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管子-枢言

作者: 管仲(约公元前720年-公元前645年),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管子是他的重要政治、经济和军事理论的集大成之作。管仲致力于改革和加强齐国的国力,他的政治、经济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管子》是管仲所倡导的政治、军事、经济理论的汇集。书中内容广泛,涵盖了治国理政、军事战略、经济管理等多个方面,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政治哲学与经济学理论。管仲主张通过改革和合理的政治制度来增强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提出了“重农抑商”“官员责任制”“赋税改革”等观点,推动了齐国经济的发展。在军事上,他提倡兵员的精简与训练,注重军事战略的灵活运用。《管子》中的许多思想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军事战略和经济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古代政治学和管理学的重要参考书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管子-枢言-原文

管子曰:“道之在天者日也,其在人者心也。”

故曰:“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有名则治,无名则乱,治者以其名。”

枢言曰:“爱之利之,益之安之。”四者道之出。

帝王者用之而天下治矣。

帝王者,审所先所后,先民与地,则得矣。先贵与骄,则失矣。

是故先王慎贵在所先所后。

人主不可以不慎贵,不可以不慎民,不可以不慎富,慎贵在举贤,慎民在置官,慎富在务地。

故人主之卑尊轻重,在此三者,不可不慎。

国有宝有器有用,城郭险阻蓄藏,宝也。

圣智,器也。

珠玉,末用也。

先王重其宝器,而轻其末用。

故能为天下生而不死者二,立而不立者四。

喜也者、怒也者、恶也者、欲也者、天下之败也。

而贤者宝之,为善者非善也故善无以为也,故先王贵善。

王主积于民,霸主积于将战士,衰主积于贵人,亡主积于妇女珠玉,故先王慎其所积。

疾之疾之,万物之师也。

为之为之,万物之时也。

强之强之,万物之指也。

凡国有三制,有制人者,有为人之所制者,有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者。

何以知其然,德盛义尊,而不好加名于人,人众兵强,而不以其国造难生患。

天下有大事,而好以其国后,如此者,制人者也。

德不盛,义不尊,而好加名于人;人不众,兵不强,而好以其国造难生患;恃与国,幸名利,如此者,人之所制也。

人进亦进,人退亦退;人劳亦劳,人佚亦佚,进退劳佚,与人相苟,如此者,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也。

