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襄公-襄公十七年

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襄公-襄公十七年-原文

【经】

十有七年春,王二月庚午,邾子卒。

宋人伐陈。

夏,卫石买帅师伐曹。

秋,齐侯伐我北鄙,围桃。

高厚帅师伐我北鄙,围防。

九月,大雩。

宋华臣出奔陈。

冬,邾人伐我南鄙。

【传】

十七年春,宋庄朝伐陈,获司徒卬,卑宋也。

卫孙蒯田于曹隧,饮马于重丘,毁其瓶。重丘人闭门而之,曰:“亲逐而君,尔父为厉。是之不忧,而何以田为?”

夏,卫石买、孙蒯伐曹,取重丘。曹人愬于晋。

齐人以其未得志于我故。秋,齐侯伐我北鄙,围桃。高厚围臧纥于防。师自阳关逆臧孙,至于旅松。郰叔纥、臧畴、臧贾帅甲三百,宵犯齐师,送之而复。齐师去之。

齐人获臧坚。齐侯使夙沙卫唁之,且曰:“无死!”坚稽首曰:“拜命之辱!抑君赐不终,姑又使其刑臣礼于士。”以杙抉其伤而死。

冬,邾人伐我南鄙,为齐故也。

宋华阅卒。华臣弱皋比之室,使贼杀其宰华吴。贼六人以铍杀诸卢门合左师之后。左师惧曰:“老夫无罪。”贼曰:“皋比私有讨于吴。”遂幽其妻,曰:“畀余而大璧!”宋公闻之,曰:“臣也,不唯其宗室是暴,大乱宋国之政,必逐之!”左师曰:“臣也,亦卿也。大臣不顺,国之耻也。不如盖之。”乃舍之。左师为己短策,苟过华臣之门,必骋。十一月甲午,国人逐瘈狗,瘈狗入于华臣氏,国人从之。华臣惧,遂奔陈。

宋皇国父为大宰,为平公筑台,妨于农收。子罕请俟农功之毕,公弗许。筑者讴曰:“泽门之晳,实兴我役。邑中之黔,实慰我心。”子罕闻之,亲执朴,以行筑者,而抶其不勉者,曰:“吾侪小人,皆有阖庐以辟燥湿寒暑。今君为一台而不速成,何以为役?”讴者乃止。或问其故?子罕曰:“宋国区区,而有诅有祝,祸之本也。”

齐晏桓子卒。晏婴麤缞斩,苴绖带,杖,菅屦,食鬻,居倚庐,寝苫,枕草。其老曰:“非大夫之礼也。”曰:“唯卿为大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襄公-襄公十七年-译文

【经】

十七年春天,周王二月的庚午日,邾国的君主去世。

宋国的人攻打陈国。

夏天,卫国的石买率领军队攻打曹国。

秋天,齐国的君主攻打我国的北部边境,包围了桃地。

高厚率领军队攻打我国的北部边境,包围了防地。

九月,举行了大规模的祈雨仪式。

宋国的华臣逃奔到陈国。

冬天,邾国的人攻打我国的南部边境。

【传】

十七年春天,宋国的庄朝攻打陈国,俘虏了司徒卬,这是对宋国的轻视。

卫国的孙蒯在曹国的隧地耕作,在重丘饮马,打破了瓶子。重丘的人关上门对他说:“你亲自驱逐了你的君主,你的父亲是厉鬼。你不为此忧虑,还耕什么田呢?”

夏天,卫国的石买和孙蒯攻打曹国,占领了重丘。曹国的人向晋国申诉。

齐国人因为他们没有在我国得逞。秋天,齐国的君主攻打我国的北部边境,包围了桃地。高厚在防地包围了臧纥。军队从阳关迎击臧孙,到达旅松。郰叔纥、臧畴、臧贾率领三百名甲士,夜间袭击齐军,送他们回去后又返回。齐军撤退了。

齐国人俘虏了臧坚。齐国的君主派夙沙卫去慰问他,并且说:“不要死!”臧坚叩头说:“接受命令的耻辱!虽然君主的恩赐没有终结,但还是让刑臣以礼对待士人。”他用木棍刺伤自己而死。

冬天,邾国的人攻打我国的南部边境,这是为了齐国的缘故。

宋国的华阅去世。华臣削弱了皋比的家族,派刺客杀死了他的家宰华吴。六名刺客用铍在卢门合左师的后面杀死了他。左师害怕地说:“老夫没有罪。”刺客说:“皋比私下讨伐吴。”于是幽禁了他的妻子,说:“给我大璧!”宋国的君主听说后,说:“华臣,不仅对他的宗室暴虐,还大乱了宋国的政治,必须驱逐他!”左师说:“华臣,也是卿。大臣不顺从,是国家的耻辱。不如掩盖这件事。”于是放过了他。左师为自己制定了短策,只要经过华臣的门,必定快马加鞭。十一月甲午日,国人驱逐疯狗,疯狗进入了华臣的家,国人跟随进去。华臣害怕,于是逃奔到陈国。

