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鬼谷子-鬼谷子-内揵

作者: 鬼谷子(约公元前4世纪),名王诩,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谋士和纵横家。他被誉为“谋略之神”,他的军事与策略思想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兵法和政治学。鬼谷子的思想不仅涉及战争,还涵盖了心理学与人际关系的策略。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

内容简要:《鬼谷子》是王诩所著的兵法与谋略经典,书中系统总结了纵横家学派的战略与技巧。鬼谷子的思想包括了许多关于权谋、智谋、外交、军事等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在运用心理学和人际关系技巧方面有独到见解。书中不仅论述了如何进行战略布局、用兵之道,还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智慧、计谋赢得人心、影响局势。鬼谷子的“上兵伐谋”“兵贵神速”等名言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军事理论与政治策略,被称为“兵家宝典”和“谋略圣经”。《鬼谷子》不仅是中国古代兵法的经典,也是研究古代政治与权谋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鬼谷子-鬼谷子-内揵-原文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

事皆有内楗,素结本始。

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

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

若蚨母之从子也;出无间,入无眹。

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内者,进说辞也。

楗者,楗所谋也。

欲说者务隐度,计事者务循顺。

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

方来应时,以和其谋。

详思来揵,往应时当也。

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

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

以变求内者,若管取揵。

言往者,先顺辞也;说来者,以变言也。

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而牧人民。

见其谋事,知其志意。

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

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

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

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

近而疏者,志不合也。

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

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

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

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

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

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

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开。

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楗万物。

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

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

外内者,必明道数。

揣策来事,见疑决之。

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治名入产业,曰楗而内合。

上暗不治,下乱不窹,楗而反之。

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

若欲去之,因危与之。

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鬼谷子-鬼谷子-内揵-译文

君臣之间的事务,有的虽然距离远却感觉亲近,有的虽然距离近却感觉疏远;接近了却不被任用,离开了反而被寻求;每天都在前进却得不到赏识,远远地听到声音却思念不已。

事物都有内在的关键,根基是它们最初的联系。有的通过道德来结交,有的通过党派朋友来结交,有的通过财物来结交,有的通过美色来结交。利用他们的意图,想要进入就进入,想要离开就离开;想要亲近就亲近,想要疏远就疏远;想要接近就接近,想要离开就离开;想要寻求就寻求,想要思念就思念。就像母蝉跟随她的幼虫一样;出去没有阻碍,进来没有障碍。独自往来,没有人能够阻止。

内在的是进言献策。关键的是关键的计谋。想要进言的人要善于隐藏自己的意图,筹划事情的人要顺应时势。暗中考虑事情的可否,明确地陈述得失,以此来控制他们的意志。适时地提出建议,以和谐他们的计划。详细思考如何提出建议,如何顺应时势回应。

如果内部有不合时宜的地方,就不能实施。于是要揣摩时势,顺应方便的做法,以求变化。通过变化来寻求内部的关键,就像用管子取钥匙。说过去的事情,先顺应对方的言辞;说未来的事情,用变化的话语。

善于变化的人能够审慎地了解地势,这样就能通达天意,以适应四季的变化,影响鬼神,符合阴阳之道,以此来治理人民。看到他们的计划,了解他们的意图。事情有不合适的地方,是因为还有不了解的情况。表面亲近而实际上疏远,事情有不合适的地方,圣人不参与谋划。

因此,距离远却感觉亲近的人,是因为有隐秘的德行。距离近却感觉疏远的人,是因为志向不合。接近了却不被任用的人,是因为策略不当。离开了反而被寻求的人,是因为事情中有变数。每天都在前进却不被赏识的人,是因为实施的策略不合适。远远地听到声音却思念不已的人,是因为他们的计划等待决策。

所以说:没有看到事物的类别就去做,会遇到阻碍。没有了解情况就去说服,会被认为是错误的。了解了情况才能制定策略,这样就可以出入自如,控制关键。因此,圣人建立事业,用这些方法预先了解并控制万物。

从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等方面,先从诗书中学习,综合讨论增减,议论取舍。想要合作就使用内在的策略,想要离开就使用外在的策略。内外策略,必须明确道数。预测未来的事情,看到疑问就决定。策略没有失误,建立功业,提升德行,进入产业,这是控制关键并使内部和谐的方法。上级昏庸不治理,下级混乱不深入,控制关键并引导他们反方向。内部自己感到满足,外部不留痕迹,说服他们就像命令自己一样,自己迎接并控制。如果想要离开,就利用危机给他们。灵活变化,让人无法预测,退守为大策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鬼谷子-鬼谷子-内揵-注解