爱人甚而不能利也,憎人甚而不能害也。

故先王贵当,贵周。

周者不出于口,不见于色,一龙一蛇,一日五化之谓周,故先王不以一过二。

先王不独举,不擅功。

先王不约束,不结纽,约束则解,结纽则绝。

故亲不在约束结纽。

先王不货交,不列地,以为天下。

天下不可改也,而可以鞭棰使也。

时也利也。

出为之也。

余目不明,余耳不聪。

是以能继天子之容。

官职亦然。

时者得天,义者得人,既时且义,故能得天与人。

先王不以勇猛为边竟,则边竟安。

边竟安,则邻国亲。

邻国亲,则举当矣。

人故相憎也,人之心悍。

故为之法。

法出于礼,礼出于治,治礼道也,万物待治礼而后定。

凡万物,阴阳两生而参视,先王因其参而慎所入所出。

以卑为卑,卑不可得,以尊为尊,尊不可得,桀舜是也,先王之所以最重也。

得之必生,失之必死者,何也?唯无得之,尧舜禹汤文武孝己,斯待以成,天下必待以生,故先王重之。

一日不食,比岁歉。

三日不食,比岁饥。

五日不食,比岁荒。

七日不食,无国土。

十日不食,无畴类尽死矣。

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

贤大夫不恃宗至,士不恃外权。

坦坦之利不以功,坦坦之备不为用。

故存国家,定社稷,在卒谋之闲耳。

圣人用其心,沌沌乎博而圜,豚豚乎莫得其门,纷纷乎若乱丝,遗遗乎若有从治。

故曰:欲知者知之,欲利者利之,欲勇者勇之,欲贵者贵之。

彼欲贵,我贵之,人谓我有礼。

彼欲勇,我勇之,人谓我恭。

彼欲利,我利之,人谓我仁。

彼欲知,我知之,人谓我愍。

戒之戒之,微而异之。

动作必思之,无令人识之,卒来者必备之,信之者仁也,不可欺者智也。

既智且仁,是谓成人。

贱固事贵,不肖固事贤。

贵之所以能成其贵者,以其贵而事贱也,贤之所以能成其贤者,以其贤而事不肖也。

恶者美之充也,卑者尊之充也,贱者贵之充也,故先王贵之。

天以时使,地以材使,人以德使,鬼神以祥使,禽兽以力使。

所谓德者,先之之谓也,故德莫如先,应适莫如后。

先王用一阴二阳者霸,尽以阳者王,以一阳二阴者削,尽以阴者亡。

量之不以少多称之不以轻重,度之不以短长,不审此三者,不可举大事。

能戒乎?能敕乎?能隐而伏乎?能而稷乎?能而麦乎?春不生而夏无得乎,众人之用其心也,爱者憎之始也,德者怨之本也,唯贤者不然。

先王事以合交,德以合人,二者不合,则无成矣,无亲矣。

凡国之亡也,以其长者也。

人之自失也,以其所长者也,故善游者死于梁池,善射者死于中野。

命属于食,治属于事。

无善事而有善治者,自古及今,未尝之有也。

众胜寡,疾胜徐,勇胜怯,智胜愚,善胜恶,有义胜无义,有天道胜无天道,凡此七胜者贵众,用之终身者众矣。

人主好佚欲,亡其身失其国者殆。

其德不足以怀其民者殆。

明其刑而贱其士者殆。

诸侯假之威,久而不知极已者殆。

身弥老不知敬其适子者殆。

蓄藏积陈朽腐,不以与人者殆。

凡人之名三,有治也者,有耻也者,有事也者。

事之名二,正之察之,五者而天下治矣。

名正则治,名倚则乱,无名则死,故先王贵名。

先王取天下,远者以礼,近者以体,体礼者,所以取天下,远近者,所以殊天下之际。

日益之而患少者惟忠,日损之而患多者惟欲。

多忠少欲,智也,为人臣者之广道也。

为人臣者,非有功劳于国也,家富而国贫,为人臣者之大罪也。

为人臣者,非有功劳于国也,爵尊而主卑,为人臣者之大罪也。

无功劳于国而贵富者,其唯尚贤乎?

众人之用其心也,爱者憎之始也,德者怨之本也。

生其事亲也,妻子具,则孝衰矣。

其事君也,有好业,家室富足,则行衰矣。

爵禄满,则忠衰矣,唯贤者不然,故先王不满也。

人主操逆人臣操顺。

先王重荣辱,荣辱在为,天下无私爱也,无私憎也,为善者有福,为不善者有祸,祸福在为,故先王重为。

明赏不费明刑不暴,赏罚明,则德之至者也,故先王贵明。

天道大而帝王者用爱恶。

爱恶天下可秘,爱恶重闭必固。

釜鼓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故先王不满也。

先王之书,心之敬执也,而众人不知也。

故有事事也,毋事亦事也。

吾畏事,不欲为事,吾畏言,不欲为言,故行年六十而老吃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管子-枢言-译文

管子说:‘道在天空中是太阳,在人心中是心灵。’因此说:‘有气就能生存,无气就会死亡,生存是因为有气。有名就能治理,无名就会混乱,治理是因为有名。’《枢言》说:‘爱护它、利益它、增益它、安定它。’这四点是道的体现。

帝王使用这些原则,天下就能得到治理。帝王,要审慎地决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先关注民众和土地,就能成功。如果先关注贵族和傲慢,就会失败。因此,先王在决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时非常谨慎。君主不能不谨慎地对待贵族,不能不谨慎地对待民众,不能不谨慎地对待财富,谨慎地对待贵族是在选拔贤才,谨慎地对待民众是在设置官职,谨慎地对待财富是在务农。

所以,君主的地位、尊贵、轻重,取决于这三者,不能不谨慎。国家有宝物、器具和有用的东西,城墙险要、储存丰富,这些是宝物。圣智是器具,珠玉是微不足道的物品。先王重视宝物和器具,轻视微不足道的物品。因此,能为天下生存而不死的有两种,能站立而不倒的有四种。

