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鬼谷子(约公元前4世纪),名王诩,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谋士和纵横家。他被誉为“谋略之神”,他的军事与策略思想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兵法和政治学。鬼谷子的思想不仅涉及战争,还涵盖了心理学与人际关系的策略。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
内容简要:《鬼谷子》是王诩所著的兵法与谋略经典,书中系统总结了纵横家学派的战略与技巧。鬼谷子的思想包括了许多关于权谋、智谋、外交、军事等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在运用心理学和人际关系技巧方面有独到见解。书中不仅论述了如何进行战略布局、用兵之道,还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智慧、计谋赢得人心、影响局势。鬼谷子的“上兵伐谋”“兵贵神速”等名言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军事理论与政治策略,被称为“兵家宝典”和“谋略圣经”。《鬼谷子》不仅是中国古代兵法的经典,也是研究古代政治与权谋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鬼谷子-鬼谷子-决篇-原文
凡决物,必托于疑者。
喜其用福,恶其有患。
善至于诱也,终无惑偏。
有利焉,去其利则不受也,奇之所托。
若有利,于善者隐托于恶,则不受矣,致疏远。
故其有使失利者,有使离害者,此事之失。
圣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
有以阳德之者,
有以阴贼之者,
有以信诚之者,
有以蔽匿之者,
有以平素之者。
阳励于一言,阴励于二言,平素、枢机以用四者,微而施之。
于是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
王公大人之事也,危而美名者,可则决之。
不用费力而易成者,可则决之。
用力犯勤苦,然不得已而为之者,可则决之。
去患者,可则决之。
从福者,可则决之。
故夫决情定疑,万事之基,以正乱治,决成败难为者。
故先王乃用蓍龟者,以自决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鬼谷子-鬼谷子-决篇-译文
对于任何决定,都必须基于可疑之处。
喜欢使用福分,厌恶遇到祸患。
善于诱导他人,但最终不会使人产生偏误。
如果有利可图,那么当利益被去除时,就不会接受,这是奇特之处。
如果有利可图,但隐藏在恶行之中,那么就不会接受,这会导致关系疏远。
因此,那些导致人失利或脱离危害的事情,都是决策失误。
圣人能够成功完成事情的原因有五个:有的是通过阳刚之德来感化,有的是通过阴险之术来破坏,有的是通过诚信来赢得信任,有的是通过隐蔽来操纵,有的是通过平和来处理。
阳刚之德强调一句话的力量,阴险之术则可能需要两句话来达到目的,平和与枢机则通过这四种方式来运用,微妙地施行。
于是,他们回顾过去的事情,检验未来的事情,参照平时的情况,如果可行,就做出决定。
对于王公大人的事情,如果是危险但能带来美名的情况,可行则决定。
不需要费力就能轻易完成的事情,可行则决定。
需要付出努力和辛苦,但不得不做的事情,可行则决定。
能够去除祸患的事情,可行则决定。
能够追求福祉的事情,可行则决定。
因此,决定情势和消除疑虑,是万事的基础,用以纠正混乱、决定成败的难事。
所以,古代的君王使用蓍草和龟甲来决定事情,以此来自我决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鬼谷子-鬼谷子-决篇-注解
决物:指决定事物,决策。
托于疑者:依靠在可疑之处,指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决策。
喜其用福:喜欢利用好事,指倾向于利用有利条件。
恶其有患:厌恶有隐患,指不喜欢风险。
善至于诱也:善于诱导他人,指擅长引导他人。
终无惑偏:最终不会迷惑或偏颇,指不会做出错误的决策。
有利焉:有利益之处。
去其利则不受也:如果去除利益,就不会接受。
奇之所托:奇特之处所依托,指特殊或罕见的情况。
若有利,于善者隐托于恶:如果有利,却隐藏在不利之中。
致疏远:导致关系疏远。
有使失利者:有导致失利的人或事。
