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襄公-襄公十一年

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襄公-襄公十一年-原文

十有一年春,王正月,作三军。

夏四月,四卜郊不从,乃不郊。

郑公孙舍之帅师侵宋。

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齐世子光、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伐郑。

秋七月己未,同盟于亳城北。

公至自伐郑。

楚子、郑伯伐宋。

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齐世子光、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伐郑。

会于萧鱼。

公至自会。

楚人执郑行人良霄。

冬,秦人伐晋。

【传】

十一年春,季武子将作三军,告叔孙穆子曰:“请为三军,各征其军。”穆子曰:“政将及子,子必不能。”武子固请之,穆子曰:“然则盟诸?”乃盟诸僖闳,诅诸五父之衢。正月,作三军,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三子各毁其乘。季氏使其乘之人,以其役邑入者,无征;不入者,倍征。孟氏使半为臣,若子若弟。叔孙氏使尽为臣。不然,不舍。

郑人患晋、楚之故。诸大夫曰:“不从晋,国几亡。楚弱于晋,晋不吾疾也。晋疾,楚将辟之。何为而使晋师致死于我,楚弗敢敌,而后可固与也。”子展曰:“与宋为恶,诸侯必至,吾从之盟。楚师至,吾又从之,则晋怒甚矣。晋能骤来,楚将不能,吾乃固与晋。”大夫说之,使疆埸之司恶于宋。宋向戌侵郑,大获。子展曰:“师而伐宋可矣。若我伐宋,诸侯之伐我必疾,吾乃听命焉,且告于楚。楚师至,吾又与之盟,而重赂晋师,乃免矣。”夏,郑子展侵宋。

四月,诸侯伐郑。己亥,齐大子光、宋向戌先至于郑,门于东门。其莫,晋荀罃至于西郊,东侵旧许。卫孙林父侵其北鄙。

六月,诸侯会于北林,师于向,右还次于琐,围郑。观兵于南门,西济于济隧。郑人惧,乃行成。

秋七月,同盟于亳。范宣子曰:“不慎,必失诸侯。诸侯道敝而无成,能无贰乎?”乃盟,载书曰:“凡我同盟:毋蕴年,毋壅利,毋保奸,毋留慝,救灾患,恤祸乱,同好恶,奖王室。或间兹命,司慎司盟,名山名川,群神群祀,先王先公,七姓十二国之祖,明神殛之。俾失其民,队命亡氏,踣其国家。”

楚子囊乞旅于秦,秦右大夫詹帅师从楚子,将以伐郑。郑伯逆之。丙子,伐宋。

九月,诸侯悉师以复伐郑。郑人使良霄、大宰石毚如楚,告将服于晋,曰:“孤以社稷之故,不能怀君。君若能以玉帛绥晋,不然则武震以摄威之,孤之愿也。”楚人执之。书曰“行人”,言使人也。诸侯之师观兵于郑东门,郑人使王子伯骈行成。甲戌,晋赵武入盟郑伯。

冬十月丁亥,郑子展出盟晋侯。十二月戊寅,会于萧鱼。庚辰,赦郑囚,皆礼而归之。纳斥候,禁侵掠。晋侯使叔肸告于诸侯。公使臧孙纥对曰:“凡我同盟,小国有罪,大国致讨,苟有以藉手,鲜不赦宥。寡君闻命矣。”郑人赂晋侯以师悝、师触、师蠲,广车、车淳十五乘,甲兵备。凡兵车百乘,歌钟二肆,及其镈磬,女乐二八。

晋侯以乐之半赐魏绛,曰:“子教寡人和诸戎狄,以正诸华。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请与子乐之。”辞曰:“夫和戎狄,国之福也。八年之中,九合诸侯,诸侯无慝,君之灵也,二三子之劳也,臣何力之有焉?抑臣愿君安其乐而思其终也!《诗》曰:‘乐只君子,殿天子之邦。乐只君子,福禄攸同,便蕃左右,亦是帅从。’夫乐以安德,义以处之,礼以行之,信以守之,仁以厉之,而后可以殿邦国,同福禄,来远人,所谓乐也。《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公曰:“子之教,敢不承命。抑微子,寡人无以待戎,不能济河。夫赏,国之典也,藏在盟府,不可废也。子其受之!”魏绛于是乎始有金石之乐,礼也。