快乐、愤怒、厌恶、欲望是天下的大败。但贤者珍视它们,行善的人不是真正的善人,所以善是无以为的,因此先王重视善。

君主积聚于民众,霸主积聚于将领战士,衰弱的君主积聚于贵族,亡国的君主积聚于妇女和珠玉,因此先王谨慎地处理他们的积聚。

迅速是万物的老师,行动是万物的时机,强大是万物的指针。一个国家有三种制度,有控制他人的,有被他人控制的,有既不能控制他人,也不能被他人控制的。

如何知道这些,德行高尚、义理尊重,不喜欢强加名声于人;人口众多、兵力强大,不因自己的国家制造困难和祸患的人,是控制他人的人。

德行不盛、义理不尊,喜欢强加名声于人;人口不众、兵力不强,喜欢用自己的国家制造困难和祸患;依赖盟国,追求名利,这样的人是被他人控制的人。

人进我也进,人退我也退;人劳我也劳,人逸我也逸,进退劳逸,与人相互依存,这样的人既不能控制他人,也不能被他人控制。

非常爱一个人却不能使他受益,非常恨一个人却不能伤害他。因此,先王重视恰当和周全。周全不是口头说的,不是表现在脸色上,一龙一蛇,一日五变就是周全,所以先王不重复错误,不独自夸耀,不独占功劳。

先王不束缚,不结盟,束缚会解开,结盟会断绝。所以,亲近不是通过束缚和结盟。

先王不通过金钱交易,不划分土地,来统治天下。天下是不可改变的,但可以用鞭子驱使。时机和利益是关键。

我眼睛看不清楚,耳朵听不清楚。

因此,能够继承天子的形象。官职也是如此。时机得天时,义理得人心,既有时机又有义理,所以能够得天时和人心。

先王不以勇猛为边境,边境就安宁。边境安宁,邻国就亲近。邻国亲近,举事就恰当。

人们之所以相互憎恨,是因为人心凶悍。因此,制定法律。法律源于礼,礼源于治理,治理是礼的道,万物等待治理和礼才能安定。

万物阴阳两生,先王根据这个原则谨慎地处理收入和支出。

以卑为卑,卑不可得;以尊为尊,尊不可得,桀和舜就是这样,先王之所以最重视。

得到就生存,失去就死亡,为什么?因为没有得到,尧、舜、禹、汤、文武、孝己,都是等待成就,天下必须等待才能生存,所以先王重视它们。

一天不吃饭,比一年歉收。三天不吃饭,比一年饥荒。五天不吃饭,比一年荒芜。七天不吃饭,国土就无存,十天不吃饭,所有生物都会死亡。

先王重视诚信,诚信是天下的大结。贤大夫不依赖宗族,士人不在意外界的权力。坦率的利益不以功为标准,坦率的准备不用于实战。因此,存国家、定社稷,只在最后的决策。

圣人用他们的心,浑浑然广阔而圆融,糊糊然似乎没有门径,纷纷然像乱丝,遗遗然似乎有秩序。

所以说:想要知道的人让他们知道,想要利益的人让他们得到利益,想要勇敢的人让他们勇敢,想要尊贵的人让他们尊贵。他们想要尊贵,我让他们尊贵,别人说我有礼。他们想要勇敢,我让他们勇敢,别人说我谦恭。他们想要利益,我让他们得到利益,别人说我有仁。他们想要知道,我让他们知道,别人说我怜悯。警惕啊,警惕啊,微妙而不同。

行动必须思考,不要让人识破,突然来的人必须准备,信任的人是仁,不可欺骗的人是智。既智且仁,这就是成熟的人。

地位低的人侍奉地位高的人,不肖的人侍奉贤人。地位高的人之所以能成为地位高的人,是因为他们地位高而侍奉地位低的人,贤人之所以能成为贤人,是因为他们贤而侍奉不肖的人。