君臣上下之事:指君主与臣子之间的事务关系,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

远而亲:指关系表面上看似疏远,但实际上却亲近。

近而疏:指关系表面上看似亲近,但实际上却疏远。

就之不用:指接近某人却未被任用。

去之反求:指离开某人后反而被寻求。

日进前而不御:指每天都向前进步,但却不被接纳。

遥闻声而相思:指虽然相隔遥远,但听到对方的声音就会思念。

内楗:指内在的机密或关键。

素结本始:指从根本开始结合。

道德:指道德品质,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党友:指志同道合的朋友。

财货:指财富和货物。

采色:指女色。

蚨母:古代传说中的昆虫,其子能飞,母则不能,比喻子女孝顺父母。

内者:指内部,这里指进言。

楗者:指关键,这里指所策划的事情。

隐度:指隐秘的度量和考量。

循顺:指遵循顺理。

阴虑可否:指暗中考虑可行与否。

明言得失:指明确地说明利弊。

御其志:指控制其意志。

方来应时:指适时应对即将到来之事。

和其谋:指协调其计划。

详思来楗:指仔细思考如何进入。

往应时当也:指前往应对时机。

揣切时宜:指准确把握时机。

从便所为:指根据方便行事。

以求其变:指寻求变化。

管取楗:指用管子取出楗。

言往者:指谈论过去。

顺辞:指顺着话头说。

化四时:指调节四季。

合于阴阳:指符合阴阳之道。

牧人民:指治理人民。

圣人不为谋也:指圣人不参与不合时宜的谋划。

阴德:指暗中积德。

策不得也:指策略没有得到实施。

事中来也:指事情中有机会。

施不合也:指实施不合适。

合于谋待决事也:指适合于等待决策的事情。

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指不了解情况就行动,会遭遇逆流。

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指不了解情况就说服别人,会被认为是错误的。

得其情乃制其术:指了解情况后才能制定策略。

可出可入:指可以进退自如。

楗而内合:指通过关键点而内部达成一致。

上暗不治,下乱不窹:指上层不明智,下层混乱。

环转因化:指循环变化。

退为大仪:指退让是大的原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鬼谷子-鬼谷子-内揵-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鬼谷子·谋篇》,是古代兵家、谋略家的重要著作。作者通过对君臣关系、人际交往的深刻剖析,揭示了人际交往中种种微妙的关系和应对策略。

首句‘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揭示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在古代社会中,君臣关系是核心,‘远而亲’和‘近而疏’反映了君臣之间距离与亲近感的关系,并非完全取决于物理距离。

‘就之不用,去之反求’说明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往往在不被重视时更加渴望得到关注,而在得到关注后却可能产生疏离感。这反映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描述了人们对未知和期待的情感。人们对于未来充满期待,对于未知的消息特别敏感,这种心理状态在人际交往中十分常见。

‘事皆有内楗,素结本始’强调了在处理事务时,必须从根本出发,寻找问题的核心。‘内楗’指的是内在的关键,‘素结本始’则是指从最初的原点出发。

‘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结合的多种方式,这些方式可以是道德、友情、物质利益或是感官享受。

‘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阐述了灵活运用策略,根据不同情况调整自己的行为。

‘若蚨母之从子也;出无间,入无眹’用蚨母与子虫的关系比喻君臣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强调了君臣之间的紧密联系。

‘内者,进说辞也。楗者,楗所谋也’解释了‘内’和‘楗’的含义,‘内’是指进言献策,‘楗’是指所谋之事。

‘欲说者务隐度,计事者务循顺’提出了进言献策和策划事务时的原则,即要善于隐藏自己的意图,顺应事物的规律。

‘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强调了在处理事务时,必须确保内部意见的一致性,否则无法实施。

‘以变求内者,若管取楗’说明在处理事务时,要善于利用变化来寻找问题的核心。

‘言往者,先顺辞也;说来者,以变言也’提出了在表达意见时的策略,即对于过去的事情要顺应事实,对于未来的事情要灵活变通。

‘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而牧人民’强调了善于变化的人能够洞察天时地利,运用智慧来治理国家。

‘见其谋事,知其志意’说明了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行动,可以了解其意图和愿望。

‘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提出了在处理事务时,必须保持谦虚,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

‘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说明了在人际交往中,表面上的和谐并不代表真正的团结。

‘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强调了在处理事务时,必须坚持原则,不盲目从众。

‘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说明了人际关系的亲疏与道德品质和志趣相投的关系。

‘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说明了在人际交往中,要善于把握时机,适时调整策略。

‘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进一步阐述了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和策略。

‘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强调了在处理事务时,必须了解情况,避免盲目行动。

‘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开’提出了在处理事务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策略,灵活运用。

‘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楗万物’强调了圣人通过洞察人心和事物规律,能够掌握全局,处理各种事务。

‘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说明了在处理事务时,要遵循道德、仁义、礼乐等原则,并参考历史经验。

‘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提出了在人际交往中,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

‘外内者,必明道数’强调了在处理事务时,要明确自己的立场和原则。

‘揣策来事,见疑决之’提出了在处理事务时,要善于分析和判断。

‘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治名入产业,曰楗而内合’说明了在处理事务时,要确保策略的正确性,并取得实际成果。

‘上暗不治,下乱不窹,楗而反之’提出了在处理事务时,要善于调整策略,以应对上下的不满。

‘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说明了在处理事务时,要善于把握时机,顺势而为。

‘若欲去之,因危与之’提出了在处理事务时,要善于利用危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强调了在处理事务时,要灵活多变,顺应变化,以退为进。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鬼谷子-鬼谷子-内揵》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40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