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隐公-五年

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隐公-五年-原文

一、五年,春,公观鱼于棠。

传曰:常事曰视,非常曰观。礼,尊不亲小事,卑不尸大功。鱼,卑者之事也,公观之非正也。

二、夏,四月,葬卫桓公。

月葬,故也。

三、秋,卫师入郕。

入者,内弗受也。郕,国也。将卑师众曰师。

四、九月,考仲子之宫。初献六羽。

考者何也?考者成之也,成之为夫人也。礼,庶子为君,为其母筑宫,使公子主其祭也。于子祭,于孙止。仲子者,惠公之母,隐孙而修之,非隐也。初,始也。谷梁子曰:“舞夏,天子八佾,诸公六佾,诸侯四佾。初献六羽,始僭乐矣。”尸子曰:“舞夏,自天子至诸侯,皆用八佾。初献六羽,始厉乐矣。”

五、邾人、郑人伐宋。

六、螟。

虫灾也。甚则月,不甚则时。

七、冬,十有二月,辛巳,公子彄卒。

隐不爵命大夫,其曰公子彄,何也?先君之大夫也。

八、宋人伐郑,围长葛。

伐国不言围邑,此其言围何也?久之也。伐不踰时,战不逐奔,诛不填服。苞人民、殴牛马曰侵。斩树木、坏宫室曰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隐公-五年-译文

一、五年春天,鲁国国君在棠地观看捕鱼。

传说中,平常的事情叫作‘视’,不平常的事情叫作‘观’。按照礼制,尊贵的人不亲自处理小事,地位低的人不承担重大的功绩。捕鱼是地位低的人做的事情,国君亲自观看这不符合正道。

二、夏天,四月,安葬卫桓公。

按照月来安葬,这是惯例。

三、秋天,卫国的军队进入郕国。

‘入’字表示军队是被邀请进入的,没有被拒绝。郕是一个国家。将军队称为‘师’是因为军队的成员地位较低。

四、九月,祭祀仲子的庙宇。初次献上六羽舞。

‘考’是什么意思?‘考’就是完成的意思,完成就是封为夫人。按照礼制,庶子成为君主后,会为他母亲建造宫室,让公子负责祭祀。祭祀从儿子开始,到孙子结束。仲子是惠公的母亲,虽然她是隐居的,但她的庙宇被修建起来,并不是因为隐居。‘初’字表示开始。谷梁子说:‘在夏代的舞蹈中,天子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初献六羽,开始越过了乐舞的等级。’尸子说:‘在夏代的舞蹈中,从天子到诸侯,都使用八佾。初献六羽,开始使用了严厉的乐舞。’

五、邾国人和郑国人攻打宋国。

六、发生螟虫灾害。

螟虫灾害,严重的会在一个月内发生,不严重则会在一个季节内发生。

七、冬天,十二月,辛巳日,公子彄去世。

隐居的人不授予大夫爵位,为什么这里称他为‘公子彄’?因为他曾是先君的大夫。

八、宋国人攻打郑国,包围了长葛城。

攻打国家时不应该说包围城邑,这里为什么说包围?因为时间已经很长了。攻打国家不跨越一个季节,战斗不追击逃跑的敌人,惩罚不强迫服从。抢夺人民、攻击牛马叫作‘侵’,砍伐树木、毁坏宫室叫作‘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隐公-五年-注解

公观鱼于棠:公,指国君;观,本意为看,此处指举行观赏活动;棠,地名,指棠邑。国君亲自去棠邑观赏鱼,通常是不寻常的行为,因为国君不应亲自参与小事。

常事曰视,非常曰观:视,指平常的观察;观,指特别的观看或观赏活动。这句话说明国君对小事的观察是平常的,而特别的观赏活动则不寻常。

礼,尊不亲小事,卑不尸大功:礼,指古代的礼仪制度;尊,指地位高的人;卑,指地位低的人;尸,指主持、承担。这句话强调在礼仪中,地位高的人不应亲自参与小事,地位低的人不应承担大事。

