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管仲(约公元前720年-公元前645年),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管子是他的重要政治、经济和军事理论的集大成之作。管仲致力于改革和加强齐国的国力,他的政治、经济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管子》是管仲所倡导的政治、军事、经济理论的汇集。书中内容广泛,涵盖了治国理政、军事战略、经济管理等多个方面,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政治哲学与经济学理论。管仲主张通过改革和合理的政治制度来增强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提出了“重农抑商”“官员责任制”“赋税改革”等观点,推动了齐国经济的发展。在军事上,他提倡兵员的精简与训练,注重军事战略的灵活运用。《管子》中的许多思想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军事战略和经济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古代政治学和管理学的重要参考书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管子-立政-原文
立国
国之所以治乱者三,杀戮刑罚,不足用也。
国之所以安危者四,城郭险阻,不足守也。
国之所以富贫者五,轻税租,薄赋敛,不足恃也。
治国有三本,而安国有四固,而富国有五事,五事五经也。
三本
君之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本者,治乱之原也;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以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与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故德厚而位卑者谓之过;德薄而位尊者谓之失;宁过于君子,而毋失于小人;过于君子,其为怨浅;失于小人,其为祸深;是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而处尊位者,则良臣不进;有功力未见于国而有重禄者,则劳臣不劝;有临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者,则材臣不用;三本者审,则下不敢求;三本者不审,则邪臣上通,而便辟制威;如此,则明塞于上,而治壅于下,正道捐弃,而邪事日长。三本者审,则便辟无威于国,道涂无行禽,疏远无蔽狱,孤寡无隐治,故曰:“刑省治寡,朝不合众”。
四固
君之所慎者四:一曰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二曰见贤不能让,不可与尊位。三曰罚避亲贵,不可使主兵。四曰不好本事,不务地利,而轻赋敛,不可与都邑。此四务者,安危之本也。故曰:“卿相不得众,国之危也。大臣不和同,国之危也。兵主不足畏,国之危也。民不怀其产,国之危也。”故大德至仁,则操国得众。见贤能让,则大臣和同。罚不避亲贵,则威行于邻敌。好本事,务地利,重赋敛,则民怀其产。
五事
君之所务者五:一曰山泽不救于火,草木不植成,国之贫也。二曰沟渎不遂于隘,鄣水不安其藏,国之贫也。三曰桑麻不植于野,五谷不宜其地,国之贫也。四曰六畜不育于家,瓜瓠荤菜百果不备具,国之贫也。五曰工事竞于刻镂,女事繁于文章,国之贫也。故曰:“山泽救于火,草木植成,国之富也。沟渎遂于隘,鄣水安其藏,国之富也。桑麻植于野,五谷宜其地,国之富也。六畜育于家,瓜瓠荤菜百果备具,国之富也。工事无刻镂,女事无文章,国之富也。”
