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鬼谷子-鬼谷子-反应

作者: 鬼谷子(约公元前4世纪),名王诩,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谋士和纵横家。他被誉为“谋略之神”,他的军事与策略思想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兵法和政治学。鬼谷子的思想不仅涉及战争,还涵盖了心理学与人际关系的策略。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

内容简要:《鬼谷子》是王诩所著的兵法与谋略经典,书中系统总结了纵横家学派的战略与技巧。鬼谷子的思想包括了许多关于权谋、智谋、外交、军事等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在运用心理学和人际关系技巧方面有独到见解。书中不仅论述了如何进行战略布局、用兵之道,还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智慧、计谋赢得人心、影响局势。鬼谷子的“上兵伐谋”“兵贵神速”等名言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军事理论与政治策略,被称为“兵家宝典”和“谋略圣经”。《鬼谷子》不仅是中国古代兵法的经典,也是研究古代政治与权谋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鬼谷子-鬼谷子-反应-原文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

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

动静虚实之理,不合来今,反古而求之。

事有反而得覆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

因其言,听其辞。

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

言有象,事有比。

其有象比,以观其次。

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

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

若张置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

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

常持其网驱之,其言无比,乃为之变,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

己反往,彼覆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

重之袭之,反之覆之,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

古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

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

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

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

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

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

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

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皆以先定为之法则。

以反求复,观其所托。

故用此者,己欲平静,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雄雌。

虽非其事,见微知类。

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也。

符应不失,如螣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

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

其伺言也,若声之与响;见其形也,若光之与影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如舌之取燔骨。

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

如阴与阳,如圆与方。

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

进退左右,以是司之。

己不先定,牧人不正。

事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

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鬼谷子-鬼谷子-反应-译文

古代那些伟大的变革者,是与无形的东西一起产生的。反过来观察过去,翻过来验证未来;反过来了解古代,翻过来了解现在;反过来了解别人,翻过来了解自己。动静虚实的变化规律,如果不从现在和古代去寻找,就无法理解。事情有通过反面得到验证的,这是圣人的意图,不可不仔细观察。

人们说话是动态的,自己沉默是静态的。根据他们的说话,听他们的言辞。如果言辞不合逻辑,就反过来寻找,答案一定会出现。言辞有象征,事情有比较。如果有象征和比较,就可以观察其接下来的情况。象征是象征其事,比较是比较其言辞。用无形的东西去寻求有声的东西,就像是钓鱼,要张网并守候。道与事情相合,对方自然会出来,这就是钓鱼人的网。经常保持这个网并驱使它,如果言辞没有比较,就改变策略,用象征来引导,以回应他们的心情,看到他们的真实情感,然后随之引导。

自己反过来观察过去,对方反过来观察未来,言辞有象征和比较,因此可以确定基础。反复地、交替地、反过来地观察,万事都不会失去其言辞,圣人用这种方法引导愚者和智者,事情都不会有疑问。

古代擅长反向倾听的人,能够通过变化来获得真实情况。他们的变化是恰当的,引导是准确的。如果引导不准确,得到的情况就不明确;如果情况不明确,确定的基础就不准确。变化象征和比较,必然会有相反的言辞,以回应倾听。想要听到声音就反过来沉默,想要张开就反过来收敛,想要升高就反过来降低,想要获取就反过来给予。想要开启情感,就用象征和比较来引导言辞,让声音相互呼应,真实的原则就会回归。或者从这一点,或者从那一点,或者从上位者,或者从下位者,这些都是为了听真伪、知同异,得到真实的情况。

动作和沉默,都与这些有关,喜怒都可以从这里看出他们的方式,都是根据事先设定的法则。用反向来寻求回应,观察他们的依托。所以使用这种方法的人,自己保持平静,去听他们的言辞,观察他们的事情,讨论万物,区分雄雌。即使不是直接的事情,也能从细微之处看出类别。就像探索别人并住在他们的内部,衡量他们的能力并射中他们的意图一样。符应不会出错,就像螣蛇所指的方向,就像后羿拉弓射箭。

因此,了解的开始是从自己开始的,了解自己之后才能了解别人。他们相互了解,就像比目鱼一样。他们等待言辞,就像声音与回声一样;看到他们的形状,就像光与影子一样;他们观察言辞不会出错,就像磁石吸引针,就像舌头取食烧焦的骨头一样。他们与人交往细微,他们看到情感迅速。就像阴与阳,就像圆与方。没有看到形状时,用圆的方式引导;已经看到形状时,用方的方式处理。前进、后退、左右,都用这个来指导。自己如果不先确定,引导别人就不会正确。事情处理不巧妙,这就是忘记了情感和道。

自己先确定并引导别人,策略没有形象,看不到门径,这就是天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鬼谷子-鬼谷子-反应-注解

大化:指宇宙的根本变化,也指天地万物的生成和演变过程。

无形:指超越具体形态的存在,如道、理等。

反:指反思、回顾,逆向思考。

覆:指覆盖、对照,也可以理解为验证。

动静虚实之理:指事物运动和静止、真实和虚假的道理。

圣人之意:指圣人的智慧和思想。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指人的言语是动态的,而保持沉默是静态的。

