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隐公-元年

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隐公-元年-原文

一、元年,春,王正月。

虽无事,必举正月,谨始也。

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志也。

焉成之?言君之不取为公也。

君之不取为公何也?将以让桓也。

让桓正乎?曰:不正。

春秋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隐不正而成之,何也?将以恶桓也。

其恶桓何也?隐将让而桓弒之,则桓恶矣。

桓弒而隐让,则隐善矣。

善则其不正何也?春秋贵义不贵惠,信道不信邪。

孝子扬父之美,不扬父之恶。

先君之欲与桓,非正也,邪也。

虽然,既胜其邪心以与隐矣,已探先君之邪志,而遂以与桓,则是成父之恶也。

兄弟,天伦也,为子受之父;为诸侯受之君。

已废天伦而忘君父,以行小惠,曰小道也。

若隐者,可谓轻千乘之国,蹈道,则未也。

二、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昧。

及者何?内为志焉尔。

仪,字也。

父犹傅也,男子之美称也。

其不言邾子何也?邾之上古微,未爵命于周也。

不日,其盟渝也。

昧,地名也。

三、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克者何?能也。

何能也?能杀也。

何以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

段,郑伯弟也。

何以知其为弟也?杀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

段弟也,而弗谓弟;公子也,而弗谓公子,贬之也。

段失弟之道矣,贱段而甚郑伯也。

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

于鄢,远也。

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中而杀之云尔,甚之也。

然则为郑伯者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

四、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

母以子氏。

仲子者何?惠公之母,孝公之妾也。

礼,赗人之母则可,赗人之妾则不可,君子以其可辞受之。

其志,不及事也。

赗者何也?乘马曰赗,衣衾曰襚,贝玉曰含,钱财曰赙。

五、九月,及宋人盟于宿。

及者何?内卑者也。

宋人,外卑者也。

卑者之盟,不日。

宿,邑名也。

六、冬,十有二月,祭伯来。

来者,来朝也。

其弗谓朝何也?寰内诸侯,非有天子之命,不得出会诸侯,不正其外交,故弗与朝也。

聘弓鍭矢,不出竟埸。

束修之肉,不行竟中。

有至尊者,不贰之也。

七、公子益师卒。

大夫日卒,正也。

不日卒,恶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隐公-元年-译文

一、元年,春季,周王的正月。

即使没有发生特别的事情,也一定要举行正月的仪式,这是谨慎开始的意思。为什么公子重耳不直接说即位?是为了完成先王的心愿。怎么完成先王的心愿?就是说明君不应当成为公爵。君不应当成为公爵的原因是什么?是为了要让位给公子齐。让位给公子齐是正确的吗?回答说:不正确。春秋记载成人之美,不记载成人之恶。隐公不认为让位给公子齐是正确的,却还是这样做,是为了表明公子齐的恶行。他为什么认为公子齐恶?因为隐公要让位,而公子齐却杀了他,这就显得公子齐是恶的。如果公子齐杀了他,隐公让位,那么隐公就显得是善的。既然善,那么隐公的不让位又是为什么?春秋重视道义而不重视恩惠,信奉正道而不信奉邪道。孝子应该宣扬父亲的美德,而不是宣扬父亲的恶行。先君想要把位子传给公子齐,这不是正道,而是邪道。虽然如此,既然已经战胜了这种邪念,并且与隐公和解了,已经发现了先君的邪念,并且继续与公子齐交往,那么这就是成就了父亲的恶行。兄弟是天然的关系,作为儿子要接受父亲;作为诸侯要接受君王。既然废弃了天然的关系,忘记了君父,为了小恩小惠,这就是小道。像隐公这样的人,可以说是轻视千乘之国,追求道义,但是还没有做到。

二、三月,鲁文公和邾国国君仪父在昧地结盟。

‘及’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是指内部有这个意愿。‘仪’是字,‘父’就像‘傅’,是对男子的美称。为什么不称邾国国君为‘邾子’?因为邾国在上古时期就很小,没有在周朝获得封爵和命令。没有记载日期,是因为盟约可能已经改变。昧是一个地名。