鱼,卑者之事也,公观之非正也:鱼,指鱼类的养殖或捕捞,是低贱的工作;卑者,指地位低的人。这句话指出国君亲自观赏鱼是不符合礼仪的,因为这是低贱的工作。

月葬,故也:月葬,指在一个月内完成葬礼;故,原因。这句话说明葬礼在一个月内完成是有其特定的原因。

入者,内弗受也:入,指进入;内,指国内。这句话说明卫国的军队进入郕国,但郕国不接受他们。

郕,国也:郕,指郕国,一个古代国家。

将卑师众曰师:将,指率领;卑,指地位低;师,指军队。这句话说明如果率领的是地位低的军队,则称为师。

考仲子之宫:考,指纪念、祭祀;仲子,指仲子夫人;宫,指宫殿。这句话指的是在仲子夫人的宫殿进行祭祀。

初献六羽:初,指开始;献,指献祭;六羽,指六对羽毛,古代祭祀时使用的祭品。

考者何也?考者成之也,成之为夫人也:考,指完成;成,指成就;夫人,指国君的妻子。这句话解释了“考”的含义,即完成对国君妻子的纪念。

礼,庶子为君,为其母筑宫,使公子主其祭也:礼,指古代的礼仪制度;庶子,指国君的庶出之子;筑宫,指建造宫殿;主其祭,指主持祭祀。这句话说明了庶出之子为君时,为其母建造宫殿并主持祭祀的礼仪。

于子祭,于孙止:于子,指儿子;于孙,指孙子。这句话说明祭祀从儿子开始,到孙子为止。

仲子者,惠公之母,隐孙而修之,非隐也:仲子,指惠公之母;隐孙,指隐居的孙子;修之,指修整、完善。这句话说明仲子是惠公的母亲,她的孙子虽然隐居,但并没有忽视对她的纪念。

初,始也:初,指开始。这句话解释了“初”的含义,即开始。

舞夏,天子八佾,诸公六佾,诸侯四佾:舞夏,指夏代的舞蹈;佾,古代音乐舞蹈的行列,一佾为八人;天子、诸公、诸侯,指不同的等级。这句话说明了不同等级的人在进行舞蹈时,佾数不同。

初献六羽,始僭乐矣:初献六羽,指开始献上六对羽毛;僭,超越。这句话指出初献六羽意味着开始超越了应有的礼仪。

邾人、郑人伐宋:邾人、郑人,指邾国和郑国的人;伐,指攻打;宋,指宋国。这句话说明邾国和郑国联合攻打宋国。

螟:螟,指一种害虫,常导致农作物减产。

虫灾也:虫灾,指由害虫引起的灾害。

隐不爵命大夫,其曰公子彄,何也?先君之大夫也:隐,指隐居;爵命,指授予爵位和任命;公子彄,指公子彄,一个人物名字;先君,指先前的君主。这句话解释了为什么隐居的人不会被授予爵位,并说明了公子彄是先君的大夫。

宋人伐郑,围长葛:宋人,指宋国的人;伐,指攻打;郑,指郑国;围,指包围;长葛,地名,指长葛城。这句话说明宋国攻打郑国,并包围了长葛城。

伐国不言围邑,此其言围何也?久之也:伐国,指攻打国家;围邑,指包围城邑。这句话指出攻打国家时不提包围城邑,而这里提到包围城邑是因为围攻时间较长。

伐不踰时,战不逐奔,诛不填服:伐不踰时,指攻打国家不超过规定的时间;战不逐奔,指战斗中不追击逃跑的敌人;诛不填服,指惩罚不至使人民完全屈服。这句话说明了战争中的道德准则。

苞人民、殴牛马曰侵:苞,指掠夺;人民,指人民;殴,指伤害;牛马,指牛和马。这句话说明了掠夺人民和伤害牛马的行为称为侵。

斩树木、坏宫室曰伐:斩,指砍伐;树木,指树木;坏,指破坏;宫室,指宫殿。这句话说明了砍伐树木和破坏宫殿的行为称为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隐公-五年-评注

