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鬼谷子(约公元前4世纪),名王诩,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谋士和纵横家。他被誉为“谋略之神”,他的军事与策略思想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兵法和政治学。鬼谷子的思想不仅涉及战争,还涵盖了心理学与人际关系的策略。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
内容简要:《鬼谷子》是王诩所著的兵法与谋略经典,书中系统总结了纵横家学派的战略与技巧。鬼谷子的思想包括了许多关于权谋、智谋、外交、军事等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在运用心理学和人际关系技巧方面有独到见解。书中不仅论述了如何进行战略布局、用兵之道,还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智慧、计谋赢得人心、影响局势。鬼谷子的“上兵伐谋”“兵贵神速”等名言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军事理论与政治策略,被称为“兵家宝典”和“谋略圣经”。《鬼谷子》不仅是中国古代兵法的经典,也是研究古代政治与权谋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鬼谷子-鬼谷子-谋篇-原文
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
审得其情,乃立三仪。
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
参以立焉,以生奇。
奇不知其所壅,始于古之所从。
故郑人之取玉也,必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
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
故同情而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成者也;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
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此所以察同异之分,其类一也。
故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斯盖其分也。
故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
故万事一道,而百度一数也。
夫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
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
故为强者积于弱也;为直者积于曲;有余者积于不足也;此其道术行也。
故外亲而内疏者说内,内亲而外疏者说外。
故因其疑以变之,因其见以然之,因其说以要之,因其势以成之,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以斥之。
摩而恐之,高而动之,微而证之,符而应之,壅而塞之,乱而惑之,是谓计谋。
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结,结而无隙者也。
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
故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
其身内、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
无以人之所不欲,而强之于人;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
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人之有恶也,避而讳之,故阴道而阳取之也。
故去之者纵之,纵之者乘之。
貌者不美,又不恶,故至情托焉。
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谋者所不用也。
故曰:‘事贵制人,而不贵见制于人。’
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
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
以此观之,亡不可以为存,而危不可以为安,然而无为而贵智矣。
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
既用见可,择事而为之,所以自为也;见不可,择事而为之,所以为人也。
故先王之道阴,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与深;圣人之道,在隐与匿。’
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
道理达于此义者,则可与语。
由能得此,则可与穀远近之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鬼谷子-鬼谷子-谋篇-译文
所有的谋略都有其道,必须找到它的原因,以此来探求它的情势。掌握了情势,就设立三仪,即上、中、下三仪。将这三仪结合起来,就能产生变化。这种变化没有固定的阻碍,它始于古代的遵循。因此,郑国人采玉时,一定要使用带有司南的车,因为它不会使人迷失方向。度量才能、揣摩情势,这也是事情中的指南针。所以,有相同情感而又亲近的人,他们的目标都能实现;有相同欲望但关系疏远的人,他们的目标只能部分实现;有相同厌恶而又亲近的人,他们共同受害;有相同厌恶但关系疏远的人,他们各自受害。所以,相互增益就会亲近,相互损害就会疏远,这是自然规律,也是观察同异的方法,它们的类别是一样的。所以,墙是因缝隙而倒塌,树木是因节疤而毁坏,这是它们各自的弱点。因此,变化产生于事情,事情产生谋略,谋略产生生计,生计产生议论,议论产生策略,策略产生进取,进取产生退却,退却产生制约,因此根据事情来制定制约。所以,万事都有其道,各种方法都有其规律。
仁爱的人不看重财物,不能被利益所诱惑,但可以让他付出代价;勇士不畏惧困难,不能被灾祸所吓倒,可以让他冒险;智者懂得策略,明白道理,不能被真诚所欺骗,可以向他展示道理,可以让他立功;这就是三种人才。所以,愚者容易被蒙蔽,不肖者容易被吓倒,贪婪者容易被诱惑,这些都是根据不同情况来处理的。所以,成为强者是在弱小时积累的;成为正直的人是在曲折中积累的;有剩余的是在不足中积累的;这是这些道术发挥作用的原因。所以,外表亲近而内心疏远的人,应该去亲近他的内心;内心亲近而外表疏远的人,应该去亲近他的外表。所以,根据他的疑虑来改变他,根据他的见识来确认他,根据他的说法来要挟他,根据他的形势来成就他,根据他的厌恶来权衡他,根据他的灾祸来排斥他。通过恐吓来使他动摇,通过提升来使他行动,通过微妙来证实他,通过符号来回应他,通过堵塞来阻止他,通过混乱来迷惑他,这就是计谋。
计谋的使用,公开不如私下,私下不如结盟,结盟而没有缝隙。正道不如奇道,奇道是流动而不停止的。所以,向君主进言,必须谈论奇道;向臣子进言,必须谈论私情。那些身处内部但言辞在外的人是疏远的;那些身处外部但言辞深刻的人是危险的。不要用别人不想要的去强迫别人,不要用别人不知道的去教导别人。别人有什么喜好,就去学习并顺应它;别人有什么厌恶,就避开并忌讳它,所以要在暗中行动,公开行动。所以,要摒弃的东西就放纵它,放纵的东西就利用它。表面不美也不丑,所以最真诚的情感就寄托在这里。