首宪
分国以为五乡,乡为之师,分乡以为五州,州为之长。分州以为十里,里为之尉。分里以为十游,游为之宗。十家为什,五家为伍,什伍皆有长焉。筑障塞匿,一道路,博出入,审闾闬,慎筦键,筦藏于里尉。置闾有司,以时开闭。闾有司观出入者,以复于里尉。凡出入不时,衣服不中,圈属群徒,不顺于常者,闾有司见之,复无时。
若在长家子弟臣妾属役宾客,则里尉以谯于游宗,游宗以谯于什伍,什伍以谯于长家,谯敬而勿复。一再则宥,三则不赦。凡孝悌忠信、贤良俊材,若在长家子弟臣妾属役宾客,则什伍以复于游宗,游宗以复于里尉。里尉以复于州长。州长以计于乡师。乡师以著于士师。凡过党,其在家属,及于长家。其在长家,及于什伍之长。其在什伍之长,及于游宗。其在游宗,及于里尉。其在里尉,及于州长。其在州长,及于乡师,其在乡师,及于士师。三月一复,六月一计,十二月一著。凡上贤不过等,使能不兼官,罚有罪不独及,赏有功不专与。孟春之朝,君自听朝,论爵赏校官,终五日。季冬之夕,君自听朝,论罚罪刑杀,亦终五日。正月之朔,百吏在朝,君乃出令布宪于国,五乡之师,五属大夫,皆受宪于太史。大朝之日,五乡之师,五属大夫,皆身习宪于君前。太史既布宪,入籍于太府。宪籍分于君前。五乡之师出朝,遂于乡官致于乡属,及于游宗,皆受宪。宪既布,乃反致令焉,然后敢就舍;宪未布,令未致,不敢就舍。就舍,谓之留令。罪死不赦。五属大夫,皆以行车朝,出朝不敢就舍,遂行至都之日。遂于庙致属吏,皆受宪。宪既布,乃发使者致令以布宪之日蚤晏之时,宪既布,使者以发,然后敢就舍;宪未布。使者未发,不敢就舍;就舍,谓之留令,罪死不赦。宪既布,有不行宪者,谓之不从令,罪死不赦。考宪而有不合于太府之籍者,侈曰专制,不足曰亏令,罪死不赦。首宪既布,然后可以布宪。
首事
凡将举事,令必先出,曰事将为。其赏罚之数,必先明之,立事者,谨守令以行赏罚,计事致令,复赏罚之所加,有不合于令之所谓者,虽有功利,则谓之专制,罪死不赦。首事既布,然后可以举事。
省官
修火宪,敬山泽,林薮积草,夫财之所出,以时禁发焉。使民足于宫室之用,薪蒸之所积,虞师之事也,决水潦,通沟渎,修障防,安水藏,使时水虽过度,无害于五谷。岁虽兇旱,有所秎获,司空之事也。相高下,视肥墝,观地宜,明诏期,前后农夫,以时均修焉,使五谷桑麻,皆安其处,由田之事也。行乡里,视宫室,观树艺,简六畜,以时钧修焉。劝勉百姓,使力作毋偷。怀乐家室,重去乡里,乡师之事也。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上完利,监壹五乡,以时钧修焉。使刻镂文采,毋敢造于乡,工师之事也。
服制
度爵而制服,量禄而用财,饮食有量,衣服有制,宫室有度,六畜人徒有数,舟车陈器有禁,修生则有轩冕服位谷禄田宅之分,死则有棺槨绞衾圹垄之度。
虽有贤身贵体,毋其爵,不敢服其服。
虽有富家多资,毋其禄,不敢用其财。
天子服文有章,而夫人不敢以燕以飨庙,将军大夫不敢以朝官吏,以命士,止于带缘,散民不敢服杂采,百工商贾不得服长鬈貂,刑余戮民不敢服絻,不敢畜连乘车。
九败
寝兵之说胜,则险阻不守;兼爱之说胜,则士卒不战。
全生之说胜,则廉耻不立。
私议自贵之说胜,则上令不行。
群徒比周之说胜,则贤不肖不分。
金玉货财之说胜。则爵服下流,观乐玩好之说胜。则奸民在上位。
请谒任举之说胜,则绳墨不正,谄谀饰过之说胜,则巧佞者用。
七观
期而致,使而往,百姓舍己以上为心者,教之所期也。
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一人服之,万人从之,训之所期也。
未之令而为,未之使而往,上不加勉,而民自尽,竭俗之所期也。
好恶形于心,百姓化于下,罚未行而民畏恐,赏未加而民劝勉,诚信之所期也。
为而无害,成而不议,得而莫之能争,天道之所期也。
为之而成,求之而得,上之所欲,小大必举,事之所期也。
令则行,禁则止,宪之所及,俗之所被,如百体之从心,政之所期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管子-立政-译文
