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管子-五辅

作者: 管仲(约公元前720年-公元前645年),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管子是他的重要政治、经济和军事理论的集大成之作。管仲致力于改革和加强齐国的国力,他的政治、经济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管子》是管仲所倡导的政治、军事、经济理论的汇集。书中内容广泛,涵盖了治国理政、军事战略、经济管理等多个方面,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政治哲学与经济学理论。管仲主张通过改革和合理的政治制度来增强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提出了“重农抑商”“官员责任制”“赋税改革”等观点,推动了齐国经济的发展。在军事上,他提倡兵员的精简与训练,注重军事战略的灵活运用。《管子》中的许多思想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军事战略和经济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古代政治学和管理学的重要参考书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管子-五辅-原文

古之圣王,所以取明名广誉,厚功大业,显于天下,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未之尝闻。

暴王之所以失国家,危社稷,覆宗庙,灭于天下,非失人者,未之尝闻。

今有士之君,皆处欲安,动欲威,战欲胜,守欲固,大者欲王天下,小者欲霸诸侯。

而不务得人,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故曰:人不可不务也。

此天下之极也。

曰:然则得人之道,莫如利之。

利之之道,莫如教之以政,故善为政者,田畴垦而国邑实,朝廷闲而官府治,公法行而私曲止,仓廪实而囹圄空,贤人进而奸民退,其君子上中正而下谄谀。

其士民贵武勇而贱得利。

其庶人好耕农而恶饮食。

于是财用足,而饮食薪菜饶。

是故上必宽裕,而有解舍。

下必听从,而不疾怨。

上下和同,而有礼义,故处安而动威,战胜而守固,是以一战而正诸侯。

不能为政者,田畴荒而国邑虚,朝廷兇而官府乱。

公法废而私曲行,仓廪虚而囹圄实,贤人退而奸民进,其君子上谄谀而下中正。

其士民贵得利而贱武勇,其庶人好饮食而恶耕农。

于是财用匮而食饮薪菜乏,上弥残茍,而无解舍,下愈覆鸷而不听从。

上下交引而不和同,故处不安而动不威,战不胜而守不固。

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故以此观之,则政不可不慎也。

德有六兴,义有七体,礼有八经,法有五务,权有三度,所谓六兴者何?

曰:辟田畴,利坛宅。

修树艺,劝士民,勉稼穑,修墙屋,此谓厚其生。

发伏利,输墆积修道途,便关市,慎将宿,此谓输之以财。

导水潦,利陂沟,决潘渚,溃泥滞,通郁闭,慎津梁,此谓遗之以利。

薄征敛,轻征赋,弛刑罚,赦罪戾,宥小过,此谓宽其政。

养长老,慈幼孤,恤鳏寡,问疾病,吊祸丧,此谓匡其急。

衣冻寒。食饥渴,匡贫窭,振罢露。

资乏绝,此谓振其穷。

凡此六者,德之兴也。

六者既布,则民之所欲,无不得矣。

夫民必得其所欲,然后听上,听上,然后政可善为也,故曰德不可不兴也。

曰:民知德矣,而未知义,然后明行以导之义。

义有七体,七体者何?

曰:孝悌慈惠,以养亲戚。

恭敬忠信,以事君上。

中正比宜,以行礼节。

整齐撙诎,以辟刑僇。

纤嗇省用,以备饥馑。

敦懞纯固,以备祸乱。

和协辑睦,以备寇戎。

凡此七者,义之体也。

夫民必知义然后中正,中正然后和调,和调乃能处安,处安然后动威,动威乃可以战胜而守固,故曰义不可不行也。

曰:民知义矣,而未知礼,然后饰八经以导之礼。

所谓八经者何?

曰: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凡此八者,礼之经也。

故上下无义则乱,贵贱无分则争,长幼无等则倍,贫富无度则失。

上下乱,贵贱争,长幼倍,贫富失,而国不乱者,未之尝闻也。

是故圣王饬此八礼,以导其民;八者各得其义,则为人君者,中正而无私。

为人臣者,忠信而不党。

为人父者,慈惠以教。

为人子者,孝悌以肃。

为人兄者,宽裕以诲。

为人弟者,比顺以敬。

为人夫者,敦懞以固。

为人妻者,劝勉以贞。

夫然则下不倍上,臣不杀君,贱不踰贵,少不陵长,远不闲亲,新不闲旧,小不加大,淫不破义,凡此八者,礼之经也。

夫人必知礼然后恭敬,恭敬然后尊让,尊让然后少长贵贱不相踰越,少长贵贱不相踰越,故乱不生而患不作,故曰礼不可不谨也。

曰:民知礼矣,而未知务,然后布法以任力。

任力有五务,五务者何?

