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襄公-襄公八年-原文
【经】
八年春,王正月,公如晋。
夏,葬郑僖公。
郑人侵蔡,获蔡公子燮。
季孙宿会晋侯、郑伯、齐人、宋人、卫人、邾人于邢丘。
公至自晋。
莒人伐我东鄙。
秋九月,大雩。
冬,楚公子贞帅师伐郑。
晋侯使士匄来聘。
【传】
八年春,公如晋朝,且听朝聘之数。
郑群公子以僖公之死也,谋子驷。子驷先之。
夏四月庚辰,辟杀子狐、子熙、子侯、子丁。孙击、孙恶出奔卫。
庚寅,郑子国、子耳侵蔡,获蔡司马公子燮。郑人皆喜,唯子产不顺,曰:“小国无文德,而有武功,祸莫大焉。楚人来讨,能勿从乎?从之,晋师必至。晋、楚伐郑,自今郑国,不四五年,弗得宁矣。”子国怒之曰:“尔何知!国有大命,而有正卿。童子言焉,将为戮矣。”
五月甲辰,会于邢丘,以命朝聘之数,使诸侯之大夫听命。季孙宿、齐高厚、宋向戌、卫甯殖、邾大夫会之。郑伯献捷于会,故亲听命。大夫不书,尊晋侯也。
莒人伐我东鄙,以疆鄫田。
秋九月,大雩,旱也。
冬,楚子囊伐郑,讨其侵蔡也。子驷、子国、子耳欲从楚,子孔、子蟜、子展欲待晋。子驷曰:“《周诗》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兆云询多,职竞作罗。’谋之多族,民之多违,事滋无成。民急矣,姑从楚以纾吾民。晋师至,吾又从之。敬共币帛,以待来者,小国之道也。牺牲玉帛,待于二竟,以待疆者而庇民焉。寇不为害,民不罢病,不亦可乎?”子展曰:“小所以事大,信也。小国无信,兵乱日至,亡无日矣。五会之信,今将背之,虽楚救我,将安用之?亲我无成,鄙我是欲,不可从也。不如待晋。晋君方明,四军无阙,八卿和睦,必不弃郑。楚师辽远,粮食将尽,必将速归,何患焉?舍之闻之:‘杖莫如信。’完守以老楚,杖信以待晋,不亦可乎?”子驷曰:“《诗》云:‘谋夫孔多,是用不集,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如匪行迈谋,是用不得于道。’请从楚,騑也受其咎。”
乃及楚平。使王子伯骈告于晋,曰:“君命敝邑:‘修而车赋,儆而师徒,以讨乱略。’蔡人不从,敝邑之人,不敢宁处,悉索敝赋,以讨于蔡,获司马燮,献于邢丘。今楚来讨曰:‘女何故称兵于蔡?’焚我郊保,冯陵我城郭。敝邑之众,夫妇男女,不皇启处,以相救也。翦焉倾覆,无所控告。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夫人愁痛,不知所庇。民知穷困,而受盟于楚,孤也与其二三臣不能禁止。不敢不告。”知武子使行人子员对之曰:“君有楚命,亦不使一个行李告于寡君,而即安于楚。君之所欲也,谁敢违君。寡君将帅诸侯以见于城下,唯君图之!”
