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鬼谷子-鬼谷子-抵巇

作者: 鬼谷子(约公元前4世纪),名王诩,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谋士和纵横家。他被誉为“谋略之神”,他的军事与策略思想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兵法和政治学。鬼谷子的思想不仅涉及战争,还涵盖了心理学与人际关系的策略。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

内容简要:《鬼谷子》是王诩所著的兵法与谋略经典,书中系统总结了纵横家学派的战略与技巧。鬼谷子的思想包括了许多关于权谋、智谋、外交、军事等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在运用心理学和人际关系技巧方面有独到见解。书中不仅论述了如何进行战略布局、用兵之道,还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智慧、计谋赢得人心、影响局势。鬼谷子的“上兵伐谋”“兵贵神速”等名言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军事理论与政治策略,被称为“兵家宝典”和“谋略圣经”。《鬼谷子》不仅是中国古代兵法的经典,也是研究古代政治与权谋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鬼谷子-鬼谷子-抵巇-原文

物有自然,事有合离。

有近而不可见,有远而可知。

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

巇者,罅也。

罅者,涧也。

涧者,成大隙也。

巇始有眹,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巇之理也。

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用;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

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

其施外兆、萌牙蘖之谋,皆由抵巇。

抵巇之隙为道术用。

天下纷错,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鼠匿,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牙巇罅。

圣人见萌牙巇罅,则抵之以法。

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

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

诸侯相抵,不可胜数,当此之时,能抵为右。

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戏隙,不可不察也。

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

圣人者,天地之使也。

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可以上合,可以检下。

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鬼谷子-鬼谷子-抵巇-译文

事物有其自然规律,事情有聚合和分离。有的近在眼前却看不见,有的远在天边却可以知道。近在眼前却看不见的,是因为没有仔细观察其言辞;远在天边却可以知道的,是通过回顾过去来验证未来。

‘巇’就是缝隙,缝隙就是裂缝,裂缝就是逐渐形成的大缝隙。缝隙刚开始有微小的裂痕,可以抵消它来填补,可以抵消它来退避,可以抵消它来平息,可以抵消它来隐藏,可以抵消它来获取,这就是抵消缝隙的道理。事情的危险之处,圣人能够知道,独自保留其作用;根据变化来讨论事情,通达计谋,以洞察细微之处。从秋毫之末开始,扩展到泰山之根本。

他们实施的外部征兆、萌芽和枝条的阴谋,都是因为抵消缝隙。抵消缝隙的缝隙是道术的运用。天下纷乱,没有明智的君主,公侯没有道德,那么小人就会诽谤和陷害,贤人被弃用,圣人隐藏起来,贪婪欺诈的人出现,君臣相互迷惑,国家像土崩瓦解一样相互攻击,父子离散,关系破裂,这就是萌芽和缝隙的开始。圣人看到萌芽和缝隙,就用法律来抵消它们。世界可以治理,就抵消并填补它们;不能治理,就抵消并获取它们;或者抵消这样,或者抵消那样;或者抵消并反转,或者抵消并颠覆。五帝的政绩,抵消并填补了缝隙;三王的功业,抵消并获取了缝隙。诸侯相互抵消,数不胜数,在这个时候,能够抵消的就是正确的。

从天地合离的始终来看,必然有缝隙存在,这是不可不观察的。用开合的方式来观察,能够运用这种道术的人,就是圣人。圣人,是天地之间的使者。世界上没有可以抵消的事情,就深藏不露等待时机;时机到了,就为之策划;可以向上合,可以向下检查。能够顺应自然,遵循规律,为天地守护神秘之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鬼谷子-鬼谷子-抵巇-注解

物有自然:指事物有其固有的规律和本质,自然指的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事有合离:指事情的发展变化,合离即相聚和分离。