曰:君择臣而任官,大夫任官辩事,官长任事守职,士修身功材,庶人耕农树艺。

君择臣而任官,则事不烦乱。

大夫任官辩事,则举措时。

官长任事守职,则动作和。

士修身功材,则贤良发。

庶人耕农树艺,则财用足。

故曰:凡此五者,力之务也。

夫民必知务,然后心一,心一然后意专,心一而意专,然后功足观也。

故曰:力不可不务也。

曰:民知务矣,而未知权,然后考三度以动之;所谓三度者何?

曰:上度之天祥,下度之地宜,中度之人顺,此所谓三度。

故曰:天时不祥,则有水旱。

地道不宜,则有饥馑。

人道不顺,则有祸乱;此三者之来也,政召之。

曰:审时以举事,以事动民,以民动国,以国动天下。

天下动,然后功名可成也,故民必知权然后举错得。

举错得则民和辑,民和辑则功名立矣,故曰:权不可不度也。

故曰五经既布,然后逐奸民,诘轴伪,屏谗慝,而毋听淫辞,毋作淫巧。

若民有淫行邪性,树为淫辞,作为淫巧,以上谄君上,而下惑百姓,移国动众,以害民务者,其刑死流,故曰:凡人君之所以内失百姓,外失诸侯,兵挫而地削,名卑而国亏,社稷灭覆,身体危殆,非生于谄淫者未之尝闻也。

何以知其然也?

曰:淫声谄耳,淫观谄目,耳目之所好谄心,心之所好伤民,民伤而身不危者,未之尝闻也。

曰:实圹虚,垦田畴,修墙屋,则国家富。

节饮食,撙衣服,则财用足。

举贤良,务功劳,布德惠,则贤人进。

逐奸人,诘轴伪,去谗慝,则奸人止。

修饥馑,救灾害,振罢露,则国家定。

明王之务,在于强本事,去无用,然后民可使富。

论贤人,用有能,而民可使治。

薄税敛,毋茍于民,待以忠爱,而民可使亲;三者,霸王之事也。

事有本而仁义其要也,今工以巧矣,而民不足于备用者,其悦在玩好。

农以劳矣,而天下饥者,其悦在珍怪,方丈陈于前。

女以巧矣,而天下寒者,其悦在文绣。

是故博带梨,大袂列,文绣染,刻镂削,雕琢采。

关几而不征,市鄽而不税。

是故古之良工,不劳其知巧以为玩好,无用之物,守法者不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管子-五辅-译文

古代的圣明君主,之所以能够取得显赫的名声和广大的功业,显扬于天下,并且不被后世遗忘,是因为他们得到了人才,这是未曾听说过的。而暴虐的君主之所以失去国家,危害国家根基,毁掉宗庙,被天下所灭,也是因为失去了人才,这也是未曾听说过的。现在有的士人,都希望生活安定,行动威严,战斗胜利,防守坚固,大的愿望是统治天下,小的愿望是称霸诸侯。但他们不致力于得到人才,因此小的方面会战败失去土地,大的方面会身死国亡,所以说:人才是不可不追求的。这是天下的根本道理。

那么,得到人才的方法,莫过于给予利益。给予利益的方法,莫过于用政治来教育他们。所以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会开垦田地使国家富饶,使朝廷清闲而官府治理得当,使公法得以执行而私欲得到遏制,使仓库充实而监狱空虚,使贤人得到提升而奸邪之徒退去,使君主能够公正无私,使士民尊重勇武而轻视私利,使平民喜欢耕种而厌恶奢侈。这样,财物充足,饮食和柴草都很丰富。因此,君主必须宽厚,并且有解忧的地方。下层人民必须听从,而不抱怨。上下和谐,有礼有义,所以能够安居乐业,行动威严,战胜敌人,防守坚固,因此一战就能使诸侯归顺。不善于治理国家的人,田地荒芜,国家空虚,朝廷混乱,官府无序。公法被废弃,私欲横行,仓库空虚,监狱拥挤,贤人退去,奸邪之徒得势,君主向上谄媚而下层公正,士民重视私利而轻视勇武,平民喜欢奢侈而厌恶耕种,于是财物匮乏,饮食和柴草缺乏,上层更加残暴而无法解忧,下层更加凶猛而不听从,上下互相牵制而不和谐,所以无法安居乐业,行动不威严,战败而防守不坚固,因此小的方面会战败失去土地,大的方面会身死国亡,所以说,政治不可不谨慎。