恶是美的补充,卑是尊的补充,贱是贵的补充,所以先王重视它们。

天以时令使用,地以材使用,人以德使用,鬼神以祥瑞使用,禽兽以力量使用。所谓德,就是先行的意思,所以德没有比先行更重要的,应适没有比滞后更重要的。

先王用一阴二阳的法则称霸,完全用阳的法则称王,用一阳二阴的法则削弱,完全用阴的法则灭亡。

衡量不以多少称,不以轻重称,度量不以长短称,不明察这三者,不能成就大事。能警惕吗?能命令吗?能隐藏吗?能屈服吗?能播种吗?能收获吗?春天不播种,夏天就无收获。

众胜寡,快胜慢,勇胜怯,智胜愚,善胜恶,有义胜无义,有天道胜无天道,所有这七种胜,贵在众,用之终身。

君主喜欢安逸和欲望,亡其身失其国的人危险。他的德行不足以安抚他的民众的人危险。明确刑罚而轻视士人的人危险。

诸侯借助威势,久不知极限的人危险。身体越老越不尊敬继承人的人危险。

储存积累陈旧腐烂的东西,不以与人的人危险。

人的名字有三,有治理的,有耻辱的,有事功的。事功有两种,正察之,五种就能治理天下。名正则治,名斜则乱,无名则死,所以先王重视名。

先王取得天下,远的以礼,近的以体,体礼是取得天下的方法,远近是区分天下的界限。

日益之而患少的人只有忠诚,日损之而患多的人只有欲望。多忠诚少欲望,这是智慧,是做臣子的宽广道路。

做臣子的,不是对国家有功劳,家富而国贫,是做臣子的重大罪过。做臣子的,不是对国家有功劳,爵位尊贵而君主卑微,是做臣子的重大罪过。

对国家没有功劳而尊贵富足的人,只有崇尚贤人的人吗?众人的心思,爱一个人却开始憎恨他,有德的人却开始怨恨他。生孩子亲父母,妻子孩子齐全,孝就衰退了。侍奉君主,有好的事业,家室富足,行为就衰退了。爵位和俸禄满了,忠诚就衰退了,只有贤人不是这样,所以先王不满足。

君主掌握着违背道义的行为,臣子则遵循顺从之道。古代的贤王重视荣誉和耻辱,荣誉和耻辱在于他们的行为,天下没有无私的爱,也没有无私的恨,行善的人有福,行恶的人有祸,祸福取决于他们的行为,所以古代的贤王重视行为。

明确的奖赏不耗费资源,明确的刑罚不残酷,奖罚分明,这是道德的最高境界,所以古代的贤王重视明确。

天道广大,帝王运用爱恨。爱恨可以隐藏于天下,但爱恨之重必须保守秘密。

锅里的水满了,人们就会用瓢来舀,人们满了,天就会用风雨来冲洗,所以古代的贤王不会让自己满。

古代贤王的书,是心中敬畏的体现,但普通人却不理解。

有事的时候要处理事情,没有事的时候也要当作有事来对待。

我害怕处理事情,所以不想去做事,我害怕说话,所以不想去说话,所以到了六十岁就变得老态龙钟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管子-枢言-注解

道:指宇宙的根本法则,是古人对自然和社会现象背后规律的抽象概括。

气:古代哲学中指构成万物的本原物质,与西方的‘物质’概念相似。

名:指事物的名称或标识,也指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治:指社会秩序井然,国家治理得当。

