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鬼谷子-鬼谷子-揣篇

作者: 鬼谷子(约公元前4世纪),名王诩,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谋士和纵横家。他被誉为“谋略之神”,他的军事与策略思想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兵法和政治学。鬼谷子的思想不仅涉及战争,还涵盖了心理学与人际关系的策略。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

内容简要:《鬼谷子》是王诩所著的兵法与谋略经典,书中系统总结了纵横家学派的战略与技巧。鬼谷子的思想包括了许多关于权谋、智谋、外交、军事等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在运用心理学和人际关系技巧方面有独到见解。书中不仅论述了如何进行战略布局、用兵之道,还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智慧、计谋赢得人心、影响局势。鬼谷子的“上兵伐谋”“兵贵神速”等名言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军事理论与政治策略,被称为“兵家宝典”和“谋略圣经”。《鬼谷子》不仅是中国古代兵法的经典,也是研究古代政治与权谋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鬼谷子-鬼谷子-揣篇-原文

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

量权不审,不少强弱轻重之称;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

何谓量权?曰:“度于大小,谋于众寡。

称货财有无,料人民多少、饶乏,有余不足几何?

辨地形之险易孰利、孰害?

谋虑孰长、孰短?

揆群臣之亲疏,孰贤、孰不肖?

与宾客之智慧孰少、孰多?

观天时之祸福,孰吉、孰凶?

诸侯之亲孰用、孰不用?

百姓之心去就变化,孰安、孰危?

孰好、孰憎?

反侧孰辩?

能知此者,是谓量权。

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

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具有恶也,不能隐其情:情欲必知其变。

感动而不知其变者,乃且错其人勿与语,而更问所亲,知其所安。

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故常必以其见者,而知其隐者;

此所谓测深揣情。

故计国事者,则当审量权;说人主,则当审揣情;谋虑情欲必出于此。

乃可贵、乃可贱、乃可重、乃可轻、乃可利、乃可害、乃可成、乃可败,其数一也。

故虽有先王之道、圣智之谋,非揣情,隐匿无所索之。

此谋之本也,而说之法也。

常有事于人,人莫能先。

先事而至,此最难为。

故曰“揣情最难守司”。

言必时其谋虑,故观蜎飞蠕动,无不有利害,可以生事变。

生事者,几之势也。

此揣情饰言成文章,而后论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鬼谷子-鬼谷子-揣篇-译文

古代善于治理天下的人,一定会衡量天下的力量,并揣摩诸侯的心态。如果不能准确衡量力量,就不知道哪个国家强大或弱小、重要或次要;如果不能准确揣摩心态,就不知道隐藏和变化中的动静。那么什么是衡量力量呢?说:‘要衡量大小,要考虑众寡。要称量财物有无,估算人口多少、富足或贫乏,过剩或不足的程度如何?要分辨地形险峻或平坦哪个有利、哪个有害?要考虑谋略的长处和短处?要评估大臣们的亲近程度,谁贤能、谁不称职?要考虑宾客的智慧,谁少、谁多?要观察天时的祸福,哪个吉利、哪个凶险?要考虑诸侯的亲疏关系,谁会被利用、谁不会?要了解百姓心态的变化,谁安心、谁危险?谁喜欢、谁讨厌?谁的意见是正确的?能了解这些的,就是所谓的衡量力量。’

揣摩心态的人,必须在对方非常高兴的时候去接近,尽量满足他们的欲望,当他们有欲望时,就不能隐藏他们的心态;必须在对方非常害怕的时候去接近,尽量激起他们的厌恶,当他们有厌恶时,就不能隐藏他们的心态:对心态和欲望的变化必须了解。如果被感动了却不知道变化,那就暂时不要和这个人交谈,而是去询问他们亲近的人,了解他们的安心之处。因为内心的变化会表现在外面;所以经常要根据外在表现来了解内在的隐藏。这就是所谓的深入揣摩心态。

因此,处理国家大事的人,应该仔细衡量力量;向君主进言的人,应该仔细揣摩心态;谋略和心态的考虑必须从这里出发。这样才可能变得尊贵或卑微、重要或轻视、有利或有害、成功或失败,其中的关键是一样的。所以即使有先王的智慧、圣人的谋略,如果没有揣摩心态,就无法找到隐藏的秘密。这是谋略的根本,也是进言的方法。经常有事情需要处理,没有人能先一步。先于事情发生到达,这是最困难的。所以说‘揣摩心态最难掌握’。说话必须根据时机来策划,所以观察微小的飞虫和蠕动的生物,无不有利害关系,可以引发变化。引发变化的是形势的趋势。这就是通过揣摩心态和修饰言辞来形成文章,然后再进行讨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鬼谷子-鬼谷子-揣篇-注解

