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襄公-襄公十三年-原文
【经】
十有三年春,公至自晋。
夏,取邿。
秋九月庚辰,楚子审卒。
冬,城防。
【传】
十三年春,公至自晋,孟献子书劳于庙,礼也。
夏,邿乱,分为三。师救邿,遂取之。凡书“取”,言易也。用大师焉曰“灭”。弗地曰“入”。
荀罃、士鲂卒。晋侯蒐于绵上以治兵,使士匄将中军,辞曰:“伯游长。昔臣习于知伯,是以佐之,非能贤也。请从伯游。”荀偃将中军,士匄佐之。使韩起将上军,辞以赵武。又使栾黡,辞曰:“臣不如韩起。韩起愿上赵武,君其听之!”使赵武将上军,韩起佐之。栾黡将下军,魏绛佐之。新军无帅,晋侯难其人,使其什吏,率其卒乘官属,以从于下军,礼也。晋国之民,是以大和。诸侯遂睦。君子曰:“让,礼之主也。范宣子让,其下皆让。栾黡为汰,弗敢违也。晋国以平,数世赖之。刑善也夫!一人刑善,百姓休和,可不务乎?《书》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其宁惟永。’其是之谓乎?周之兴也,其《诗》曰:‘仪刑文王,万邦作孚。’言刑善也。及其衰也,其《诗》曰:‘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言不让也。世之治也,君子尚能而让其下,小人农力以事其上,是以上下有礼,而谗慝黜远,由不争也。谓之懿德。及其乱也,君子称其功以加小人,小人伐其技以冯君子,是以上下无礼,乱虐并生,由争善也。谓之昏德。国家之敝,恒必由之。”
楚子疾,告大夫曰:“不穀不德,少主社稷,生十年而丧先君,未及习师保之教训,而应受多福。是以不德,而亡师于鄢,以辱社稷,为大夫忧,其弘多矣。若以大夫之灵,获保首领以殁于地,唯是春秋窀穸之事,所以从先君于祢庙者,请为‘灵’若‘厉’。大夫择焉!”莫对。及五命乃许。
秋,楚共王卒。子囊谋谥。大夫曰:“君有命矣。”子囊曰:“君命以共,若之何毁之?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而知其过,可不谓共乎?请谥之‘共’。”大夫从之。
吴侵楚,养由基奔命,子庚以师继之。养叔曰:“吴乘我丧,谓我不能师也,必易我而不戒。子为三覆以待我,我请诱之。”子庚从之。战于庸浦,大败吴师,获公子党。君子以吴为不吊。《诗》曰:“不吊昊天,乱靡有定。”
冬,城防,书事时也。于是将早城,臧武仲请俟毕农事,礼也。
郑良霄、大宰石犹在楚。石毚言于子囊曰:“先王卜征五年,而岁习其祥,祥习则行。不习则增,修德而改卜。今楚实不竞,行人何罪?止郑一卿,以除其偪,使睦而疾楚,以固于晋,焉用之?使归而废其使,怨其君以疾其大夫,而相牵引也,不犹愈乎?”楚人归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襄公-襄公十三年-译文
【经】
十三年春天,国君从晋国回来。
夏天,攻取了邿地。
秋天九月庚辰日,楚国的子审去世。
冬天,修筑防城。
【传】
十三年春天,国君从晋国回来,孟献子在宗庙中记录功劳,这是合乎礼制的。
夏天,邿地发生内乱,分裂为三部分。军队去救援邿地,于是攻取了它。凡是记载“取”,表示容易。使用大军则称为“灭”。不占领土地则称为“入”。
荀罃、士鲂去世。晋侯在绵上检阅军队,任命士匄为中军统帅,士匄推辞说:“伯游年长。过去我跟随知伯,所以辅佐他,并不是因为我有才能。请让伯游担任。”于是荀偃担任中军统帅,士匄辅佐他。晋侯任命韩起为上军统帅,韩起推辞,推荐赵武。又任命栾黡,栾黡推辞说:“我不如韩起。韩起愿意让赵武担任,请您听从他的建议!”于是赵武担任上军统帅,韩起辅佐他。栾黡担任下军统帅,魏绛辅佐他。新军没有统帅,晋侯难以找到合适的人选,于是让新军的十位将领率领他们的士兵和官属,跟随下军行动,这是合乎礼制的。晋国的百姓因此非常和睦。诸侯也因此和睦。君子评论说:“谦让是礼的根本。范宣子谦让,他的下属也都谦让。栾黡虽然傲慢,也不敢违背。晋国因此安定,几代人都依赖这种风气。这是善行的典范啊!一个人行善,百姓都能得到安宁,难道不应该努力去做吗?《书》中说:‘一个人有福,万民都依赖他,国家的安宁才能长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周朝兴盛时,《诗》中说:‘效法文王,万国都信服。’说的是善行的典范。到了周朝衰落时,《诗》中说:‘大夫们不公平,我独自勤劳。’说的是不谦让。在治世,君子推崇才能并谦让给下属,小人努力耕作以侍奉上级,因此上下有礼,谗言和邪恶被远离,这是因为不争。这被称为美德。到了乱世,君子夸耀自己的功劳来压制小人,小人炫耀自己的技能来依附君子,因此上下无礼,混乱和暴虐同时发生,这是因为争强好胜。这被称为昏德。国家的衰败,往往是由此而来。”
