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隐公-八年-原文
一、八年,春,宋公、卫侯遇于垂。
不期而会曰遇。遇者,志相得也。
二、三月,郑伯使宛来归邴。庚寅,我入邴。
名宛,所以贬郑伯,恶与地也。入者,内弗受也。日入,恶入者也。邴者,郑伯所受天子而祭泰山之邑也。
三、夏,六月,己亥,蔡侯考父卒。
诸侯日卒,正也。
四、辛亥,宿男卒。
宿,微国也,未能同盟,故男卒也。
五、秋,七月,庚午,宋公、齐侯、卫侯盟于瓦屋。
外盟不日,此其日何也?诸侯之参盟于是始,故谨而日之也。诰誓不及五帝,盟诅不及三王,交质子不及二伯。
六、八月,葬蔡宣公。
月葬,故也。
七、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包来。
可言公及人,不可言公及大夫。
八、螟。
九、冬,十有二月,无侅卒。
无侅之名,未有闻焉。或曰,隐不爵大夫也。或说曰,故贬之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隐公-八年-译文
一、在鲁国的第八年春天,宋国的国君和卫国的国君在垂地相遇。没有约定而偶然相遇叫做‘遇’。‘遇’是指双方心意相投。
二、三月,郑国的国君派宛地的人来归还邴地。在庚寅这一天,我们进入了邴地。宛地被提及是为了贬低郑国的国君,表示对他的厌恶。‘入’在这里指的是不接受。‘日入’是指太阳落山的时候,这是一个表示厌恶的时间。邴地是郑国国君接受天子封赐用来祭祀泰山的领地。
三、夏天,六月,己亥这一天,蔡国的国君考父去世。诸侯去世时用‘卒’字,表示正式。
四、辛亥这一天,一个名叫宿的小国国君去世。宿是一个小国,未能与其他国家结盟,所以用‘男卒’来表示。
五、秋天,七月,庚午这一天,宋国的国君、齐国的国君和卫国的国君在瓦屋地结盟。外国的盟约不用具体日期,但这次为什么用了日期呢?因为这是诸侯之间开始共同结盟的起点,所以特别小心地记下了日期。盟约的内容不涉及五帝,诅咒不涉及三王,交换人质不涉及两位霸主。
六、八月,蔡国的宣公被安葬。按照月份来安葬,这是按照惯例。
七、九月,辛卯这一天,国君和莒国的人结盟于包来。可以说‘国君和人’,但不能说‘国君和大夫’。
八、发生螟虫灾害。
九、冬天,十二月,无侅去世。关于无侅的名字,没有听说过。有人说,这是隐公不封赐大夫的缘故。也有人说是故意贬低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隐公-八年-注解
宋公:宋国的君主,公是古代对诸侯的一种尊称。
卫侯:卫国的君主,侯是对诸侯的一种尊称。
遇:偶然相遇,指两国君主没有事先约定而意外相见。
郑伯:郑国的君主,伯是对诸侯的一种尊称。
宛:郑国的一个地名,这里指郑伯的使者。
入:接纳,这里指郑伯不接受宛的使者。
日入:日落时分,这里比喻不适宜接纳的时间。
邴:郑伯所受封的封地,这里是祭祀泰山的地方。
蔡侯:蔡国的君主,侯是对诸侯的一种尊称。
考父:蔡国的国君,考是古代对已故诸侯的一种尊称。
宿:一个较小的国家,未能与其他国家结盟。
宿男:宿国的一个男子,这里指宿国的国君。
齐侯:齐国的君主,侯是对诸侯的一种尊称。
瓦屋:一个地名,是宋、齐、卫三国盟约的地点。
外盟: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之间的盟约。
五帝:古代传说中的五位帝王,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三王:指夏、商、周三代的王。
二伯:指春秋时期的晋文公和楚庄王,是当时的霸主。
葬:安葬,指将死者安葬。
莒人:莒国的百姓,这里指莒国的使者。
螟:一种害虫,这里指发生螟灾。
无侅:一个不为人知的人名,或指一个未被封爵的大夫。
隐:隐居,这里指隐居的人。
大夫:古代的官职,低于诸侯,高于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隐公-八年-评注
一、八年,春,宋公、卫侯遇于垂。
此句记载了春秋时期宋国和卫国在垂地的一次偶然相遇。‘遇’字的使用,体现了古代文献对偶然事件的记录方式,也暗示了两国之间可能存在的某种默契或友好关系。‘志相得’三字,则进一步强调了此次相遇的非偶然性,两国君主或许有共同的志向或利益,故能不期而遇。
二、三月,郑伯使宛来归邴。庚寅,我入邴。
此段文字反映了郑伯派遣宛人归附邴地的历史事件。‘名宛,所以贬郑伯,恶与地也’这句话,揭示了郑伯与宛地之间的关系,宛地可能因为某种原因受到了贬低,而郑伯也因此受到了牵连。‘入者,内弗受也’中的‘入’字,意味着邴地不接受宛人的归附,这种表述方式体现了古代文献中对事件细节的精细记录。
三、夏,六月,己亥,蔡侯考父卒。
此句记载了蔡侯考父的去世。‘诸侯日卒,正也’表明,诸侯去世的记载是正式的,这种记载方式体现了古代对诸侯去世的重视。
四、辛亥,宿男卒。
‘宿’字在此处指代一个微小的国家,‘男卒’则指该国的一位男性去世。‘未能同盟,故男卒也’说明了该国因未能与其他国家结盟,导致国内男性去世的事件被记录下来。
五、秋,七月,庚午,宋公、齐侯、卫侯盟于瓦屋。
此句记载了宋、齐、卫三国在瓦屋地的一次盟约。‘外盟不日,此其日何也’反映了古代对盟约记载的特殊性,通常外盟不会记载具体日期,但此处却记载了日期,可能是为了强调此次盟约的重要性。‘诸侯之参盟于是始,故谨而日之也’说明了此次盟约的特殊性,标志着诸侯之间盟约的正式开始。
六、八月,葬蔡宣公。
‘月葬,故也’说明蔡宣公的葬礼是在八月进行的,这种按照月份记载葬礼的方式,体现了古代对时间节点的重视。
七、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包来。
此句记载了鲁公与莒国在包来地的一次盟约。‘可言公及人,不可言公及大夫’说明了古代文献中对人物称呼的规范,国君与外国使节可以直呼其名,但与本国大夫交往时则需谨慎。
八、螟。
此句仅记载了‘螟’字,‘螟’通常指食农作物的害虫,此处可能是指发生了螟虫灾害,反映了古代对自然灾害的记录。
九、冬,十有二月,无侅卒。
此句记载了无侅国的一位人物去世。‘无侅之名,未有闻焉’表明无侅国在历史上可能并不著名,‘或曰,隐不爵大夫也。或说曰,故贬之也’则是对无侅国名字的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隐居不仕的大夫,另一种则认为是被贬低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