德有六个方面可以兴起,义有七个方面,礼有八个原则,法有五个要点,权有三个方面。所谓六个方面是什么呢?说:开垦田地,使住宅富饶。修整树木,鼓励士民,勉励耕种,修建房屋,这是丰富人民的生活。发掘隐藏的利益,运输物资,修筑道路,便利关市,谨慎接待,这是用财物来资助。引导水流,使陂塘便利,疏通沟渠,清除泥沙,开通阻塞,谨慎桥梁,这是给予人民利益,减轻赋税,轻徭薄赋,减轻刑罚,赦免罪过,宽恕小过,这是放宽政治。赡养老人,慈爱孤儿,照顾鳏寡,探望疾病,哀悼丧事,这是帮助人民解决紧急问题。给寒冷的人衣服,给饥饿的人食物,帮助贫困的人,救济困苦的人,这是救济穷困的人。所有这些,都是德兴的表现。这六个方面都得到了实施,那么人民所想要的,就没有得不到的。人民必须得到他们所想要的,然后才会听从上级,听从上级,然后政治才能得到妥善的施行,所以说,德不可不兴。

人民知道了德,但不知道义,然后通过明确的行为来引导他们理解义。义有七个方面,七个方面是什么呢?说: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慈爱他人,以养育亲戚。恭敬忠诚,以侍奉君主。中正适宜,以实行礼节。整齐有序,以避免刑罚。节约使用,以备饥荒。敦厚纯朴,以备祸乱。和谐团结,以备敌寇。所有这些,都是义的方面。人民必须知道义,然后才能做到中正,中正然后才能和谐,和谐才能安居乐业,安居乐业然后才能行动威严,行动威严才能战胜敌人而防守坚固,所以说,义不可不行。

人民知道了义,但不知道礼,然后通过八个原则来引导他们理解礼。所谓八个原则是什么呢?说: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所有这些,都是礼的原则。所以上下无义就会混乱,贵贱无分就会争斗,长幼无等就会背叛,贫富无度就会失去。上下混乱,贵贱争斗,长幼背叛,贫富失去,而国家不乱的,是未曾听说过的。因此,圣明的君主制定这八个礼制,来引导人民;这八个方面都得到了适宜的处理,那么作为君主的人,就能做到公正无私。作为臣子的人,就能忠诚而不结党。作为父亲的人,就能慈爱地教育。作为儿子的人,就能孝顺父母。作为哥哥的人,就能宽厚地教导。作为弟弟的人,就能顺从地尊敬。作为丈夫的人,就能忠诚地巩固家庭。作为妻子的人,就能劝勉丈夫坚守贞节。这样,下层就不会背叛上层,臣子就不会杀害君主,低贱的人就不会超越高贵,年轻的人就不会欺凌年长的人,远处的人就不会疏远亲近的人,新的人就不会疏远旧的人,小的人就不会欺凌大的人,放纵的人就不会破坏道义,所有这些,都是礼的原则。人民必须知道礼,然后才能恭敬,恭敬然后才能尊重和谦让,尊重和谦让然后才能使长幼贵贱不相逾越,长幼贵贱不相逾越,那么混乱就不会发生,祸患就不会产生,所以说,礼不可不谨慎。

人民知道了礼,但不知道务,然后通过法来施展力量,施展力量有五个要点,五个要点是什么呢?说:君主选择臣子来担任官职,大夫担任官职处理事务,官员负责事务守职,士人修养自身发挥才能,平民耕种和种植。君主选择臣子来担任官职,那么事务就不会混乱。大夫担任官职处理事务,那么行动就会及时。官员负责事务守职,那么动作就会和谐。士人修养自身发挥才能,那么贤良的人就会得到提升。平民耕种和种植,那么财物就会充足。所以说,所有这些,都是力量的要点。人民必须知道务,然后心思才能集中,心思集中然后意志才能专一,心思集中意志专一,然后功业才能显著。所以说,力量不可不追求。