立国
国家之所以治理与混乱的原因有三:杀戮和刑罚,这些都不足以解决问题。
国家之所以安全与危险的原因有四:城墙和险阻,这些都不足以防守。
国家之所以富有或贫穷的原因有五:轻税和租,少征税,这些都不足以依赖。
治理国家有三个根本,而使国家安宁有四个保障,而使国家富足有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是五个经济原则。
三本
君主需要审查的三件事:一是德行不匹配其职位;二是功绩不匹配其俸禄;三是能力不匹配其官职;这三件事是治乱的根本;因此,如果国家中有德行和义理不显于朝堂的人,就不能授予他们尊贵的职位;如果功绩未在国中显现的人,就不能授予他们重禄;如果面对事情不能得到民众信任的人,就不能让他担任重要官职;因此,德行深厚而职位低微的人被称为过;德行浅薄而职位高的人被称为失;宁愿对君子有过,也不要对小人有过;对君子有过,怨恨较浅;对小人有过,祸患深重;因此,如果国家中有德行和义理不显于朝堂而处于尊位的人,则良臣不会进言;有功绩未见于国而有重禄的人,则劳臣不会受到鼓励;有临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的人,则材臣不会被任用;审查这三件事,下面的人就不敢过分要求;不审查这三件事,则邪臣会上通,而奸佞之徒会掌握权力;如此,则明理被堵塞在上,治理被阻塞在下,正道被抛弃,而邪事日益增长。审查这三件事,则奸佞之徒在国中无权,道路无行禽,疏远无隐蔽,孤寡无隐治,所以说:‘刑罚减少,治理增多,朝堂不合众意’。
四固
君主需要谨慎的四件事:一是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以国家权力。二是见贤不能让,不可以与尊位。三是罚避亲贵,不可以使主兵。四是不好本事,不务地利,而轻赋敛,不可以与都邑。这四件事是安危的根本。因此说:‘卿相不得众,国之危也。大臣不和同,国之危也。兵主不足畏,国之危也。民不怀其产,国之危也。’因此,大德至仁,则掌握国家得到民众。见贤能让,则大臣和同。罚不避亲贵,则威行于邻敌。好本事,务地利,重赋敛,则民怀其产。
五事
君主需要努力的五件事:一是山泽不救于火,草木不植成,国家贫穷。二是沟渠不畅通,水患不安其藏,国家贫穷。三是桑麻不植于野,五谷不宜其地,国家贫穷。四是六畜不育于家,瓜瓠荤菜百果不备具,国家贫穷。五是工艺竞于刻镂,女事繁于文章,国家贫穷。因此说:‘山泽救于火,草木植成,国家富足。沟渠畅通,水患安其藏,国家富足。桑麻植于野,五谷宜其地,国家富足。六畜育于家,瓜瓠荤菜百果备具,国家富足。工艺无刻镂,女事无文章,国家富足。’
首宪
将国家分为五个乡,每个乡设一位乡师,将乡分为五个州,每个州设一位州长。将州分为十里,每里设一位尉。将里分为十个游,每个游设一位宗。十家为什,五家为伍,什伍都有长。修筑障碍,隐藏道路,方便出入,审查门户,谨慎保管钥匙,钥匙藏在里尉处。设立闾有司,按时开关。闾有司观察出入的人,然后向里尉报告。凡出入不按时,衣服不合适,聚众,不遵守常规的人,闾有司看到后,向里尉报告。如果是在长家的子弟、臣妾、属役、宾客,则里尉向游宗报告,游宗向什伍报告,什伍向长家报告,报告后不再追究。如果报告两次,则宽恕;如果报告三次,则不赦免。凡孝悌忠信、贤良俊材,如果是在长家的子弟、臣妾、属役、宾客,则什伍向游宗报告,游宗向里尉报告,里尉向州长报告,州长向乡师报告,乡师向士师报告。所有过错,在家属中,以及长家,在家属中,以及什伍之长,在什伍之长中,以及游宗,在游宗中,以及里尉,在里尉中,以及州长,在州长中,以及乡师,在乡师中,以及士师。每三个月复一次,每六个月计一次,每十二月著一次。凡上贤不过等,使能不兼官,罚有罪不独及,赏有功不专与。孟春之朝,君主亲自听朝,讨论爵赏和官职,持续五天。季冬之夕,君主亲自听朝,讨论罚罪和刑杀,也持续五天。正月之朔,百官在朝,君主发布命令,公布宪章于国中,五乡之师,五属大夫,都从太史那里接受宪章。大朝之日,五乡之师,五属大夫,都亲自在君主面前学习宪章。