一、五年,春,公观鱼于棠。

此句描述了鲁国国君在春天观赏鱼类的情景。‘观’字在此处并非寻常的‘看’意,而是带有‘非同寻常’的含义,暗示国君的行为偏离了常规。从‘礼’的角度来看,国君应尊重小事而不亲自处理,同时应避免对大事进行‘尸位素餐’式的干预。鱼作为卑贱之物的象征,国君的‘观’鱼行为被认为是不合礼节的,反映了当时对于君臣行为规范的重视。

传曰:常事曰视,非常曰观。礼,尊不亲小事,卑不尸大功。鱼,卑者之事也,公观之非正也。

此段引用了《传》中的话,进一步阐释了‘观’与‘视’的区别,以及礼制中对君臣行为的规范。‘常事曰视’指的是日常小事,而‘非常曰观’则是指非同寻常之事。礼制规定,尊贵者不应亲自处理小事,而低贱者也不应占据重要职位而不作为。鱼作为卑贱的象征,国君的‘观’鱼行为被认为是不符合礼制的。

二、夏,四月,葬卫桓公。

这句话记录了卫桓公的葬礼。‘月葬’指的是按照月份来举行葬礼,这是古代的一种葬礼习俗。这一记载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对礼仪的遵守。

三、秋,卫师入郕。

此句描述了卫国的军队进入郕国。‘入’字在这里有‘不接受’的含义,表明郕国并未接受卫国的军队。‘郕’是一个国家的名称,而‘师’则是指军队。这句话反映了当时国家间的关系和军事行动的记录。

四、九月,考仲子之宫。初献六羽。

这句话讲述了九月时对仲子之宫的祭祀活动。‘考’在此处意为‘完成’,指的是完成对仲子的祭祀。‘仲子’是惠公的母亲,‘考仲子之宫’是对其进行祭祀的场所。‘初献六羽’指的是祭祀时献上六羽(一种鸟羽),这反映了古代祭祀仪式的细节和规范。

考者何也?考者成之也,成之为夫人也。礼,庶子为君,为其母筑宫,使公子主其祭也。于子祭,于孙止。

这段话解释了‘考’的含义,即完成对某人的祭祀。在古代礼制中,庶子为君时,会为其母亲建造宫殿,并由公子主持祭祀。祭祀活动从子辈开始,一直延续到孙辈。

谷梁子曰:“舞夏,天子八佾,诸公六佾,诸侯四佾。初献六羽,始僭乐矣。”

谷梁子的话指出,在古代祭祀中,舞蹈的规模与参与者的身份有关。天子可以使用八佾(一种舞蹈行列),诸公六佾,诸侯四佾。‘初献六羽’的行为被认为是对天子礼仪的僭越。

尸子曰:“舞夏,自天子至诸侯,皆用八佾。初献六羽,始厉乐矣。”

尸子的观点与谷梁子不同,他认为从天子到诸侯,祭祀时都可以使用八佾。‘初献六羽’的行为则被看作是对祭祀仪式的强化。

五、邾人、郑人伐宋。

这句话记录了邾国和郑国对宋国的军事行动。‘伐’在这里指的是军事进攻。

六、螟。

‘螟’指的是一种害虫,这里的记载表明出现了虫灾。‘甚则月,不甚则时’说明虫灾的严重程度,严重的虫灾会持续一个月,而不严重的则可能只是一段时间。

七、冬,十有二月,辛巳,公子彄卒。

这句话记录了公子彄在冬季十二月辛巳日去世。‘隐不爵命大夫,其曰公子彄,何也?先君之大夫也。’这里的‘隐’指的是隐讳,不对外公布爵位。‘公子彄’是先君的大夫,因此他的去世被特别提及。

八、宋人伐郑,围长葛。

这句话描述了宋国对郑国的军事行动。‘伐’字在此处仍然指的是军事进攻,而‘围’则表示对长葛的包围。‘伐国不言围邑’表明通常在记载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时,不会特别提及围攻城邑的情况,但此处因为围攻时间较长,所以特别记录。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隐公-五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26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