人民知道了务,但不知道权,然后通过三个度来行动;所谓三个度是什么呢?说:向上度量天时的祥瑞,向下度量地利的适宜,中度量人的顺从,这就是所说的三个度。所以说,天时不祥,就会有水旱灾害。地不利,就会有饥荒。人不安,就会有祸乱;这三个灾害的到来,是政治导致的。说:审时度势来行事,用事务来动员人民,用人民来动员国家,用国家来动员天下。天下动员起来,然后功名才能成就,所以说,人民必须知道权,然后才能行动得当。行动得当,那么人民就会和谐团结,人民和谐团结,那么功名就能建立,所以说,权不可不度。

所以说,五经既已实施,然后才能驱逐奸民,查究欺诈,排除邪恶,不听邪恶的言论,不制造邪恶的技巧。如果人民有邪恶的行为和倾向,制造邪恶的言论,进行邪恶的技巧,以上欺骗君主,以下迷惑百姓,扰乱国家,影响人民,损害人民的事务,那么他们的刑罚是死刑和流放,所以说,所有的人君,之所以在内失去百姓,在外失去诸侯,战败失去土地,名声低落国家受损,国家根基被毁,自身危险,如果不是因为邪恶,是未曾听说过的。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说:邪恶的声音欺骗耳朵,邪恶的景象欺骗眼睛,耳朵眼睛所喜欢的欺骗心灵,心灵所喜欢的伤害人民,人民受到伤害而自身不危险,是未曾听说过的。说:充实土地,开垦田地,修建房屋,那么国家就会富裕。节制饮食,节省衣物,那么财物就会充足。举荐贤良,追求功绩,布施德惠,那么贤人就会得到提升。驱逐奸人,查究欺诈,去除邪恶,那么奸人就会停止。救济饥荒,拯救灾害,救济困苦的人,那么国家就会安定。

明君的责任,在于加强自己的能力,去除无用的东西,这样之后民众才能变得富裕。

在谈论贤人时,要任用有才能的人,这样民众才能得到治理。

减轻税收,不要对民众过于苛刻,用忠诚和爱心对待他们,这样民众才会亲近。

这三点是成就霸王事业的关键。

事情有根本,而仁义是其中的关键。现在工匠们虽然手艺巧妙,但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所需的东西却不足,他们的快乐在于玩耍和享受。

农民虽然辛勤劳作,但天下还有饥饿的人,他们的快乐在于奇珍异宝,丰盛的食物摆放在面前。

女工虽然手艺高超,但天下还有寒冷的人,他们的快乐在于华丽的文绣。

因此,宽大的腰带、大袖子的衣服、五彩斑斓的文绣、雕刻和雕刻的工艺品,都是如此。

关卡不征税,市场不收税。

因此,古代的优秀工匠,不会用他们的智慧和技巧来制作玩具和奢侈品,对于无用的东西,遵守法律的人不会失去它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管子-五辅-注解