可知的东西可以用来使用,不可知的东西,谋略者不会使用。所以说:‘事情重要的是控制别人,而不是被别人控制。’控制别人的人掌握着权力,被别人控制的人控制着自己的命运。所以,圣人的道是隐秘的,愚人的道是公开的;智者的事情容易,而不智者的事情困难。从这里可以看出,灭亡不可能变为存在,危险不可能变为安全,然而无为而贵智。智慧用于众人不知道的地方,而能用于众人看不到的地方。已经使用了智慧并且看到了可行之处,就选择事情去做,这是为了自己;已经使用了智慧并且看到了不可行之处,就选择事情去做,这是为了别人。所以,古代圣人的道是隐秘的,有句话说:‘天地的变化,在于高和深;圣人的道,在于隐和藏。不仅仅是忠诚、诚信、仁爱、正义,还有中正。’理解了这个道理的人,就可以与他交谈。能够理解这个道理,就可以应对远近的诱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鬼谷子-鬼谷子-谋篇-注解
谋:计划、策略,指制定行动的方案或计划。
道:道德、原则。
因:原因,根据。
情:情况,实情。
三仪:古代占卜用的三种符号,分别代表天、地、人。
司南:古代用来指南的仪器,后来也指指南车。
度材:衡量才能。
揣情:揣摩、了解别人的情感。
同情:有相同的情感。
相亲:关系亲密。
相疏:关系疏远。
同欲:有相同的欲望。
同恶:有相同的厌恶。
俱成:共同成功。
偏成:部分成功。
俱害:共同受害。
偏害:部分受害。
相益:互相有益。
相损:互相损害。
数:数目、计算。
百度:数目、计数。
才:才能、才干。
货:财物、财富。
利:利益、好处。
患:灾难、祸患。
理:道理、原则。
三才:指天、地、人,泛指宇宙间的一切。
愚者:愚笨的人。
不肖者:不贤良的人。
贪者:贪婪的人。
裁:处理、处置。
弱:弱小、力量不足。
直:正直、直接。
曲:弯曲、不直。
有余:富足、充足。
不足:缺乏、不足。
隙:缝隙、裂缝。
节:节疤、节结。
分:部分、方面。
计谋:策划、策略。
人主:君主、统治者。
人臣:臣子、下属。
阴:暗、隐蔽。
阳:明、公开。
隐:隐藏、不显露。
匿:隐藏、隐瞒。
忠:忠诚。
信:诚信。
仁:仁爱。
义:正义。
中正:公正、正直。
道理:道理、原则。
谷:谷物、粮食。
远近:远近、距离。
诱:诱惑、引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鬼谷子-鬼谷子-谋篇-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鬼谷子·谋篇》,是古代兵法中关于谋略和策略的经典论述。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阐述,揭示了谋略的深刻内涵和运用之道。
首句‘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强调了谋略的基础在于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原因,这是谋略成功的关键所在。
‘审得其情,乃立三仪’中的‘三仪’指的是上、中、下三个层次,这里的‘立’意味着确立,作者通过这样的比喻,说明在谋略中要全面考虑事物的各个方面。
‘参以立焉,以生奇’中的‘参’是参与、结合的意思,‘奇’则是指出乎意料的变化。这句话说明了在全面考虑的基础上,要能够灵活变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故郑人之取玉也,必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以郑人取玉为例,说明了在行动中要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避免迷茫。
‘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进一步阐述了在谋略中要准确评估自身的能力和对方的意图。
‘故同情而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成者也’等句子,分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合作,揭示了同与异、亲与疏的辩证关系。
‘故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以墙和木的比喻,说明了事物往往因为细微的缺陷而崩溃。
‘故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这一系列因果关系,展现了事物发展的动态过程。
‘夫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等句子,描述了不同类型的人才的特点和如何运用他们。
‘故为强者积于弱也;为直者积于曲;有余者积于不足也’说明了在谋略中要善于利用对立统一的原则。
‘故外亲而内疏者说内,内亲而外疏者说外’提出了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策略的观点。
‘因其疑以变之,因其见以然之,因其说以要之,因其势以成之,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以斥之’等句子,详细阐述了如何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谋略。
‘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结,结而无隙者也’说明了在谋略中要善于利用私人和联盟的力量。
‘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强调了在谋略中要善于出奇制胜。
‘故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提出了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策略的原则。
‘其身内、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说明了在言辞和行为上要保持一致,避免产生疑虑。
‘无以人之所不欲,而强之于人;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强调了在与人交往中要尊重对方的意愿和知识。
‘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人之有恶也,避而讳之,故阴道而阳取之也’说明了在与人交往中要善于顺应对方,同时避免引起对方的反感。
‘故去之者纵之,纵之者乘之’提出了在处理问题时要善于把握时机,利用对方的弱点。
‘貌者不美,又不恶,故至情托焉’说明了在处理问题时要以真诚为本。
‘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谋者所不用也’强调了在谋略中要善于识别和利用已知信息。
‘事贵制人,而不贵见制于人’提出了在谋略中要争取主动,避免被动。
‘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说明了在谋略中要掌握权力,避免被他人控制。
‘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强调了智慧在谋略中的重要性。
‘以此观之,亡不可以为存,而危不可以为安,然而无为而贵智矣’提出了在困难和危机面前要善于运用智慧。
‘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说明了智慧的应用往往超越常人的认知。
‘既用见可,择事而为之,所以自为也;见不可,择事而为之,所以为人也’提出了在谋略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决策。
‘故先王之道阴,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与深;圣人之道,在隐与匿。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说明了古代圣人的谋略之道在于隐秘和内敛。
‘道理达于此义者,则可与语’提出了只有理解这些道理的人才能进行深入的交流。
‘由能得此,则可与穀远近之诱’说明了只有掌握了这些道理,才能应对各种诱惑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