秦庶长鲍、庶长武帅师伐晋以救郑。鲍先入晋地,士鲂御之,少秦师而弗设备。壬午,武济自辅氏,与鲍交伐晋师。己丑,秦、晋战于栎,晋师败绩,易秦故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襄公-襄公十一年-译文

十一年春天,周王的正月,建立了三军。

夏天四月,四次占卜郊祭都不吉利,于是没有举行郊祭。

郑国的公孙舍之率领军队入侵宋国。

鲁公与晋侯、宋公、卫侯、曹伯、齐国的世子光、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一起讨伐郑国。

秋天七月己未日,诸侯在亳城北结盟。

鲁公从讨伐郑国的战场归来。

楚子和郑伯一起讨伐宋国。

鲁公再次与晋侯、宋公、卫侯、曹伯、齐国的世子光、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一起讨伐郑国。

诸侯在萧鱼会面。

鲁公从会盟归来。

楚国人抓住了郑国的使者良霄。

冬天,秦国人讨伐晋国。

【传】

十一年春天,季武子准备建立三军,告诉叔孙穆子说:“请建立三军,各自征召自己的军队。”穆子说:“政权将落到你手里,你肯定做不到。”武子坚持请求,穆子说:“那么结盟吧?”于是在僖闳结盟,在五父之衢诅咒。正月,建立了三军,将公室的军队分成三部分,各自拥有一部分。三家的子弟各自解散自己的车乘。季氏让那些车乘的人,如果他们的役邑归入季氏,就不征税;如果不归入,就加倍征税。孟氏让一半的人成为臣子,像儿子或弟弟一样。叔孙氏让所有人都成为臣子。如果不这样做,就不放过。

郑国人担心晋国和楚国的缘故。大夫们说:“如果不顺从晋国,国家几乎要灭亡。楚国比晋国弱,晋国不会对我们太严厉。如果晋国严厉,楚国将会避开。怎样才能让晋国的军队为我们拼命,楚国不敢对抗,然后我们才能稳固地与晋国结盟。”子展说:“与宋国为敌,诸侯一定会来,我们跟随他们结盟。楚国的军队来了,我们又跟随他们,那么晋国就会非常愤怒。晋国能迅速来,楚国却不能,我们就能稳固地与晋国结盟。”大夫们同意了他的意见,让边境的官员对宋国表示敌意。宋国的向戌入侵郑国,大获全胜。子展说:“现在可以出兵讨伐宋国了。如果我们讨伐宋国,诸侯讨伐我们一定会很迅速,我们就会听从命令,并且告诉楚国。楚国的军队来了,我们又与他们结盟,并且重金贿赂晋国的军队,这样就能免于灾难。”夏天,郑国的子展入侵宋国。

四月,诸侯讨伐郑国。己亥日,齐国的世子光和宋国的向戌先到郑国,在东门驻扎。晚上,晋国的荀罃到达西郊,向东入侵旧许。卫国的孙林父入侵郑国的北部边境。

六月,诸侯在北林会面,军队驻扎在向,向右转驻扎在琐,包围了郑国。在南门展示兵力,向西渡过济隧。郑国人害怕,于是求和。

秋天七月,诸侯在亳结盟。范宣子说:“如果不谨慎,一定会失去诸侯。诸侯的道路被堵塞而没有成就,能不背叛吗?”于是结盟,盟书上写道:“凡是我们同盟的国家:不要积累年岁,不要堵塞利益,不要保护奸邪,不要留下邪恶,救助灾难,抚恤祸乱,共同喜好和厌恶,奖励王室。如果有人违背这个命令,司慎司盟,名山名川,群神群祀,先王先公,七姓十二国的祖先,明神将惩罚他。让他失去人民,失去命运,灭亡家族,颠覆国家。”