乱:指社会秩序混乱,国家治理不善。

爱之利之,益之安之:出自《管子·枢言》,意为关爱并利益他人,增加他人的福祉。

帝王者:指古代的君主。

先民与地:指君主应该首先考虑民众和土地的利益。

先贵与骄:指君主如果先考虑贵族和骄傲自大,就会失去民心。

先王:指古代的贤明君主,如尧、舜、禹等。

慎贵:指君主在对待贵族时应该谨慎。

慎民:指君主在治理国家时应该以民众的利益为重。

慎富:指君主在处理财富时应该谨慎。

举贤:指选拔贤能之人。

置官:指设置官职。

务地:指治理土地。

宝器:指珍贵的物品或才能。

末用:指无用的东西或次要的东西。

喜也者、怒也者、恶也者、欲也者:指人的四种基本情感。

贤者:指有德行和智慧的人。

王主:指君主。

积于民:指君主应该积累民众的支持。

积于将战士:指君主应该积累军事力量。

积于贵人:指君主应该积累贵族的支持。

积于妇女珠玉:指君主应该积累财富。

疾之疾之,万物之师也:疾,指快速行动;万物之师,指万物遵循的榜样。

为之为之,万物之时也:为,指行动;万物之时,指万物行动的时机。

强之强之,万物之指也:强,指强化;万物之指,指万物发展的方向。

制人者:指能够控制他人的人。

人之所制:指被人控制的人。

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者:指既不能控制他人,也不能被他人控制的人。

德盛义尊:德,指道德;义,指正义;德盛义尊,指道德高尚,正义得到尊重。

加名于人:指给他人加上荣誉或地位。

造难生患:指制造困难和麻烦。

鞭棰使:用鞭子和棰子驱使。

时也利也:时,指时机;利,指利益。

官职:指政府中的职位。

边竟:指边界。

邻国:指邻近的国家。

举当:指做正确的事情。

人之心悍:悍,指凶猛;人之心悍,指人的本性中凶猛的一面。

法:指法律或规章制度。

礼:指社会规范和仪式。

治礼道:指通过礼制来治理国家。

阴阳:指古代哲学中的两种相反相成的元素,常用来代表事物的两面性。

参视:综合考虑。

桀舜:桀,指夏桀,暴君;舜,指虞舜,贤君。

一日不食,比岁歉:比岁歉,指连续几年收成不好。

无畴类尽死矣:畴类,指同类生物;尽死,指全部死亡。

诚信:指诚实守信。

卒谋:指紧急的谋略。

沌沌乎博而圜:沌沌,指模糊不清;博而圜,指广泛而圆通。

豚豚乎莫得其门:豚豚,指笨拙;莫得其门,指找不到门径。

纷纷乎若乱丝:纷纷,指杂乱;若乱丝,像乱麻一样。

遗遗乎若有从治:遗遗,指遗留;若有从治,似乎有治理的痕迹。

勇猛:指勇敢和猛烈。

法出于礼:法律源于礼制。

德者,先之之谓也:德,指道德;先之,指先于他人。

一阴二阳者霸,尽以阳者王,以一阳二阴者削,尽以阴者亡:指不同的治国策略和结果。

量之不以少多:量,指衡量;不以少多,不根据数量多少来衡量。

称之不以轻重:称,指评价;不以轻重,不根据轻重来评价。

度之不以短长:度,指判断;不以短长,不根据长短来判断。

无得之:指没有得到的东西。

尧舜禹汤文武孝己:指古代的圣贤君主。

命属于食,治属于事:命,指生命;食,指食物;治,指治理;事,指事情。

众胜寡,疾胜徐,勇胜怯,智胜愚,善胜恶,有义胜无义,有天道胜无天道:指各种优势的对比。

佚欲:指放纵欲望。

刑:指刑罚。

士:指士人,有文化的人。

假之威:借助他人的威势。

适子:指合适的继承人。

积陈朽腐:积累陈旧腐败的东西。

治也者,有耻也者,有事也者:指治理国家的方法。

正之察之:正,指正义;察,指明察。

尚贤:尊重贤能的人。

事亲:侍奉父母。

事君:侍奉君主。

好业:喜欢的事业。

家室富足:家庭富裕。

爵禄满:官职和俸禄充足。

人主:指君主,即国家的统治者。

逆:指违背常理、不符合道义的行为。

人臣:指臣子,即国家的官员或下属。

操:掌握、控制。

顺:顺应、遵从。

荣辱:指荣誉和耻辱,是社会对个人行为的评价。

为:行为、行动。

天下:指整个国家或世界。

无私爱也,无私憎也:表示君主对待天下人没有偏爱或仇恨,体现了一种公平公正的态度。

为善者有福,为不善者有祸:指做好事会得到好的回报,做坏事会遭受恶果,体现了因果报应的观念。

祸福在为:祸福取决于人的行为,强调行为的重要性。

明赏不费,明刑不暴:指奖赏要明显而不过分,惩罚要公正而不残忍。

德之至者也:道德的最高境界。

故先王贵明:因此,古代的贤明君主重视明理和公正。

天道大而帝王者用爱恶:天道广大无边,而帝王则运用爱恶来治理天下。

爱恶天下可秘,爱恶重闭必固:帝王的爱恶可以保密,但如果过分重视爱恶则会造成固执。

釜鼓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釜中的水满了,人们就会去舀取;人满了,天就会降下惩罚。