三、夏季,五月,郑伯在鄢地打败了段。

‘克’是什么意思?是能够的意思。能做什么?能杀。为什么不直接说‘杀’?因为看到段有跟随的人。段是郑伯的弟弟。怎么知道他是弟弟?因为杀世子,母亲弟弟看君王;因为他看君王,知道他是弟弟。段是弟弟,但不称他为弟弟;是公子,但不称他为公子,这是贬低他。段失去了做弟弟的道理,被贬低得很厉害。为什么说郑伯贬低得很厉害?因为郑伯处心积虑,最终导致了杀戮。在鄢地,距离较远。就像是说从母亲怀里抱出来就杀掉一样,这是对他的极度贬低。那么作为郑伯的,应该怎么办呢?缓慢追赶逃亡的罪犯,这是亲近亲人的道理。

四、秋季,七月,周天王派宰咺来归还惠公仲子之赗。

母亲以儿子的姓为姓。‘仲子’是谁?是惠公的母亲,孝公的妾。按照礼制,赠送东西给母亲的母亲是可以的,但赠送东西给妾是不可以的,君子认为这是可以推辞接受的。他的意图,是不及于实际的。

五、九月,鲁文公和宋人在宿地结盟。

‘及’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是指内部地位较低的人。宋人,是指外部地位较低的人。地位较低的人的盟约,不记载日期。宿是一个地名。

六、冬季,十二月,祭伯来。

‘来’是指来朝见。为什么不称他为‘朝’?因为国内诸侯,如果没有天子的命令,不能擅自出外会见诸侯,不正当地进行外交,所以不称他为朝。赠礼的弓箭,不出国境。束修的肉,不运送到国境之外。有至高无上的人,不会背叛。

七、公子益师去世。

大夫去世用‘卒’字,这是正常的。不用‘卒’字,这是表示恶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隐公-元年-注解

元年:指国君即位的年份,此处指某国君即位的第一个年份。

春:一年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指春季。

王正月:周王发布的正月,即一年的开始。

公:古代对国君的尊称。

成公志:实现先公的愿望。

桓:指某位公子,此处可能指某位国君的儿子。

隐:指某位国君,此处可能指某位国君的儿子。

春秋:古代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

成人之美:成全人的美德。

隐不正而成之:即使行为不端正,也要成全其美德。

让桓:让位于桓。

弒:杀害。

邾仪父:邾国的一位君主。

字:古代对人的别称。

傅: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爵命:授予爵位和命令。

渝:改变,违背。

郑伯:郑国的国君。

克:战胜,征服。

鄢:地名,郑国的一个城邑。

徒众:随从的人。

世子:国君的长子。

母弟:国君的弟弟。

贬:降低身份,轻视。

亲亲之道:亲近亲人的道德原则。

宰咺:周天王的宰官。

惠公仲子:惠公的次子。

赗:古代送葬时随葬的财物。

襚:古代送葬时随葬的衣物。

含:古代送葬时随葬的玉器。

赙:古代送葬时随葬的钱财。

及:涉及,关联。

宋人:宋国的人。

宿:地名,宋国的一个城邑。

祭伯:周朝的一个官员。

朝:朝见,朝贡。

竟埸:边界。

束修:古代赠送的礼物。

竟中:境内。

益师:公子益师的别称。

日:用日来表示某事的重要或紧急。

卒:死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隐公-元年-评注

元年,春,王正月。虽无事,必举正月,谨始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志也。焉成之?言君之不取为公也。君之不取为公何也?将以让桓也。让桓正乎?曰:不正。春秋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隐不正而成之,何也?将以恶桓也。其恶桓何也?隐将让而桓弒之,则桓恶矣。桓弒而隐让,则隐善矣。善则其不正何也?春秋贵义不贵惠,信道不信邪。孝子扬父之美,不扬父之恶。先君之欲与桓,非正也,邪也。虽然,既胜其邪心以与隐矣,已探先君之邪志,而遂以与桓,则是成父之恶也。兄弟,天伦也,为子受之父;为诸侯受之君。已废天伦而忘君父,以行小惠,曰小道也。若隐者,可谓轻千乘之国,蹈道,则未也。

