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鬼谷子(约公元前4世纪),名王诩,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谋士和纵横家。他被誉为“谋略之神”,他的军事与策略思想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兵法和政治学。鬼谷子的思想不仅涉及战争,还涵盖了心理学与人际关系的策略。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
内容简要:《鬼谷子》是王诩所著的兵法与谋略经典,书中系统总结了纵横家学派的战略与技巧。鬼谷子的思想包括了许多关于权谋、智谋、外交、军事等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在运用心理学和人际关系技巧方面有独到见解。书中不仅论述了如何进行战略布局、用兵之道,还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智慧、计谋赢得人心、影响局势。鬼谷子的“上兵伐谋”“兵贵神速”等名言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军事理论与政治策略,被称为“兵家宝典”和“谋略圣经”。《鬼谷子》不仅是中国古代兵法的经典,也是研究古代政治与权谋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鬼谷子-鬼谷子-摩篇-原文
摩者,揣之术也。
内符者,揣之主也。
用之有道,其道必隐。
微摩之以其索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
其索应也,必有为之。
故微而去之,是谓塞窌匿端,隐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无患。
摩之在此,符之在彼,从而用之,事无不可。
古之善摩者,如操钩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
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
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所谓主事日成者,积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
积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
主兵日胜者,常战于不争不费,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
平者,静也。
正者,宜也。
喜者,悦也。
怒者,动也。
名者,发也。
行者,成也。
廉者,洁也。
信者,期也。
利者,求也。
卑者,谄也。
故圣人所以独用者,众人皆有之;然无成功者,其用之非也。
故谋莫难于周密,说莫难于悉听,事莫难于必成;
此三者唯圣人然后能任之。
故谋必欲周密;必择其所与通者说也,故曰:或结而无隙也夫事成必合于数,故曰:道、数与时相偶者也。
说者听,必合于情;故曰:情合者听。
故物归类;抱薪趋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湿者先濡;
此物类相应,于事誓犹是也。
此言内符之应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类,焉有不相应者;
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听者。
故曰:独行之道。
夫几者不晚,成而不拘,久而化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鬼谷子-鬼谷子-摩篇-译文
摩,是一种揣摩的技巧。内符,是揣摩的关键。使用这种技巧有它的方法,这个方法必须是隐蔽的。微妙地揣摩对方的欲望,试探并探索,内在的迹象必然会响应;当内在的迹象响应时,必然会有所行动。因此,微妙地引导对方,这就是所谓的堵塞漏洞、隐藏端倪、隐藏外表、逃避真实情感,而别人却不知道,所以能够完成事情而没有麻烦。在这一点上揣摩,在另一点上得到响应,然后加以利用,事情没有什么是不可行的。
古代擅长揣摩的人,就像拿着鱼钩站在深渊边,投下诱饵,一定能钓到鱼。所以说:主持事情一天天成功,而别人不知道;主持军事一天天胜利,而别人不感到畏惧。圣人暗中策划,所以被称为神;公开完成,所以被称为明。所谓主持事情一天天成功,是指积累德行,而民众感到安心,不知道这是为了什么利益。积累善行,而民众遵循,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而天下的人都认为这是神明的行为。主持军事一天天胜利的人,常常在不争斗不耗费的情况下战斗,而民众不知道为什么会服从,不知道为什么会畏惧,而天下的人都认为这是神明的行为。
揣摩的方法有平和、正直、喜悦、愤怒、名誉、行动、廉洁、诚信、利益、谦卑。平和是指平静,正直是指适宜,喜悦是指愉悦,愤怒是指激动,名誉是指表现,行动是指完成,廉洁是指纯洁,诚信是指期待,利益是指追求,谦卑是指谄媚。因此,圣人之所以能单独使用这些方法,是因为普通人都有这些特质;然而没有成功的人,是因为他们使用的方法不正确。
所以,策划没有比周密更难的,说服没有比全面听取更难的,事情没有比必须成功更难的;这三者只有圣人才能胜任。因此,策划一定要周密;一定要选择那些能够沟通的人去说服,所以有人说:或者结交而没有缝隙。事情成功必然符合一定的规律,所以有人说:道、数和时机相配合。说服别人,必须符合情理;所以有人说:情理相合的人才会听从。所以事物都有它们自己的类别;抱着柴火走向火堆,干燥的东西会先燃烧;在平地上倒水,潮湿的地方会先湿润;这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响应,在事情上也同样如此。这就是说,内在的迹象对外在的揣摩会像这样响应,所以有人说:按照事物的类别去揣摩,哪里有不响应的呢?按照对方的欲望去揣摩,哪里有不听从的呢?所以有人说:这是独行的道路。机缘不晚,一旦成功就不会受到束缚,时间久了就会自然成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鬼谷子-鬼谷子-摩篇-注解
摩:摩,此处指试探、揣摩,是一种心理或策略上的试探方法,通过观察和推测来了解对方的意图或情况。
揣:揣,揣摩,指深入思考、仔细推敲,用于形容对事物进行深入分析和判断。
内符:内符,指内心的迹象或反应,这里指通过观察对方的言行举止来推测其内心想法。
索欲:索欲,指探求欲望,这里指通过试探来了解对方的欲望和需求。