太史公布宪章后,将其记录于太府。宪章记录在君主面前分发。五乡之师退朝后,将宪章传达给乡官,再传达给游宗,他们都接受宪章。宪章公布后,然后才能回家;宪章未公布,命令未传达,不敢回家。回家,被称为留令。罪死不赦。五属大夫,都乘坐马车朝见,退朝后不敢回家,直到到达都城的那一天。然后在庙宇中将宪章传达给属吏,他们都接受宪章。宪章公布后,然后派遣使者传达命令,以公布宪章之日的早晚,宪章公布后,使者传达,然后才能回家;宪章未公布,使者未传达,不敢回家;回家,被称为留令,罪死不赦。宪章公布后,有不行宪章的人,被称为不从令,罪死不赦。审查宪章而有不合于太府之籍的,侈称为专制,不足称为亏令,罪死不赦。首宪公布后,然后可以公布宪章。
首事
凡是要进行的事情,命令必须先发布,说事情将要进行。其赏罚的数量必须先明确,进行事情的人,谨慎遵守命令以执行赏罚,计算事情的结果,再次确认赏罚是否合适,如果有不合于命令的情况,即使有功利,也称为专制,罪死不赦。首事公布后,然后可以进行事情。
省官
修订火宪,尊敬山泽,森林和草原积聚草木,这是财物的来源,按照时令禁止和发放。使民众满足于宫室的使用,木材和蒸汽的积聚,这是虞师的事务。决定水患,疏通沟渠,修筑堤防,确保水患得到妥善处理,即使水势过大,也不会对五谷造成损害。即使年成凶旱,也能有所收获,这是司空的事务。考察地形,观察土壤,了解土地适宜种植的作物,明确诏令,前后农夫,按时进行耕作,使五谷和桑麻都能适宜生长,这是田地的事务。巡视乡里,观察宫室,观察园艺,简化六畜,按时进行管理。鼓励百姓,使他们勤勉工作,不要偷懒。使家庭幸福,重视离开家乡,这是乡师的事务。讨论百工,审查时事,区分功过,上报有利之事,监督五个乡,按时进行管理。使雕刻和文采不得在乡中制造,这是工师的事务。
服制
(此部分原文未提供具体内容,无法翻译)
根据爵位来规定服饰,根据俸禄来使用财富,饮食有定量,衣服有规定,宫室有规模,牲畜和人员有数量限制,舟车和器物有禁止使用的规定,活着时有车马、服饰、粮食、田地、住宅的等级区别,死后有棺椁、丧服、墓地和墓地的规定。即使有贤能的身体和尊贵的身份,如果没有相应的爵位,就不敢穿相应的服饰。即使有富裕的家庭和丰富的财富,如果没有相应的俸禄,就不敢使用这些财富。天子的服饰有明确的章法,而夫人不敢在家中宴请或祭祀庙宇,将军和大夫不敢穿着朝服官服,命官只能佩戴带子,普通百姓不敢穿彩色衣服,百工、商贾不能穿长鬈貂皮,受过刑的罪犯不敢穿絻,也不敢养连乘的马车。
九败:
如果停止战争的说法流行,那么险要的地方就不会防守;如果兼爱的说法流行,那么士兵就不会战斗;如果保全生命的说法流行,那么廉耻就不会树立;如果个人意见被尊贵的说法流行,那么上级的命令就无法执行;如果结党营私的说法流行,那么贤能和不成才的人就无法区分;如果金玉财宝的说法流行,那么爵位和服饰就会向下流;如果观赏音乐和玩好的说法流行,那么奸邪之徒就会占据高位;如果请托任用的说法流行,那么法纪就不会正;如果谄媚装饰过错的说法流行,那么巧言令色的人就会被任用。
七观:
期望达到的目标,派人前往,百姓舍弃自己的私心,以上级的心意为重,这是教育所期望的。开始时不明显,最终无法达到,一个人做到了,万人都跟着做,这是教化所期望的。不需要命令就能做到,不需要派人就能前往,上级不需要勉励,百姓就能自发尽力,这是改变风俗所期望的。喜好和厌恶表现在心中,百姓在下层受到影响,惩罚还没实施百姓就害怕,奖赏还没施加百姓就鼓励,这是诚信所期望的。做了没有害处,成功了没有人议论,得到了没有人争夺,这是天道所期望的。做了就能成功,求了就能得到,上级所想要的,大小事情都能完成,这是事情所期望的。命令就能执行,禁止就能停止,法纪所涉及的范围,风俗所覆盖的地方,就像身体的各个部分都听从心的指挥,这是政治所期望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管子-立政-注解
立国:指建立国家,涉及国家的建立、治理和发展的全过程。
杀戮刑罚:指通过杀戮和刑罚来维持社会秩序的方法,这在古代是一种常见的治国手段。
城郭险阻:指城市和城墙的防御能力。