宋国的皇国父担任大宰,为平公筑台,妨碍了农作物的收获。子罕请求等到农事结束后再筑台,平公不允许。筑台的人唱道:“泽门的白皙,确实激励我们劳作。城中的黑肤,确实安慰我们的心。”子罕听到后,亲自拿着朴杖,去巡视筑台的人,并鞭打不努力的人,说:“我们这些小人,都有房屋来躲避燥湿寒暑。现在君主为了一个台而不尽快完成,我们怎么劳作呢?”唱歌的人于是停止了。有人问他原因,子罕说:“宋国虽小,但有诅咒有祝福,这是祸患的根源。”

齐国的晏桓子去世。晏婴穿着粗布丧服,戴着苴麻带,拄着杖,穿着草鞋,吃粥,住在简陋的庐舍里,睡在草席上,枕着草。他的老人说:“这不是大夫的礼仪。”他说:“只有卿才是大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襄公-襄公十七年-注解

邾子:邾国的君主,邾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宋人伐陈:宋国攻打陈国,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频繁战争。

卫石买:卫国的将领,石买是其名,反映了卫国在春秋时期的军事活动。

齐侯:齐国的君主,齐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诸侯国。

大雩:古代的一种求雨仪式,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和依赖。

宋华臣:宋国的贵族,华臣是其名,反映了宋国内部的政治斗争。

邾人伐我南鄙:邾国攻打鲁国的南部边境,反映了春秋时期小国对周边国家的侵扰。

宋庄朝:宋国的将领,庄朝是其名,反映了宋国的军事行动。

司徒卬:陈国的官员,司徒是官职,卬是其名,反映了陈国的政治结构。

卫孙蒯:卫国的贵族,孙蒯是其名,反映了卫国的内部政治。

曹隧:曹国的地名,隧指道路,反映了曹国的地理环境。

重丘:曹国的地名,反映了曹国的地理环境。

晋: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诸侯国,位于今山西省境内。

臧纥:鲁国的贵族,臧纥是其名,反映了鲁国的内部政治。

郰叔纥:鲁国的贵族,郰叔纥是其名,反映了鲁国的内部政治。

臧畴:鲁国的贵族,臧畴是其名,反映了鲁国的内部政治。

臧贾:鲁国的贵族,臧贾是其名,反映了鲁国的内部政治。

夙沙卫:齐国的官员,夙沙卫是其名,反映了齐国的政治结构。

臧坚:鲁国的贵族,臧坚是其名,反映了鲁国的内部政治。

宋华阅:宋国的贵族,华阅是其名,反映了宋国的内部政治。

皋比:宋国的贵族,皋比是其名,反映了宋国的内部政治。

华吴:宋国的官员,华吴是其名,反映了宋国的政治结构。

左师:宋国的官职,左师是其名,反映了宋国的政治结构。

宋公:宋国的君主,反映了宋国的政治结构。

皇国父:宋国的贵族,皇国父是其名,反映了宋国的内部政治。

子罕:宋国的贵族,子罕是其名,反映了宋国的内部政治。

晏桓子:齐国的贵族,晏桓子是其名,反映了齐国的内部政治。

晏婴:齐国的贵族,晏婴是其名,反映了齐国的内部政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襄公-襄公十七年-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活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动荡不安的局面。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诸侯国之间的权力斗争、内部政治的矛盾以及对外战争的频繁。

文中提到的‘大雩’仪式,是古代社会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和依赖的体现。这种仪式不仅是一种宗教活动,也是社会稳定和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

宋国内部的政治斗争,如华臣与皋比之间的冲突,反映了贵族之间的权力争夺和对国家政治的深远影响。这种内部矛盾往往导致国家的动荡和衰落。

齐国的军事行动,如齐侯伐鲁北鄙,反映了春秋时期大国对小国的侵略和扩张。这种战争不仅改变了诸侯国之间的力量对比,也影响了普通百姓的生活。

子罕在宋国筑台事件中的表现,体现了贵族对民生的关注和对国家政策的反思。他的行为虽然未能改变国君的决定,但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对贵族责任的期待。

晏婴在晏桓子去世后的行为,反映了春秋时期贵族对礼仪的重视和对家族荣誉的维护。他的行为虽然不符合大夫之礼,但体现了对家族和传统的尊重。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军事、宗教和文化面貌。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结构和历史变迁。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襄公-襄公十七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3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