塞窌匿端:塞窌匿端,指堵塞漏洞,隐藏端倪,比喻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和行动。
隐貌逃情:隐貌逃情,指隐藏自己的真实面貌和情感,避免被人看穿。
主事日成:主事日成,指主持事务,每日都有所成就。
主兵日胜:主兵日胜,指指挥军队,每日都有所胜利。
积德:积德,指积累德行,做好事。
积善:积善,指积累善行,做善事。
平:平,此处指平和、平静,用于形容态度或行为。
正:正,此处指正确、适宜,用于形容判断或行为。
喜:喜,此处指喜悦、高兴,用于形容情绪或态度。
怒:怒,此处指愤怒、生气,用于形容情绪或态度。
名:名,此处指名声、名誉,用于形容影响或评价。
行:行,此处指行为、行动,用于形容实际的行为。
廉:廉,此处指廉洁、正直,用于形容品德。
信:信,此处指信任、诚信,用于形容人际关系。
利:利,此处指利益、好处,用于形容结果或目的。
卑:卑,此处指谦卑、低微,用于形容态度。
周密:周密,指周全而细密,形容计划或行动非常周到。
悉听:悉听,指全面听取,形容听取意见或建议。
必成:必成,指必定成功,形容事情有成功的把握。
数:数,此处指规律、法则,用于形容事物发展的规律。
偶:偶,此处指相合、相配,用于形容事物之间的联系。
情:情,此处指情感、情理,用于形容人的情感或事情的情理。
几:几,此处指关键时刻,用于形容事情的关键时刻。
化成:化成,指逐渐形成,用于形容事物的发展过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鬼谷子-鬼谷子-摩篇-评注
摩者,揣之术也。内符者,揣之主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隐。
此句开篇即点明了摩者之术,即揣摩之术,是一种深藏不露的技巧。内符,即内心的迹象,是揣摩的核心。此处的‘道’指的是揣摩的法则,强调揣摩之术的运用必须隐秘,不可轻易暴露。
用之有道,其道必隐。微摩之以其索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其索应也,必有为之。
‘微摩之’意味着通过细微的方式去揣摩对方的欲望,以此来探测其内心的真实想法。当这种探测得到回应时,必然会有相应的行动。这里揭示了揣摩之术的精妙之处,即通过观察对方的反应来推断其意图。
故微而去之,是谓塞窌匿端,隐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无患。
‘微而去之’即通过微妙的方式去除对方的疑虑,使其无法察觉到揣摩的存在。这样,就能在暗中完成事情而不引起他人的怀疑,确保成功。
摩之在此,符之在彼,从而用之,事无不可。
‘摩之’和‘符之’分别指揣摩和应对,此句强调了揣摩与应对的紧密结合,只要运用得当,就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完成的。
古之善摩者,如操钩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
这里以钓鱼为喻,说明善于揣摩的人就像钓鱼者一样,能够准确地找到对方的弱点,从而轻易地达到目的。
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
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揣摩之术的威力,即能够使主事者日日成功,而他人却不知其所以然;在军事上也是如此,能够使主兵者日日胜利,而他人却不敢畏惧。
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所谓主事日成者,积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
‘阴’和‘阳’分别代表暗中和公开,这里说明了圣人的谋略之所以神妙,是因为他们能够在暗中谋划,而在公开中完成。所谓的‘主事日成’,是指通过积累德行,使民众安居乐业,而民众却不知道其中的利益所在。
积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
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通过积累善行来赢得民众的信任和尊敬,而民众却不知道其中的原因,从而将圣人比作神明。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
这里列举了揣摩之术的多种表现形式,包括平和、正直、喜悦、愤怒、名声、行为、廉洁、信任、利益和谦卑等。
平者,静也。正者,宜也。喜者,悦也。怒者,动也。名者,发也。行者,成也。廉者,洁也。信者,期也。利者,求也。卑者,谄也。
对这些表现形式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强调了它们背后的含义和作用。
故圣人所以独用者,众人皆有之;然无成功者,其用之非也。
这句话指出,虽然众人都有这些表现形式,但只有圣人能够成功地运用它们,而其他人则因为使用不当而无法取得成功。
故谋莫难于周密,说莫难于悉听,事莫难于必成;此三者唯圣人然后能任之。
这里提出了谋略、说服和成功三者的难度,并指出只有圣人才能胜任。
故谋必欲周密;必择其所与通者说也,故曰:或结而无隙也夫事成必合于数,故曰:道、数与时相偶者也。
强调了谋略的周密性和与数字、时机的结合,即‘道、数与时相偶者’。
说者听,必合于情;故曰:情合者听。
在说服他人时,必须与对方的情感相契合,即‘情合者听’。
故物归类;抱薪趋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湿者先濡;此物类相应,于事誓犹是也。
这里通过自然现象的类比,说明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和作用,即‘物类相应’。
此言内符之应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类,焉有不相应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听者。
将揣摩之术与自然现象相联系,指出揣摩他人时,要根据对方的类别和欲望来进行,这样必然会有相应的回应。
故曰:独行之道。夫几者不晚,成而不拘,久而化成。
‘独行之道’强调了揣摩之术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几者不晚’意味着时机把握得当,事情就不会延误;‘成而不拘’意味着成功后不会受到束缚;‘久而化成’则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会逐渐发展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