轻税租,薄赋敛:指减轻对人民的税收负担。
治国有三本:指治理国家的基础有三项原则。
德不当其位:指有德行的人没有得到与其德行相匹配的职位。
功不当其禄:指有功的人没有得到与其功绩相匹配的报酬。
能不当其官:指有才能的人没有得到与其能力相匹配的官职。
三本:指治理国家的三个基本原则。
四固:指国家安全的四个保障。
大德不至仁:指没有高尚的德行和仁爱之心。
见贤不能让:指看到有才能的人却不能让其居高位。
罚避亲贵:指在处罚时回避亲戚和贵族。
不好本事,不务地利:指不重视实际工作和利用地理优势。
五事:指国家富强的五个方面。
山泽不救于火,草木不植成:指山林和水域没有有效保护,导致植被无法生长。
沟渎不遂于隘,鄣水不安其藏:指水道不畅,水患无法控制。
桑麻不植于野,五谷不宜其地:指农业种植不当,导致粮食生产不理想。
六畜不育于家,瓜瓠荤菜百果不备具:指家畜养殖和蔬菜水果种植不足。
工事竞于刻镂,女事繁于文章:指工艺制作过于繁琐,女性工作过于细致。
首宪:指国家的根本法典。
五乡:指国家分为五个行政区域。
五州:指每个乡分为五个州。
十游:指每个州分为十个游。
十家为什,五家为伍:指十个家庭为一个什,五个家庭为一个伍。
筑障塞匿,一道路,博出入,审闾闬,慎筦键:指建立障碍物,统一道路,控制出入,审查门户,谨慎保管钥匙。
首事:指国家的大事。
省官:指减少官员数量。
修火宪:指修订关于火灾的法规。
敬山泽,林薮积草:指尊重和保护山林、水泽和草木。
夫财之所出,以时禁发焉:指根据需要适时地禁止和发放资源。
使民足于宫室之用,薪蒸之所积:指确保人民有足够的居住和燃料。
虞师之事也:指这是虞师的职责。
司空之事也:指这是司空的职责。
由田之事也:指这是负责田地的官员的职责。
乡师之事也:指这是乡师的职责。
工师之事也:指这是工师的职责。
服制:指服饰和礼仪制度。
度爵:根据爵位的高低来确定等级和地位。
制服:根据等级和身份来规定服饰的样式和颜色。
量禄:根据官职的俸禄来规定使用财物的额度。
用财:使用财物的行为,通常指个人或家族的财富管理。
饮食有量:规定饮食的量度,避免浪费。
衣服有制:规定衣服的款式和材料,以体现身份和地位。
宫室有度:规定宫室的规模和布局,体现皇权的威严。
六畜人徒:指六种家畜和随从人员,规定其数量以维持社会秩序。
舟车陈器:指船只、车辆和陈列的器物,规定其使用和展示的规则。
禁:禁止,限制。
轩冕:古代贵族的车辆和冠冕,象征尊贵。
服位:穿着的服饰和位置,指在等级制度中的位置。
谷禄田宅:指粮食、俸禄、土地和住宅,是官职和身份的象征。
棺槨:棺材和椁,指葬礼中的器物。
绞衾:绞成的被子,指葬礼中的用品。
圹垄:墓地和坟墓,指丧葬的地点。
毋其爵:没有相应的爵位。
毋其禄:没有相应的俸禄。
天子服文有章:天子的服饰有严格的章法。
夫人:古代贵族的妻子。
燕:宴请,指非正式的宴会。
飨庙:祭祀宗庙。
将军大夫:高级官员。
朝官吏:朝廷的官员。
命士:被授予官职的士人。
带缘:腰带边缘,指服饰的细节。
散民:普通百姓。
杂采:多彩的布料,指非正式的服饰。
长鬈貂:装饰华丽的帽子。
刑余戮民:受过刑罚的人。
絻:古代的一种刑罚,指剃去头发。
连乘车:多匹马拉的车,指豪华车辆。
寝兵之说:主张放弃战争的说法。
兼爱之说:主张普遍爱的说法。
全生之说:主张保全生命的说法。
私议自贵之说:主张个人尊贵的说法。
群徒比周之说:主张结党营私的说法。
金玉货财之说:主张财富至上的说法。
爵服下流:爵位和服饰地位下降。
观乐玩好之说:主张享乐的说法。
奸民在上位:奸诈的人占据了高位。
请谒任举之说:主张通过请托和举荐来选拔官员的说法。
绳墨:规矩,指法律和道德规范。
谄谀饰过之说:主张奉承和掩饰过错的说法。
巧佞者用:善于谄媚的人被任用。
期而致:期待并实现。
使而往:派遣并前往。
教之所期:教育的期望目标。
始于不足见:开始时不容易被察觉。
终于不可及:最终难以达到。
一人服之,万人从之:一个人做到了,万人都效仿。
训之所期:训导的期望目标。
竭俗之所期:风俗习惯的期望目标。
诚信之所期:诚信的期望目标。
天道之所期:天道的期望目标。