故先王不满也:因此,古代的贤明君主不会让自己过于满足。

先王之书,心之敬执也:古代贤明君主的书信,是他们内心敬畏和坚守的表现。

众人不知也:但普通人并不理解这一点。

故有事事也,毋事亦事也:因此,有事情要做的时候要积极去做,没有事情的时候也要保持警醒。

吾畏事,不欲为事:我害怕事情,不想去处理事情。

吾畏言,不欲为言:我害怕言语,不想去发表言论。

故行年六十而老吃也:因此,到了六十岁就变得老态龙钟,不再愿意参与世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管子-枢言-评注

人主操逆人臣操顺。此句开篇即点明了君臣之间的关系,‘人主’指君主,‘人臣’指臣子,‘操逆’与‘操顺’相对,意味着君主应该秉持正义之道,而臣子则应顺应君主的意志。这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哲学,即君为臣纲,强调君权的至高无上和臣子的忠诚与服从。

先王重荣辱,荣辱在为,天下无私爱也,无私憎也。‘先王’指的是古代的贤明君主,‘荣辱在为’意味着荣辱取决于行为,而不是外在的赞誉或责难。这里的‘天下无私爱也,无私憎也’表达了先王治国理念的平等性,即君主对待天下百姓没有私爱私憎,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政理念。

为善者有福,为不善者有祸,祸福在为。此句进一步阐述了先王治国理念的核心,即因果报应。儒家认为,人的行为会带来相应的后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观念在古代社会中被广泛接受,用以规范人们的行为。

故先王重为。‘重为’即重视行为,这是先王治国理念的重要体现。先王认为,只有通过正确的行动,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明赏不费明刑不暴,赏罚明,则德之至者也。‘明赏’和‘明刑’分别指明确的奖赏和惩罚,这里的‘赏罚明’强调了赏罚的公正性。先王认为,只有赏罚分明,才能体现君主的德行,达到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

故先王贵明。‘贵明’即重视明理,这是先王治国理念的重要特点。先王认为,只有明理,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天道大而帝王者用爱恶。‘天道’指自然规律,‘帝王者用爱恶’则是指君主在治国过程中要运用自己的喜好和厌恶。这里体现了古代帝王治国理念的灵活性,即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爱恶天下可秘,爱恶重闭必固。‘可秘’和‘闭必固’分别指爱恶可以保密,但一旦被重视,就会变得坚定不移。这反映了先王治国理念的谨慎性,即君主在处理国家大事时,既要考虑自己的喜好,也要兼顾天下百姓的利益。

釜鼓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故先王不满也。‘釜鼓满’和‘人满’分别比喻国家政治清明,民众安居乐业。‘先王不满也’则是指先王在政治清明、民众安居乐业的情况下,仍然保持谦逊,不满足于现状,这体现了先王治国理念的进取精神。

先王之书,心之敬执也,而众人不知也。‘先王之书’指的是先王的治国理念,‘心之敬执’则是指君主内心对治国理念的敬畏和坚守。然而,‘众人不知也’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先王治国理念的认识不足,这也是先王治国理念传承中的一个难题。

故有事事也,毋事亦事也。‘有事事也’意味着无论事情是否发生,都要做好应对的准备。‘毋事亦事也’则是指即使没有事情发生,也要保持警惕,这体现了先王治国理念的预防性。

吾畏事,不欲为事,吾畏言,不欲为言,故行年六十而老吃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先王治国理念的认同,同时也反映了自己在年迈之时,仍然保持谦逊和谨慎的态度。‘老吃’在这里是一种谦辞,表示自己年老体衰,但仍愿意为国家尽一份力。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管子-枢言》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39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