近而不可见:指近在眼前的事物却无法看到,可能是因为观察不够细致或者事物本身隐藏。

远而可知:指距离较远的事物却可以知晓,可能是因为事物本身具有明显的特征或者通过一定的方法可以得知。

不察其辞:指没有仔细观察和分辨事物的言辞或表现。

反往以验来:指通过观察过去的事物来推断未来的情况。

巇:同‘罅’,指缝隙。

罅:指裂缝。

涧:指山间的小溪。

成大隙:指小缝隙逐渐扩大成为大的裂缝。

眹:指缝隙的边缘。

抵:指阻挡、填补。

抵巇之理:指处理缝隙的方法和原则。

事之危也:指事情处于危险的状态。

独保其用:指独自保持其有用的特性。

因化说事:指根据变化的情况来讨论事情。

通达计谋:指能够灵活运用计谋。

识细微:指能够察觉到细微之处。

经起秋毫之末:指从极其微小的地方开始。

挥之于太山之本:指将事物扩展到大的基础之上。

施外兆:指在事物外部显现的征兆。

萌牙蘖:指事物的萌芽和生长。

道术用:指道家的方法和技巧。

天下纷错:指天下纷乱复杂。

明主:指明智的君主。

公侯无道德:指公侯没有道德。

小人谗贼:指小人进行诽谤和陷害。

贤人不用:指贤人没有被任用。

圣人鼠匿:指圣人隐藏起来。

贪利诈伪者作:指贪婪、欺诈的人出现。

君臣相惑:指君主和臣子之间相互迷惑。

土崩瓦解:指国家或组织崩溃。

伐射:指攻击。

父子离散:指父子分离。

乖乱反目:指关系恶化。

萌牙巇罅:指事物的萌芽和缝隙。

抵之以法:指用法律或方法来处理。

五帝之政:指五帝时期的政治。

三王之事:指三王时期的事情。

诸侯相抵:指诸侯相互对抗。

天下:指整个国家或世界。

捭阖:指张开和闭合,比喻运用策略。

天地之使:指天地的使者,即圣人。

深隐而待时:指深藏起来等待时机。

为之谋:指为某事制定计划。

可以上合:指可以与上级协调。

可以检下:指可以监督下属。

能因能循:指能够顺应和遵循。

为天地守神:指为天地守护神秘的事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鬼谷子-鬼谷子-抵巇-评注

物有自然,事有合离。有近而不可见,有远而可知。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

这段古文首先提出了一个哲学观点,即万物有其自然规律,事情有其发展的合与离。有些事物虽然近在咫尺却难以察觉,有些事物虽然遥远却可以预知。这是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强调了观察事物应超越表面现象,洞察其内在规律的重要性。

巇者,罅也。罅者,涧也。涧者,成大隙也。巇始有眹,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巇之理也。

这里的‘巇’、‘罅’、‘涧’等词汇,通过层层递进,形象地描绘了事物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隐患。‘巇’指的是缝隙,‘罅’指的是小溪,‘涧’指的是大裂缝。‘巇’开始时可能只是微小的缝隙,但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演变成巨大的隐患。‘抵巇之理’则是指通过预防和应对,消除这些隐患的方法。

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用;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

这段话强调了圣人对于危险预知的能力,他们能够独保其用,即独占先机。‘因化说事’则是指根据事物的变化来制定策略,‘通达计谋’是指能够洞察细微之处,从而制定出有效的对策。‘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则是对这种能力的高度概括,即从极小之处着手,达到极大的效果。

其施外兆、萌牙蘖之谋,皆由抵巇。抵巇之隙为道术用。天下纷错,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鼠匿,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牙巇罅。

这里进一步阐述了抵巇的重要性。‘施外兆、萌牙蘖之谋’指的是处理外部的隐患和刚刚萌芽的阴谋。抵巇之隙即为道术的应用。在天下纷乱,没有明主的情况下,各种不良现象滋生,如小人谗言、贤人被弃用、圣人隐匿、贪利诈伪等,这些都是萌牙巇罅的表现。

圣人见萌牙巇罅,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诸侯相抵,不可胜数,当此之时,能抵为右。

这段话说明了圣人面对萌牙巇罅时的应对策略。根据情况的不同,圣人会采取不同的抵巇方法,以达到治理或保全的目的。五帝时期的政治,通过抵巇得以稳定;三王时期的事情,通过抵巇得以成功。在诸侯纷争的时代,能够抵巇的人被视为最有智慧的人。

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戏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圣人者,天地之使也。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可以上合,可以检下。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

最后,这段话强调了天地间始终存在可利用的缝隙,这是不可不察的。圣人能够通过捭阖之道来观察和利用这些缝隙。圣人被视为天地的使者,他们在世时深藏不露,等待时机;当有机会时,则出谋划策。他们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既可以顺应上意,也可以检视下情。他们能够顺应自然规律,守护天地之神。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鬼谷子-鬼谷子-抵巇》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41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