圣王:古代被尊为圣明的君主,他们以德治国,功绩卓著。

明名广誉:显赫的名声和声誉。

厚功大业:伟大的功绩和事业。

显于天下:在天下闻名。

不忘于后世:不会被后世遗忘。

得人:得到贤能的人才。

暴王:暴虐的君主。

国家:国家政权。

社稷:国家的象征,也指国家的安全。

宗庙:古代帝王和贵族祭祀祖先的场所。

士之君:有才能的君主。

欲安:希望国家安定。

动欲威:行动上希望显示威严。

战欲胜:战争中希望取得胜利。

守欲固:防守时希望坚固。

王天下:统一天下。

霸诸侯:称霸诸侯。

兵挫:军队战败。

地削:领土缩小。

身死:君主死亡。

囹圄:监狱。

田畴:田地。

国邑:国都。

朝廷:朝廷机构。

官府:官吏办公的地方。

公法:公共的法律。

私曲:私人的歪曲行为。

仓廪:仓库。

囹圄空:监狱空无一人。

贤人:有德才的人。

奸民:邪恶的民众。

君子上中正而下谄谀:君主在上位时正直,在下位时谦逊。

士民:士人和民众。

武勇:勇猛。

得利:获得利益。

庶人:平民。

财用:财物和用途。

饮食:食物和饮料。

薪菜:柴火和蔬菜。

宽裕:宽容和富裕。

解舍:解救和安置。

疾怨:疾苦和怨恨。

和同:和谐一致。

礼义:礼节和道义。

田畴垦而国邑实:田地开垦,国都充实。

朝廷闲而官府治:朝廷事务不多,官府治理有序。

公法行而私曲止:公共法律得到执行,私人歪曲行为停止。

仓廪实而囹圄空:仓库充实,监狱空无一人。

贤人进而奸民退:贤人得到提升,奸民退去。

其君子上中正而下谄谀:君主在上位时正直,在下位时谦逊。

其士民贵武勇而贱得利:士人和民众重视勇猛而轻视利益。

其庶人好耕农而恶饮食:平民喜欢耕作而厌恶饮食。

德有六兴:德行有六个方面的发展。

义有七体:道义有七个方面。

礼有八经:礼制有八个原则。

法有五务:法律有五个方面。

权有三度:权力有三个度。

辟田畴:开垦田地。

利坛宅:利用住宅。

修树艺:种植树木。

劝士民:鼓励士人和民众。

勉稼穑:勉励耕作。

修墙屋:修建房屋。

发伏利:发掘隐藏的利益。

输墆积修道途:运输货物,修筑道路。

便关市:便利关市。

慎将宿:谨慎将领和住宿。

导水潦:引导水流。

利陂沟:利用陂塘和沟渠。

决潘渚:开凿湖泊。

溃泥滞:清除泥沙。

通郁闭:疏通阻塞。

慎津梁:谨慎桥梁。

薄征敛:减轻征税。

轻征赋:减轻赋税。

弛刑罚:放宽刑罚。

赦罪戾:赦免罪过。

宥小过:宽恕小过失。

养长老:赡养老人。

慈幼孤:慈爱孤儿。

恤鳏寡:同情鳏寡。

问疾病:关心疾病。

吊祸丧:哀悼灾祸和丧事。

衣冻寒:给寒冷的人穿衣。

食饥渴:给饥饿的人食物。

匡贫窭:帮助贫穷的人。

振罢露:救济困苦的人。

资乏绝:资助缺乏的人。

六兴:六个方面的兴起。

义:道义。

七体:七个方面。

孝悌慈惠: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慈爱他人。

恭敬忠信:恭敬、忠诚、守信。

中正比宜:公正、适宜。

行礼节:遵守礼节。

整齐撙诎:整齐、谦逊。

辟刑僇:避免刑罚。

纤嗇省用:节约使用。

备饥馑:准备饥荒。

敦懞纯固:坚定、纯朴。

备祸乱:准备应对灾祸。

和协辑睦:和谐、和睦。

备寇戎:准备应对敌寇。

礼:礼制。

八经:八个原则。

上下有义:上下有道德。

贵贱有分:贵贱有区别。

长幼有等:长幼有等级。

贫富有度:贫富有限度。

力:力量。

五务:五个方面。

君择臣而任官:君主选择臣子并任用他们。

大夫任官辩事:大夫任官处理事务。

官长任事守职:官长负责守职。

士修身功材:士人修身养性,培养才能。

庶人耕农树艺:平民耕作种植。

权:权力。

三度:三个度。

上度之天祥:考虑天时的祥瑞。

下度之地宜:考虑地利的适宜。

中度之人顺:考虑人心的顺从。

诘轴伪:调查和揭露虚假。

屏谗慝:排除谗言和邪恶。

淫辞:邪恶的言论。

淫巧:邪恶的技巧。

谄君上:讨好君主。

惑百姓:迷惑百姓。

移国动众:动摇国家,影响民众。

害民务:危害民众的事业。

刑死流:处以死刑并流放。

谄淫:谄媚和淫乱。

实圹虚:充实和空虚。

垦田畴:开垦田地。

节饮食:节约饮食。

撙衣服:节约衣服。

举贤良:提拔贤良。

务功劳:追求功绩。

布德惠:传播德行和恩惠。

逐奸人:驱逐奸人。

去谗慝:排除谗言和邪恶。

修饥馑:应对饥荒。

救灾害:救助灾害。

国家定:国家安定。

明王:指贤明的君主,具有卓越的治理能力和道德品质。

强本事:增强自己的实际能力,指提高自身的治理能力和国家的综合实力。

去无用:去除无用的东西,指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民可使富:通过上述措施,可以使民众变得富裕。