言有象,事有比:指言语中包含着象征和比喻,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似之处。

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象征是用来代表具体事物的,比喻是用来比较言语的。

钓语合事,得人实也:通过巧妙地提问,能够获取到真实的情况。

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按照道的原则去做,对方自然会显现出来。

牧之审也:指引导和控制得当。

比目之鱼:一种眼睛长在头部的鱼,比喻互相依存的关系。

声之与响:指声音和回声,比喻言辞和回应。

光之与影:指光和影子,比喻事物的表里关系。

磁石之取针,如舌之取燔骨:比喻观察细致入微,能够准确地发现和把握事物。

圆以道之,方以事之:根据情况灵活运用,用圆滑的方式处理道理,用方直的方式处理具体事务。

进退左右,以是司之:根据情况灵活应对,左右逢源。

忘情失道:指忘记了情感和道德,行事不恰当。

天神:指具有超凡智慧和能力的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鬼谷子-鬼谷子-反应-评注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

此句强调了古代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思想,即‘大化’与‘无形’的共生关系。‘大化’指的是宇宙的运行规律,而‘无形’则是指这种规律本身无法被直接感知。通过‘反’和‘覆’的方式,即回顾过去和展望未来,了解古代和现在,以及了解他人和自己,可以揭示出‘大化’的本质。这种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对于宇宙和人生的深刻洞察。

动静虚实之理,不合来今,反古而求之。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动静、虚实之间的关系。‘动静’和‘虚实’是古代哲学中用来描述事物状态和变化的概念。作者认为,要理解这些概念,不能仅仅从当前的现实出发,而应该通过回顾古代的智慧来寻求答案。这反映了古代文化中对于历史经验的重视,以及对于事物本质的探究。

事有反而得覆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此句指出,通过逆向思维,即‘反’的方式,可以得到事物真相的‘覆’面。这是圣人所倡导的思维方式,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

此句提出了一个观察人的方法,即通过观察人的言语行为来判断其内心的动静。言语是动态的,而沉默则是静态的,通过这种对比,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的内心世界。

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

此句强调了在交流中,要仔细倾听对方的言语,并从中寻找不合逻辑或矛盾之处,通过逆向思考,往往能够找到问题的答案。

言有象,事有比。

此句提出了在理解言语和事物时,要注意其中的象征和比喻。言语和事物往往具有象征性和比喻性,通过理解这些象征和比喻,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含义。

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

此句强调了通过观察无形的事物来寻找有声的语言,从而了解人的真实想法。这种观察方法体现了古代文化中对于语言和沟通的深刻理解。

若张置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

此句将沟通比作张网捕兽,通过多方面的观察和准备,来捕捉和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

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

此句说明了通过合乎道义的沟通方式,可以引导对方自然地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就像捕鱼时网自然收紧一样。

常持其网驱之,其言无比,乃为之变,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

此句描述了在沟通中,要持续地引导对方,通过变化沟通方式来激发对方的真实情感,从而更好地了解对方。

己反往,彼覆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

此句强调了在沟通中,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言行,同时也要观察对方的反应,通过这种双向的反思和观察,可以确定沟通的基础。

重之袭之,反之覆之,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

此句指出,通过反复的思考和验证,可以确保沟通的准确性,无论是智慧的人还是愚昧的人,都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信任。

古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

此句强调了古代善于倾听的人,能够通过变化自己的思维方式,来理解他人的真实情感,就像能够感知鬼神一样。

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

此句说明了在倾听中,要善于变化自己的思维,同时也要审慎地处理所获得的信息。

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

此句指出,如果处理信息不审慎,就无法真正理解他人的情感,也无法确定沟通的基础。

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

此句说明了在沟通中,要善于通过变化和比较来理解对方的言语,并通过逆向思考来还原对方的真实意图。

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

此句描述了在沟通中,要善于通过反向思维来引导对方,使其自然地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

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

此句说明了在沟通中,要通过象征和比喻来引导对方,使其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并通过共鸣来达到共同的理解。

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

此句强调了在沟通中,要根据不同的情境和对象,采取不同的策略,以此来辨别真伪,了解彼此的差异。

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皆以先定为之法则。

此句说明了在观察他人时,要注意其言行举止,从中可以观察到其喜怒哀乐等情感,这些都是判断他人真实意图的重要依据。

以反求复,观其所托。

此句强调了在观察和思考中,要善于通过逆向思维来寻找事物的本质。

故用此者,己欲平静,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雄雌。

此句说明了在使用这种观察和思考方法时,要保持内心的平静,通过倾听、观察和分析,来辨别事物的本质。

虽非其事,见微知类。

此句强调了通过观察细节,可以推断出事物的整体特征。

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也。

此句将观察他人比作探索他人的内心世界,通过观察可以了解他人的能力和意图。

符应不失,如螣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

此句说明了通过精确的观察和判断,可以像螣蛇指引方向或羿射箭一样,准确地预测和把握事物的走向。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

此句强调了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只有先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了解他人。

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

此句将相互了解比作比目鱼,意味着相互之间能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其伺言也,若声之与响;见其形也,若光之与影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如舌之取燔骨。

此句通过比喻,说明了在相互了解中,要注意言语、形态和言辞的细微之处,就像磁石吸引针或舌头取骨一样。

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

此句强调了在相互了解中,要注重细节,快速准确地把握对方的情感。

如阴与阳,如圆与方。

此句通过对比,说明了在相互了解中,要注意事物的对立和统一。

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

此句说明了在相互了解中,要根据事物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进退左右,以是司之。

此句强调了在相互了解中,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对。

己不先定,牧人不正。

此句说明了在相互了解中,自己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立场和目标。

事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

此句说明了在处理事务时,要善于运用技巧,不要忘记情感和道德。

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

此句强调了在相互了解中,要审慎地制定策略,并且要灵活运用,不拘泥于形式,这样才能达到最高的境界。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鬼谷子-鬼谷子-反应》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41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