这段文字出自《春秋》的元年,主要阐述了《春秋》编撰的宗旨和原则。‘王正月’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开始,‘举正月’则是表示对一年的重视和尊重。‘公何以不言即位’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为什么公子隐没有立即即位。这里涉及到成公志和让桓的问题,反映了《春秋》在记录历史时,注重的是道德和正义,而不是表面的秩序。通过分析隐公的行为,可以看出《春秋》对于道德的重视,以及对于兄弟情谊的尊重。

二、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昧。及者何?内为志焉尔。仪,字也。父犹傅也,男子之美称也。其不言邾子何也?邾之上古微,未爵命于周也。不日,其盟渝也。昧,地名也。

这段文字讲述了邾仪父与鲁公在昧地结盟的事件。‘及’在这里表示的是一种内在的意图和目的。‘仪’是邾仪父的字,‘父’是对男子的美称。‘邾子’未提及,是因为邾国在上古时期并不显赫,未曾接受周朝的封爵。‘不日’表示盟约的变更,‘昧’则是盟约发生的地点。这段文字反映了《春秋》对于外交事件的处理,注重的是礼仪和国家的尊严。

三、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杀也。何以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段,郑伯弟也。何以知其为弟也?杀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段弟也,而弗谓弟;公子也,而弗谓公子,贬之也。段失弟之道矣,贱段而甚郑伯也。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于鄢,远也。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中而杀之云尔,甚之也。然则为郑伯者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

这段文字描述了郑伯克段于鄢的事件。‘克’在这里表示能够,‘能杀’则是指郑伯能够杀死段。‘见段之有徒众也’说明段有追随者。‘段’是郑伯的弟弟,通过‘杀世子,母弟目君’可以推断出段的身份。‘贬之也’表明《春秋》对段的评价较低。这段文字反映了《春秋》对于家族伦理的重视,以及对于道德行为的评价。

四、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母以子氏。仲子者何?惠公之母,孝公之妾也。礼,赗人之母则可,赗人之妾则不可,君子以其可辞受之。其志,不及事也。赗者何也?乘马曰赗,衣衾曰襚,贝玉曰含,钱财曰赙。

这段文字讲述了天王使宰咺来归还惠公仲子之赗的事件。‘母以子氏’说明了仲子的身份。‘赗’是指赠送的财物,包括马、衣物、贝玉和钱财等。这段文字反映了《春秋》对于礼仪的重视,以及对于君臣关系的处理。

五、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及者何?内卑者也。宋人,外卑者也。卑者之盟,不日。宿,邑名也。

这段文字讲述了鲁公与宋人在宿地结盟的事件。‘及’在这里表示的是一种内在的卑下态度。‘宋人’则表示外来的卑下。‘卑者之盟,不日’说明这个盟约是不正式的。‘宿’是盟约发生的地点。这段文字反映了《春秋》对于外交关系的处理,注重的是国家的尊严和地位。

六、冬,十有二月,祭伯来。来者,来朝也。其弗谓朝何也?寰内诸侯,非有天子之命,不得出会诸侯,不正其外交,故弗与朝也。聘弓鍭矢,不出竟埸。束修之肉,不行竟中。有至尊者,不贰之也。

这段文字描述了祭伯来朝的事件。‘来’表示来朝,‘弗谓朝’则是因为祭伯没有得到天子的命令,所以不能正式称为朝。‘聘弓鍭矢,不出竟埸’和‘束修之肉,不行竟中’说明了外交的规矩和礼仪。这段文字反映了《春秋》对于外交礼仪的重视,以及对于尊卑秩序的维护。

七、公子益师卒。大夫日卒,正也。不日卒,恶也。

这段文字记载了公子益师的去世。‘大夫日卒’表示按照礼制,大夫去世应当有专门的记录。‘不日卒’则表示没有按照礼制记录,是对其行为的贬低。这段文字反映了《春秋》对于礼制的重视,以及对于不遵守礼制行为的批评。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隐公-元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27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