论贤人:讨论、选拔贤能之人。

用有能:任用有才能的人。

民可使治:通过上述措施,可以使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薄税敛:减轻赋税,指降低对民众的征税负担。

毋茍于民:不要对民众过于苛刻,指对待民众要宽厚。

待以忠爱:用忠诚和爱心对待民众。

民可使亲:通过上述措施,可以使民众之间关系亲密。

霸王之事:指成就霸业和帝王之业的大事。

事有本而仁义其要也:任何事情都有根本,而仁义是其中的关键。

工以巧矣:工匠们技艺高超。

民不足于备用者:民众对于日常所需的东西不够用。

其悦在玩好:他们的快乐在于追求玩物。

农以劳矣:农民辛勤劳作。

天下饥者:然而天下还有饥饿的人。

其悦在珍怪:他们的快乐在于追求珍奇异怪的东西。

方丈陈于前:珍奇的食物摆放在面前。

女以巧矣:女红技艺精湛。

其悦在文绣:她们的快乐在于精美的文绣。

是故博带梨,大袂列,文绣染,刻镂削,雕琢采:因此出现了宽大的腰带、长袖衣服、精美的文绣、雕刻、雕刻和彩绘。

关几而不征:关卡不征税。

市鄽而不税:市场不征税。

是故古之良工,不劳其知巧以为玩好,无用之物,守法者不失:因此古代的良工不会浪费自己的智慧和技巧去制作玩物,对于无用的东西,守法的人不会失去它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管子-五辅-评注

明王之务,在于强本事,去无用,然后民可使富。

此句强调了明君治国之要,即强化国家实力,摒弃无益之事,从而让民众能够富裕。‘强本事’与‘去无用’体现了古代治国理念中的实用主义,强调国家的富强应建立在实际能力与合理利用资源的基础上。

论贤人,用有能,而民可使治。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贤人治国的重要性。‘论贤人’和‘用有能’表明,选拔和任用贤能之人对于国家治理至关重要,只有如此,才能使民众得到良好的治理。

薄税敛,毋茍于民,待以忠爱,而民可使亲。

这句话阐述了治国之道中的仁政思想。‘薄税敛’体现了减轻百姓负担的政策,‘毋茍于民’则表明不应对民众苛刻,‘待以忠爱’则强调以忠诚和爱心对待民众,从而赢得民众的亲近和支持。

三者,霸王之事也。

‘三者’指的是上述提到的强本事、用贤能、薄税敛。这三者被视为霸王之术,即成就霸业的关键。

事有本而仁义其要也。

此句指出,任何事物都有其根本,而仁义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这里的‘仁义’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伦理观念,强调以仁爱之心和正义之行治理国家。

今工以巧矣,而民不足于备用者,其悦在玩好。

这句话反映了当时社会现象,即工匠技艺高超,但民众并未因此得到实际利益,反而更加追求奢侈品和娱乐享受,导致生活必需品不足。

农以劳矣,而天下饥者,其悦在珍怪,方丈陈于前。

这里指出了农业生产的困境,尽管农民辛勤劳作,但仍有饥民,原因在于他们追求的是珍稀食物而非基本粮食,这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价值观的扭曲。

女以巧矣,而天下寒者,其悦在文绣。

此句与上句类似,指出女性虽然手工艺精湛,但仍有民众因寒冷而受苦,原因在于她们追求的是华丽的文绣而非保暖的衣物。

是故博带梨,大袂列,文绣染,刻镂削,雕琢采。

这句话描绘了当时社会上层阶级的奢华生活,‘博带梨’、‘大袂列’、‘文绣染’等词语都体现了奢侈和华丽。

关几而不征,市鄽而不税。

这里的‘关几’和‘市鄽’分别指的是关卡和市场,‘不征’和‘不税’则表明对这些地方不征收赋税。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商业和手工业的重视,以及减轻百姓负担的政策。

是故古之良工,不劳其知巧以为玩好,无用之物,守法者不失。

这句话总结了古代工匠的态度和行为,即他们不以自己的技艺去制作无用的奢侈品,而是遵守法律,制作有益于社会的产品。这体现了古代工匠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管子-五辅》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38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