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鬼谷子-鬼谷子-忤合

作者: 鬼谷子(约公元前4世纪),名王诩,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谋士和纵横家。他被誉为“谋略之神”,他的军事与策略思想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兵法和政治学。鬼谷子的思想不仅涉及战争,还涵盖了心理学与人际关系的策略。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

内容简要:《鬼谷子》是王诩所著的兵法与谋略经典,书中系统总结了纵横家学派的战略与技巧。鬼谷子的思想包括了许多关于权谋、智谋、外交、军事等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在运用心理学和人际关系技巧方面有独到见解。书中不仅论述了如何进行战略布局、用兵之道,还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智慧、计谋赢得人心、影响局势。鬼谷子的“上兵伐谋”“兵贵神速”等名言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军事理论与政治策略,被称为“兵家宝典”和“谋略圣经”。《鬼谷子》不仅是中国古代兵法的经典,也是研究古代政治与权谋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鬼谷子-鬼谷子-忤合-原文

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

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

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

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圣人无常与,无不与;无所听,无不听;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

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反于是,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其术也。

用之于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于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于家,必量家而与之;用之于身,必量身材气势而与之;大小进退,其用一也。

必先谋虑计定,而后行之以忤合之术。

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之地而化转之,然后求合。

故伊尹五就汤,五就桀,而不能所明,然后合于汤。

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箝,故归之不疑也。

非至圣达奥,不能御世;非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材质不惠,不能用兵;忠实无实,不能知人;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如,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纵,乃可以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鬼谷子-鬼谷子-忤合-译文

所有追求一致而结果相反的情况,都有其合适的策略。变化和转化的循环,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形势,反复寻求并适应这些形势,根据具体事情来制定对策。因此,圣人在天地之间,要树立自己的地位、治理世界、施行教化、传播声望、显扬名声;必须根据事物的机遇,观察天时的适宜,由此知道哪些是多的哪些是少的,以此来提前预知,并随之变化。

世界上没有永恒的贵族,事情没有永恒的师傅;圣人没有永恒的盟友,也没有不结交的人;没有不听的言论,也没有不接受的意见;事情成功且符合计划,就与他们结为盟友。如果与一方结盟而与另一方疏远,计划不能同时忠诚于两者,必然会有冲突;在这个方向上冲突,在那个方向上反对;在这个方向上反对,在那个方向上冲突,这就是策略的运用。在天下使用它,必须衡量天下的情况来适应它;在国家使用它,必须衡量国家的情况来适应它;在家庭使用它,必须衡量家庭的情况来适应它;在个人使用它,必须衡量个人的身材和气势来适应它;无论大小进退,使用的方法都是一样的。必须先有周密的计划和决策,然后才能运用策略。

古代擅长利用形势的人,能够协调四海之内,包容诸侯国的冲突和融合之地,然后进行转化,最后寻求统一。所以伊尹五次接近汤,五次接近桀,都不能使自己的观点被接受,然后才与汤达成一致。吕尚三次接近文王,三次进入殷,都不能有所成就,然后才与文王达成一致,这是因为他们懂得天命的关键,所以归附时毫不犹豫。

不是极高明的圣人,不能治理世界;不是经过深思熟虑,不能理解事情;不细心观察,不能成名;材质不聪明,不能用兵;忠诚但无实际,不能了解人;因此,在策略上,自己必须自我评估才能、智慧,衡量自己的长短和远近,看哪里不如别人,然后才能前进,才能后退,才能放纵,才能横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鬼谷子-鬼谷子-忤合-注解

趋合倍反:指在追求和谐统一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相反的情况。‘趋合’表示趋向和谐,‘倍反’表示相反的情况。

计有适合:‘计’指计划、策略,‘有适合’表示有合适的策略来应对。

化转环属:‘化转’指变化和转变,‘环属’表示环绕、归属,这里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变化。

各有形势:指每个事物都有其特定的形态和特点。

反覆相求:指反复寻求、探究。

因事为制: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策略。

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立身:指个人的品德修养;御世:指治理国家;施教:指传授知识;扬声:指传播名声;明名:指明确自己的名声和地位。

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必须根据事物发展的时机,观察天时的适宜性。

因知所多所少:根据情况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世无常贵,事无常师:世界没有永恒的贵族,事情没有永恒的导师。