为之而成,求之而得:去做就能成功,去求就能得到。
上之所欲,小大必举:上级的愿望,无论大小都要实现。
事之所期:事情期望的结果。
令则行,禁则止:命令就要执行,禁止就要停止。
宪之所及,俗之所被:法律所到达的地方,风俗所覆盖的地方。
如百体之从心:如同身体的各个部分都听从心的指挥。
政之所期:政治的期望目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管子-立政-评注
度爵而制服,量禄而用财,饮食有量,衣服有制,宫室有度,六畜人徒有数,舟车陈器有禁,修生则有轩冕服位谷禄田宅之分,死则有棺槨绞衾圹垄之度。
此句描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从爵位、禄位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这种制度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秩序和等级观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管理和控制手段。‘度’字在此处不仅指量度,也包含规范和限制的意思,表明了社会对于个人行为的约束和规范。‘制服’、‘量禄’、‘饮食有量’等词语,都强调了社会对于个人物质生活和社会地位的限定,体现了社会等级制度对于个人行为的规范作用。
虽有贤身贵体,毋其爵,不敢服其服。
此句强调了社会等级制度对于个人身份的严格限制。即使个人有贤能之身和尊贵之体,如果没有相应的爵位,也不能穿着相应的服饰。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身份和地位的重视,以及对于等级秩序的维护。
虽有富家多资,毋其禄,不敢用其财。
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禄位对于个人财富使用的影响。即使个人家庭富裕,财富众多,如果没有相应的禄位,也不得随意使用财富。这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财富分配和使用的严格规定,以及对于社会等级秩序的维护。
天子服文有章,而夫人不敢以燕以飨庙,将军大夫不敢以朝官吏,以命士,止于带缘,散民不敢服杂采,百工商贾不得服长鬈貂,刑余戮民不敢服絻,不敢畜连乘车。
这一段描述了古代社会对于不同阶层和身份的人穿着和行为的严格规定。‘天子服文有章’说明了皇帝的服饰有着明确的规制和象征意义。而‘夫人’、‘将军大夫’、‘命士’、‘散民’、‘百工商贾’、‘刑余戮民’等不同身份的人,都有着各自的服饰和行为规范,这些规范不仅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差异,也反映了社会对于不同阶层和身份的期望和限制。
九败
‘九败’指的是九种可能导致社会败坏的思想或行为。这些败坏因素包括:寝兵之说胜、兼爱之说胜、全生之说胜、私议自贵之说胜、群徒比周之说胜、金玉货财之说胜、观乐玩好之说胜、请谒任举之说胜、谄谀饰过之说胜。这些败坏因素涵盖了政治、道德、社会风气等多个方面,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道德败坏和社会秩序混乱的担忧。
七观
‘七观’则是对理想社会状态的描述,包括:期而致、使而往、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未之令而为、未之使而往、好恶形于心、为之而成、求之而得、令则行、禁则止。这些观点强调了社会秩序、道德规范、政治清明、民心向背等因素对于理想社会的重要性,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良好社会秩序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