和对战争的准备。

申胥的谏言则从政治和战略的角度出发,对夫差的决策提出了质疑。‘不可许也’直接表达了他的反对立场。‘夫越非实忠心好吴也’指出越国并非真心向吴国效忠,这反映了对越国真实意图的深刻洞察。‘大夫种勇而善谋’则是对越国主要领导人勾践的评价,暗示其野心和谋略。

申胥进一步分析了夫差的弱点,认为夫差过于好胜,容易被越国利用。‘夫固知君王之盖威以好胜也’揭示了夫差的性格弱点,‘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则是对夫差心理的精准把握。‘使淫乐于诸夏之国,以自伤也’是对夫差可能被越国拖入无休止战争的警告。

申胥的谏言还涉及到了国内民生的状况,‘使吾甲兵钝弊,民人离落,而日以憔悴,然后安受吾烬’描述了一种可能导致吴国衰败的情景。‘夫越王好信以爱民,四方归之,年谷时熟,日长炎炎’则是对越国国力的正面评价,强调了越国民心所向的优势。

吴王的回应‘大夫奚隆于越,越曾足以为大虞乎?若无越,则吾何以春秋曜吾军士?’表明了他对越国的轻视,同时也透露出他依赖战争来提升军威的心态。‘乃许之成’则表明他最终接受了和谈。

越王派诸稽郢再次提出疑问,‘以盟为有益乎?前盟口血未干,足以结信矣。’这表明越国对盟约的轻视,认为之前的盟约已经足够建立信任。‘以盟为无益乎?君王舍甲兵之威以临使之,而胡重于鬼神而自轻也?’则是对吴王轻视盟约的质问,‘荒成不盟’最终导致了双方没有进行盟誓,这为后来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吴语-吴王夫差与越荒成不盟》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43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