圣人无常与,无不与;无所听,无不听:圣人没有固定的朋友,没有不结交的人;没有不听从的,没有不听的。

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事情成功且符合计划,就与之合作。

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如果计划不能同时忠诚于两个对象,必然会有矛盾和冲突。

其术也:这是处理事情的方法。

量天下而与之,量国而与之,量家而与之,量身材气势而与之:根据天下、国家、家庭和个人情况来调整策略。

大小进退,其用一也:无论大小,进退的策略是相同的。

必先谋虑计定,而后行之以忤合之术:必须先制定计划,然后按照策略行事。

善背向者:善于利用形势变化的人。

协四海,包诸侯忤合之地而化转之:协调四海,包容各诸侯国,并使它们相互转化。

伊尹五就汤,五就桀,而不能所明,然后合于汤:伊尹五次接近汤,五次接近桀,都不能明确自己的立场,最后才与汤合作。

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吕尚三次接近文王,三次进入殷,都不能明确自己的立场,最后才与文王合作。

天命之箝:天命的控制力。

归之不疑也:因此毫不犹豫地归附。

御世:治理世界。

原事:探究事情的本质。

成名:成名立业。

材质不惠,不能用兵:材质不好,不适合用兵。

忠实无实,不能知人:忠诚但没有实际能力,不能了解人。

忤合之道:处理矛盾和冲突的方法。

自度材能知睿:自我评估自己的才能和智慧。

量长短远近孰不如:衡量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鬼谷子-鬼谷子-忤合-评注

‘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这句话揭示了古人在处世行事中的一种策略,即通过看似相反的手段来实现目标。‘趋合’与‘倍反’看似矛盾,实则反映了事物发展的辩证法,即通过矛盾的对立统一,达到最终的目的。‘计有适合’则表明,这种策略的实施需要精心的计划和计算,以确保行动与目标相符合。

‘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这句话强调了在变化多端的环境中,必须灵活应对,根据不同的形势采取相应的策略。‘化转环属’描绘了事物不断变化、循环往复的特性,‘各有形势’则指出了不同情境下的具体情况,‘反覆相求’和‘因事为制’则体现了变通和适应的原则。

‘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此段话阐述了圣人的行为准则和处世哲学。‘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概括了圣人应有的德行和作为,‘因事物之会’和‘观天时之宜’则体现了顺应自然、把握时机的重要性,‘因知所多所少’和‘与之转化’则强调了智慧和变通在实现目标中的作用。

‘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圣人无常与,无不与;无所听,无不听;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这句话强调了圣人对待世间万物和人际关系的态度。‘世无常贵,事无常师’说明圣人不受世俗观念的束缚,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圣人无常与,无不与’则表明圣人能够广泛接纳各种人和事物,‘无所听,无不听’则体现了圣人的包容性和智慧。

‘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反于是,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其术也。’这句话揭示了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必须善于权衡利弊,避免因忠诚于一方而损害另一方。‘合于彼而离于此’和‘反于是,忤于彼’等表述,生动地描绘了在矛盾冲突中如何运用策略来达到平衡。

‘用之于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于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于家,必量家而与之;用之于身,必量身材气势而与之;大小进退,其用一也。’这句话强调了在实施策略时,必须根据具体情况来调整方法。‘量天下而与之’至‘其用一也’的表述,说明了策略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必先谋虑计定,而后行之以忤合之术。’这句话总结了运用策略的步骤,即先进行周密的思考和计划,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行动。

‘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之地而化转之,然后求合。’这句话回顾了古代善于运用策略的人,他们能够调和四海,包容各诸侯国,通过变化和转化达到统一的目标。

‘故伊尹五就汤,五就桀,而不能所明,然后合于汤。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箝,故归之不疑也。’此段话以伊尹和吕尚为例,说明了他们如何通过多次尝试和努力,最终顺应天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道路。

‘非至圣达奥,不能御世;非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材质不惠,不能用兵;忠实无实,不能知人;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如,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纵,乃可以横。’这句话总结了运用策略的条件,即必须具备高深的智慧、勤于思考、善于观察、具备实际能力、忠诚正直等品质。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运用策略,实现自己的目标。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鬼谷子-鬼谷子-忤合》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41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