有使离害者:有导致远离危害的人或事。
此事之失:这件事情的失误。
阳德:正面的德行,指光明磊落的行为。
阴贼:隐蔽的恶行,指暗地里伤害他人的行为。
信诚:诚信,指真诚可靠。
蔽匿:隐藏,指隐瞒或掩盖。
平素:平常,指日常。
枢机:关键,指重要的环节。
度之往事:考虑过去的事情,指回顾历史。
验之来事:验证未来的事情,指预测未来。
参之平素:参考平常的情况,指依据现实。
可则决之:如果可以,就做出决定。
王公大人之事:王公大人的事务,指贵族或有权势的人的事情。
危而美名者:危险但有美好名声的,指有风险但能带来好名声的事情。
用力犯勤苦:付出努力和辛苦。
去患者:去除患者的,指消除危害。
从福者:追求幸福的,指追求利益或幸福的事情。
决情定疑:决定情感和疑虑,指做出决策。
万事之基:万事的基石,指决策是所有事情的基础。
以正乱治:用以正乱治理,指用正确的决策来治理混乱。
决成败难为者:决定成败的困难之处,指决策决定成功或失败,但很难做。
先王:古代的贤明君主。
蓍龟:古代占卜用的蓍草和龟甲,指占卜的方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鬼谷子-鬼谷子-决篇-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鬼谷子·决篇》,是古代兵书中的重要篇章,主要讲述了决策和决断的策略与智慧。以下是对每行的逐行赏析:
‘凡决物,必托于疑者。’这句话强调了决策时必须基于对事物的疑虑和不确定性。在古文化中,决策往往被视为一种对未来的预测和把握,因此,对不确定性的认识和评估是决策的前提。
‘喜其用福,恶其有患。’这里揭示了人们在决策时的心态,倾向于追求利益和幸福,而害怕风险和祸患。这种心态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存在,人们在面对选择时,往往更倾向于选择风险较低、收益较高的方案。
‘善至于诱也,终无惑偏。’这句话指出,善于诱导他人的人,最终不会受到迷惑和偏差。这体现了古人在决策中强调的智慧和洞察力,即通过诱导他人,使其做出符合自己利益的决策。
‘有利焉,去其利则不受也,奇之所托。’这里说明,如果事物有利可图,一旦利益被剥夺,人们就会拒绝接受。这反映了古人在决策中对于利益分配和平衡的重视。
‘若有利,于善者隐托于恶,则不受矣,致疏远。’这句话进一步说明了在决策中,如果将利益隐藏在不利之中,人们也会拒绝接受,从而导致关系疏远。
‘故其有使失利者,有使离害者,此事之失。’这里指出,决策失误可能导致失利或离害,强调了决策正确性对于个人和团体的重要性。
‘圣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阳德之者,有以阴贼之者,有以信诚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这句话列举了五种圣人成事的方法,包括阳德、阴贼、信诚、蔽匿和平素。这五种方法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策略和手段,体现了古人在决策中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阳励于一言,阴励于二言,平素、枢机以用四者,微而施之。’这里详细描述了五种方法的运用方式,强调了在决策中要善于运用不同的策略和手段,以达到最佳效果。
‘于是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这句话说明了决策的依据,即通过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综合考虑,来做出正确的决策。
‘王公大人之事也,危而美名者,可则决之。不用费力而易成者,可则决之。用力犯勤苦,然不得已而为之者,可则决之。去患者,可则决之。从福者,可则决之。’这里列举了王公大人决策时应考虑的几种情况,包括危险但美名、轻松易成、努力但不得已、避免患者和追求幸福等,强调了决策时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
‘故夫决情定疑,万事之基,以正乱治,决成败难为者。’这句话总结了决策的重要性,指出决策是处理各种事务的基础,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故先王乃用蓍龟者,以自决也。’最后,这句话说明了古代君主在决策时使用蓍草和龟甲占卜的方法,体现了古人在决策中对神秘主义和宗教信仰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