楚国的子审生病了,告诉大夫们说:“我没有德行,年少时继承了君位,十岁时失去了先君,没有来得及学习师保的教诲,却承受了许多福禄。因此我没有德行,在鄢地战败,辱没了国家,让大夫们担忧,我的过错太多了。如果凭借大夫们的保佑,我能保全性命而死,那么关于我死后在宗庙中的祭祀,请给我谥号为‘灵’或‘厉’。请大夫们选择吧!”没有人回答。直到第五次命令,大夫们才答应。
秋天,楚共王去世。子囊商议谥号。大夫们说:“国君已经有命令了。”子囊说:“国君命令用‘共’,怎么能违背呢?楚国如此强大,国君统治它,安抚蛮夷,征服南海,使诸夏归附,并且知道自己的过错,难道不能称为‘共’吗?请给他谥号为‘共’。”大夫们听从了他的建议。
吴国入侵楚国,养由基奉命迎战,子庚率军接应。养叔说:“吴国趁我们国丧,以为我们不能出兵,一定会轻视我们而不加防备。你设下三处埋伏等我,我去引诱他们。”子庚听从了他的建议。在庸浦交战,大败吴军,俘虏了公子党。君子认为吴国不敬。《诗》中说:“不敬上天,混乱没有止境。”
冬天,修筑防城,这是记载时事的。当时准备提前筑城,臧武仲请求等到农事结束后再进行,这是合乎礼制的。
郑国的良霄和太宰石还在楚国。石毚对子囊说:“先王占卜征伐五年,每年都重复占卜,如果吉兆重复出现就行动。如果不重复,就修德并重新占卜。现在楚国确实不强,使者有什么罪过?扣留郑国的一位卿,以消除他们的威胁,使他们和睦并怨恨楚国,从而依附晋国,这有什么用呢?让他们回去并废除他们的使命,让他们怨恨自己的国君并憎恨大夫,互相牵制,不是更好吗?”楚国人于是放他们回去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襄公-襄公十三年-注解
公至自晋:指鲁国的君主从晋国返回。
邿:古代小国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楚子审:楚国的君主,名审。
城防:指修建城墙以防御外敌。
孟献子:鲁国的大夫,名孟献子。
荀罃、士鲂:晋国的大夫。
晋侯蒐于绵上以治兵:晋国的君主在绵上地区进行军事演习。
士匄:晋国的大夫,名士匄。
荀偃:晋国的大夫,名荀偃。
韩起:晋国的大夫,名韩起。
赵武:晋国的大夫,名赵武。
栾黡:晋国的大夫,名栾黡。
魏绛:晋国的大夫,名魏绛。
楚共王:楚国的君主,名共王。
子囊:楚国的大夫,名子囊。
吴侵楚:吴国入侵楚国。
养由基:楚国的大夫,名养由基。
子庚:楚国的大夫,名子庚。
庸浦:地名,位于今湖北省境内。
公子党:吴国的公子,名党。
臧武仲:鲁国的大夫,名臧武仲。
郑良霄:郑国的大夫,名良霄。
大宰石:楚国的大夫,名石。
石毚:楚国的大夫,名石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襄公-襄公十三年-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晋国、楚国等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活动,以及各国大夫之间的礼仪和谦让之风。
首先,文中提到鲁国的君主从晋国返回,孟献子在庙中记录其功劳,体现了古代礼仪制度中对君主功绩的重视和记载。
其次,晋国在绵上进行军事演习,晋侯任命士匄、荀偃、韩起、赵武、栾黡、魏绛等人为将,展现了晋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严密的组织体系。同时,士匄、韩起、栾黡等人的谦让之举,体现了古代士大夫的礼仪风范和谦让精神,这种精神在《左传》中被多次强调,认为谦让是礼仪的核心,能够带来国家的和谐与稳定。
楚共王在临终前向大夫们表达了自己的谦逊和对国家的忧虑,请求大夫们为他选择谥号。子囊根据楚共王的功绩和德行,提议谥号为“共”,体现了古代对君主德行和功绩的评价标准。
吴国趁楚国丧期入侵,楚国大夫养由基和子庚通过巧妙的战术击败吴军,展现了楚国在军事上的智慧和应变能力。
最后,鲁国大夫臧武仲建议在农事结束后再修建城墙,体现了古代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对礼仪的遵守。
整段文字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活动,以及士大夫之间的礼仪和谦让之风,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通过对这些事件的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礼仪制度、军事组织、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内容,为我们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