晋范宣子来聘,且拜公之辱,告将用师于郑。公享之,宣子赋《摽有梅》。季武子曰:“谁敢哉!今譬于草木,寡君在君,君之臭味也。欢以承命,何时之有?”武子赋《角弓》。宾将出,武子赋《彤弓》。宣子曰:“城濮之役,我先君文公献功于衡雍,受《彤弓》于襄王,以为子孙藏。匄也,先君守官之嗣也,敢不承命。”君子以为知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襄公-襄公八年-译文
【经】
八年的春天,周王的正月,鲁公前往晋国。
夏天,安葬了郑僖公。
郑国人入侵蔡国,俘虏了蔡国的公子燮。
季孙宿与晋侯、郑伯、齐人、宋人、卫人、邾人在邢丘会面。
鲁公从晋国返回。
莒国人攻打我国的东部边境。
秋天九月,举行了盛大的祈雨仪式。
冬天,楚国的公子贞率领军队攻打郑国。
晋侯派遣士匄前来访问。
【传】
八年的春天,鲁公前往晋国朝见,并且听取了朝聘的数目。
郑国的群公子因为僖公的去世,密谋对付子驷。子驷先发制人。
夏天四月庚辰日,子驷杀害了子狐、子熙、子侯、子丁。孙击和孙恶逃奔到卫国。
庚寅日,郑国的子国和子耳入侵蔡国,俘虏了蔡国的司马公子燮。郑国人都很高兴,只有子产不以为然,他说:“小国没有文德,却有武功,这是最大的祸患。楚国人来讨伐,我们能不服从吗?服从了,晋国的军队必定会来。晋国和楚国一起攻打郑国,从今以后,郑国不到四五年,就不得安宁了。”子国生气地说:“你懂什么!国家有重大的命令,有正卿在。小孩子说话,会被杀掉的。”
五月甲辰日,诸侯在邢丘会面,确定了朝聘的数目,让诸侯的大夫们听从命令。季孙宿、齐国的高厚、宋国的向戌、卫国的甯殖、邾国的大夫都参加了。郑伯在会上献上了战利品,因此亲自听取了命令。大夫们没有记录,是为了尊重晋侯。
莒国人攻打我国的东部边境,是为了争夺鄫国的田地。
秋天九月,举行了盛大的祈雨仪式,因为干旱。
冬天,楚国的子囊攻打郑国,讨伐他们入侵蔡国。子驷、子国、子耳想要服从楚国,子孔、子蟜、子展则主张等待晋国。子驷说:“《周诗》上说:‘等待黄河水清,人的寿命有多长?征兆很多,职责是竞争和编织罗网。’谋划的人多,民众的违逆也多,事情很难成功。民众已经很急了,姑且服从楚国以缓解我们的民众。晋国的军队来了,我们再服从他们。恭敬地献上财物,等待来者,这是小国的做法。牺牲玉帛,等待在两个边境,等待强者来保护民众。敌人不会造成伤害,民众不会疲惫,这不是很好吗?”子展说:“小国侍奉大国,靠的是信用。小国没有信用,兵乱每天都会发生,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五次会盟的信用,现在要背弃,即使楚国来救我们,又有什么用呢?亲近我们没有成果,鄙视我们是他们的欲望,不能服从。不如等待晋国。晋国的君主明智,四军没有缺陷,八卿和睦,一定不会抛弃郑国。楚国的军队遥远,粮食将尽,必定会迅速撤退,有什么好担心的呢?舍之听说:‘依靠信用是最好的。’坚守以等待楚国疲惫,依靠信用等待晋国,这不是很好吗?”子驷说:“《诗》上说:‘谋划的人很多,因此事情无法成功,发言的人满庭,谁敢承担过错?如果不行动,谋划就无法实现。’请服从楚国,我騑愿意承担过错。”
于是与楚国讲和。派王子伯骈向晋国报告,说:“君命敝邑:‘修整你们的车赋,警惕你们的师徒,以讨伐乱略。’蔡国人不服从,敝邑的人不敢安宁,全部动员,讨伐蔡国,俘虏了司马燮,献给了邢丘。现在楚国来讨伐说:‘你们为什么对蔡国用兵?’焚烧了我们的郊保,侵犯了我们的城郭。敝邑的民众,男女老少,无法安居,互相救援。几乎倾覆,无处控告。民众死亡的人,不是他们的父兄,就是他们的子弟,夫人愁痛,不知道如何庇护。民众知道穷困,而接受了楚国的盟约,孤和我的几位臣子无法禁止。不敢不报告。”知武子派行人子员回答说:“君有楚国的命令,也不派一个使者来报告寡君,而立即服从楚国。君所想要的,谁敢违背君。寡君将率领诸侯在城下相见,请君考虑!”