天下:指整个国家或世界,此处指古代中国的疆域。

权:权力、力量,此处指国家的权力和实力。

量:衡量、评估,此处指对国家实力和诸侯国情况的评估。

揣:揣摩、洞察,此处指深入了解和掌握。

诸侯:古代中国分封制下的地方诸侯,即各国的君主。

审:仔细、慎重,此处指认真、周密地。

强弱轻重:指力量的大小和重要性。

隐匿:隐藏、隐瞒,此处指隐藏真实情感或意图。

变化:指事物的发展变化。

度:衡量、估计,此处指对事物的估计。

谋:计划、策略,此处指制定计划。

众寡:多与少,此处指数量上的对比。

称:衡量、比较,此处指比较。

货财:财物、财富,此处指经济资源。

人民:人民、百姓,此处指国家的民众。

饶乏:富足与贫乏,此处指资源的丰富程度。

地形:地貌、地理环境,此处指地理位置和地形。

险易:危险与容易,此处指地理条件的优劣。

谋虑:计谋、考虑,此处指思考和计划。

群臣:国家的官员,此处指朝廷中的大臣。

亲疏:亲近与疏远,此处指关系亲疏。

贤:有才能、有德行,此处指有才能的人。

不肖:不才、不贤,此处指没有才能的人。

宾客:来访的客人,此处指外来的贤者。

智慧:智慧、才智,此处指智慧和才能。

天时:天象、时机,此处指自然现象和时机。

祸福:灾祸与幸福,此处指好运与坏运。

吉凶:吉祥与凶险,此处指好运气与坏运气。

亲:亲近、友好,此处指友好关系。

用:使用、任用,此处指任用或支持。

不用:不使用、不任用,此处指不任用或不支持。

去就:离开与留下,此处指人民的态度和选择。

安危:安全与危险,此处指安全与否。

好憎:喜好与厌恶,此处指喜好与厌恶的情感。

反侧:反复无常,此处指不稳定或变化无常。

辩:明辨、判断,此处指判断或分析。

感动:感动、触动,此处指情感上的触动。

测深揣情:深入测量和揣摩情感,此处指深入了解和掌握他人的情感变化。

国事:国家大事,此处指国家的政治和军事事务。

人主:君主,此处指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情欲:情感和欲望,此处指人的情感和需求。

数:数目、规律,此处指规则或方法。

先王之道:古代圣王的治国之道,此处指古代圣贤的治国理念。

圣智之谋:圣人的智慧和策略,此处指圣人的智慧和建议。

事:事情、事务,此处指处理事务。

蜎飞蠕动:轻飘飞行和缓慢爬行,此处指自然界中微小的生物活动。

几之势:微小的迹象和趋势,此处指细微的迹象和潜在的趋势。

文章:文辞、论述,此处指书面表达或论述。

论之:讨论、分析,此处指讨论和分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鬼谷子-鬼谷子-揣篇-评注

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

此句开篇点题,强调了古代治理天下的关键在于审慎地衡量天下的权力和揣摩诸侯的情感。‘量天下之权’和‘揣诸侯之情’分别从权力和情感两个维度出发,为治理国家提供了策略上的指导。

量权不审,不少强弱轻重之称;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

这里进一步阐述了量权和揣情的必要性。‘量权不审’和‘揣情不审’分别指出了不审慎量权和揣情的后果,即无法准确判断强弱轻重和情感的变化,从而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

何谓量权?曰:‘度于大小,谋于众寡。称货财有无,料人民多少、饶乏,有余不足几何?辨地形之险易孰利、孰害?谋虑孰长、孰短?揆群臣之亲疏,孰贤、孰不肖?与宾客之智慧孰少、孰多?观天时之祸福,孰吉、孰凶?诸侯之亲孰用、孰不用?百姓之心去就变化,孰安、孰危?孰好、孰憎?反侧孰辩?能知此者,是谓量权。’

这段话详细阐述了量权的具体内容,包括对大小、众寡、货财、人口、地形、谋略、群臣、宾客、天时、诸侯、百姓心态等多方面的考量。这些考量涉及政治、经济、地理、人心等多个层面,体现了古代治国者全面而细致的思考。

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具有恶也,不能隐其情:情欲必知其变。

此句阐述了揣情的技巧,即在对方极度喜悦或恐惧时,观察其情绪的极端表现,从而洞察其真实情感。这种观察需要时机和技巧,体现了对人性深层次的洞察。

感动而不知其变者,乃且错其人勿与语,而更问所亲,知其所安。

此句提出了在无法直接感知对方情感变化时的应对策略,即通过询问亲近之人来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体现了古代治国者的人情练达。

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故常必以其见者,而知其隐者;此所谓测深揣情。

这句话揭示了情感变化的规律,即内心的情感变化会通过外在行为表现出来。因此,通过观察外在行为可以推测内心的真实情感,这是揣情的重要方法。

故计国事者,则当审量权;说人主,则当审揣情;谋虑情欲必出于此。

这句话强调了在处理国事和说服君主时,必须审慎地量权和揣情,将这两者作为谋略和决策的基础。

乃可贵、乃可贱、乃可重、乃可轻、乃可利、乃可害、乃可成、乃可败,其数一也。

此句提出了在处理事务时,各种可能性并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体现了古代治国者的务实态度。

故虽有先王之道、圣智之谋,非揣情,隐匿无所索之。此谋之本也,而说之法也。

这句话强调了揣情在治国策略中的重要性,即使有先王的智慧和圣明的谋略,如果没有揣情,也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

常有事于人,人莫能先。先事而至,此最难为。

此句提出了在处理事务时,要预见并提前行动,这是最难做到的。

故曰‘揣情最难守司’。

这句话强调了揣情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其难度。

言必时其谋虑,故观蜎飞蠕动,无不有利害,可以生事变。

此句提出了在言辞和谋略中要适时调整,观察周围环境,从中发现有利有害的因素,从而预见可能发生的变化。

生事者,几之势也。

这句话指出,通过观察和揣摩,可以预见事情的发展趋势。

此揣情饰言成文章,而后论之。

这句话总结了揣情和饰言的重要性,强调了在表达观点之前,需要通过揣情和饰言来构建合理的论据。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鬼谷子-鬼谷子-揣篇》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42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