楚国的子囊向秦国请求援军,秦国的右大夫詹率领军队跟随楚子,准备讨伐郑国。郑伯迎击他们。丙子日,讨伐宋国。

九月,诸侯全部出兵再次讨伐郑国。郑国人派良霄和大宰石毚去楚国,告诉楚国他们将服从晋国,说:“我因为国家的缘故,不能怀念您。您如果能用玉帛安抚晋国,否则就用武力震慑他们,这是我的愿望。”楚国人抓住了他们。书上写“行人”,意思是使者。诸侯的军队在郑国的东门展示兵力,郑国人派王子伯骈求和。甲戌日,晋国的赵武进入郑国与郑伯结盟。

冬天十月丁亥日,郑国的子展与晋侯结盟。十二月戊寅日,诸侯在萧鱼会面。庚辰日,赦免了郑国的囚犯,都以礼相待并送他们回去。接纳斥候,禁止侵掠。晋侯派叔肸告诉诸侯。鲁公派臧孙纥回答说:“凡是我们同盟的国家,小国有罪,大国讨伐,如果有理由,很少不赦免的。我的君主已经听到命令了。”郑国人贿赂晋侯以师悝、师触、师蠲,广车、车淳十五乘,甲兵齐备。总共有兵车百乘,歌钟二肆,以及镈磬,女乐二八。

晋侯将乐队的一半赐给魏绛,说:“你教我如何与戎狄和好,以正华夏。八年之中,九次会合诸侯,像音乐一样和谐,无所不和谐。请与你一起享受这音乐。”魏绛辞谢说:“与戎狄和好,是国家的福气。八年之中,九次会合诸侯,诸侯没有邪恶,是君主的灵验,是各位大夫的功劳,我有什么功劳呢?我只是希望君主能安心享受这音乐,同时思考它的结局!《诗经》说:‘快乐的君子,镇守天子的国家。快乐的君子,福禄共享,左右随从,也是领导。’音乐用来安定德行,义用来处理事情,礼用来行事,信用来守持,仁用来激励,然后才能镇守国家,共享福禄,吸引远方的人,这就是所谓的音乐。《书经》说:‘居安思危。’思考就会有准备,有准备就没有祸患。我敢用这个来规劝。”鲁公说:“你的教导,我怎敢不接受。如果没有你,我无法应对戎狄,无法渡过黄河。赏赐,是国家的典章,藏在盟府,不能废除。你接受吧!”魏绛于是开始拥有金石之乐,这是合乎礼的。

秦国的庶长鲍和庶长武率领军队讨伐晋国以救援郑国。鲍先进入晋国的领土,士鲂抵御他,轻视秦国的军队而没有设防。壬午日,武从辅氏渡过河,与鲍一起讨伐晋国的军队。己丑日,秦国和晋国在栎地交战,晋国的军队大败,这是因为轻视秦国的缘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襄公-襄公十一年-注解

三军: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通常分为左、中、右三军,每军有特定的指挥官和职责。

郊:古代祭祀天地的仪式,通常在都城郊外举行,是重要的国家礼仪活动。

盟:古代诸侯国之间为了共同利益或对抗共同敌人而举行的结盟仪式,通常伴随着誓言和祭祀。

亳城: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附近,是商朝的都城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萧鱼: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诸侯会盟的地点。

行人:古代官职名,负责外交事务,出使他国。

金石之乐:古代音乐的一种,使用金属和石制乐器演奏,常用于重要的礼仪场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襄公-襄公十一年-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政治和军事关系,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联盟、战争、外交策略等。

文中提到的‘作三军’、‘四卜郊不从’、‘同盟于亳城北’等事件,展示了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和军事组织。

通过郑国与晋、楚两国的互动,可以看出小国在大国之间的夹缝中求生存的策略,如郑国通过外交手段试图平衡晋楚两国的力量。

文中还涉及了古代的音乐文化,如晋侯赐予魏绛‘金石之乐’,这不仅是对魏绛功绩的奖励,也反映了音乐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此外,文中提到的‘盟’、‘诅’等仪式,以及‘救灾患,恤祸乱’等盟约内容,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诚信、互助的重视。

整体而言,这段古文不仅是历史的记录,也是文化的传承,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展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智慧、军事策略和文化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襄公-襄公十一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3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