晋国的范宣子前来访问,并且拜谢鲁公的屈辱,告知将要出兵攻打郑国。鲁公设宴款待他,宣子赋《摽有梅》。季武子说:“谁敢呢!现在用草木来比喻,寡君在君这里,君的气味就是寡君的气味。高兴地接受命令,什么时候有过?”武子赋《角弓》。宾客将要离开时,武子赋《彤弓》。宣子说:“城濮之战,我先君文公在衡雍献功,接受了襄王的《彤弓》,作为子孙的珍藏。匄,是先君守官的继承人,不敢不接受命令。”君子认为他懂得礼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襄公-襄公八年-注解
公如晋:指鲁国的君主前往晋国朝见,表示对晋国的尊重和臣服。
郑僖公:郑国的君主,其去世引发了郑国内部的权力斗争。
蔡公子燮:蔡国的公子,被郑国俘虏,反映了郑国对蔡国的军事行动。
邢丘:地名,是诸侯会盟的地点,显示了诸侯间的外交活动。
大雩:古代求雨的祭祀活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自然观念。
楚公子贞:楚国的公子,率领军队攻打郑国,显示了楚国对郑国的军事压力。
士匄:晋国的使者,来鲁国进行聘问,体现了晋国的外交策略。
子驷:郑国的贵族,参与了郑国的内政和外交决策。
子产:郑国的贤臣,以其智慧和远见著称,对郑国的政策有重要影响。
晋侯:晋国的君主,对诸侯国有重要影响力。
莒人:莒国的人民,对鲁国东部边境进行攻击,反映了诸侯间的领土争端。
楚子囊:楚国的贵族,率领军队攻打郑国,显示了楚国对郑国的军事压力。
晋范宣子:晋国的贵族,来鲁国进行聘问,体现了晋国的外交策略。
《摽有梅》:古代诗歌,用于表达对宾客的欢迎和尊重。
《角弓》:古代诗歌,用于表达对宾客的欢迎和尊重。
《彤弓》:古代诗歌,用于表达对宾客的欢迎和尊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襄公-襄公八年-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政治活动。首先,鲁国的君主前往晋国朝见,显示了鲁国对晋国的臣服和尊重。接着,郑国的君主僖公去世,引发了郑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子驷等人通过谋杀其他公子来巩固自己的地位。郑国对蔡国的军事行动,尤其是俘虏蔡公子燮,显示了郑国的军事力量和对外扩张的野心。
在邢丘的会盟中,诸侯国的大夫们聚集在一起,讨论朝聘的数量,这反映了诸侯国之间的外交活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郑国的君主在会盟中献捷,显示了郑国在诸侯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然而,子产对郑国的军事行动表示担忧,认为小国如果没有文德而只有武功,将会招致更大的祸患。
莒国对鲁国东部边境的攻击,反映了诸侯国之间的领土争端和军事冲突。大雩的祭祀活动,显示了当时社会对自然的依赖和对神灵的敬畏。楚国对郑国的军事行动,尤其是楚子囊的讨伐,显示了楚国对郑国的军事压力和对其扩张行为的回应。
晋国的使者士匄和范宣子来鲁国进行聘问,体现了晋国的外交策略和对诸侯国的影响力。在宴会上,晋国的使者赋诗《摽有梅》、《角弓》和《彤弓》,表达了对鲁国的尊重和友好。这些诗歌不仅展示了当时的文化传统,也反映了诸侯国之间的礼仪和外交礼节。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记载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活动、军事冲突和外交礼仪,展示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格局和诸侯国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同时,通过对子产等贤臣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智慧和远见的重视。这些内容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