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襄公-十四年

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襄公-十四年-原文

一、十有四年,春,王正月,季孙宿,叔老,会晋士匄、齐人、宋人、卫人、郑公孙虿、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人,会吴于向。

二、二月,乙未,朔,日有食之。

三、夏,四月,叔孙豹会晋荀偃、齐人、宋人、卫北宫括、郑公孙虿、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人伐秦。

四、己未,卫侯出奔齐。

五、莒人侵我东鄙。

六、秋,楚公子贞帅师伐吴。

七、冬,季孙宿会晋士匄、宋华阅、卫孙林父、郑公孙虿、莒人、邾人于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襄公-十四年-译文

十四年春天,周王的正月,季孙宿、叔老与晋国的士匄、齐国人、宋国人、卫国人、郑国的公孙虿、曹国人、莒国人、邾国人、滕国人、薛国人、杞国人、小邾国人一起在向地会面。

二月乙未日,初一,发生了日食。

夏天,四月,叔孙豹与晋国的荀偃、齐国人、宋国人、卫国的北宫括、郑国的公孙虿、曹国人、莒国人、邾国人、滕国人、薛国人、杞国人、小邾国人一起攻打秦国。

己未日,卫国的国君逃跑到齐国。

莒国人侵犯我国的东部边境。

秋天,楚国的公子贞率领军队攻打吴国。

冬天,季孙宿与晋国的士匄、宋国的华阅、卫国的孙林父、郑国的公孙虿、莒国人、邾国人一起在戚地会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襄公-十四年-注解

王正月:指周王朝的历法,以农历正月为一年之始,’王’字在此处表示遵循王室的历法。

季孙宿: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大夫,姓季孙,名宿。

叔老: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大夫,姓叔,名老。

晋士匄:晋国的一位大夫,姓士,名匄。

齐人:齐国的代表或使节。

宋人:宋国的代表或使节。

卫人:卫国的代表或使节。

郑公孙虿:郑国的一位大夫,姓公孙,名虿。

曹人:曹国的代表或使节。

莒人:莒国的代表或使节。

邾人:邾国的代表或使节。

滕人:滕国的代表或使节。

薛人:薛国的代表或使节。

杞人:杞国的代表或使节。

小邾人:小邾国的代表或使节。

会吴于向:在向地会合吴国,’会’指诸侯国之间的会盟或聚会。

日有食之:日食,即日食现象,古人认为这是天象不祥之兆。

叔孙豹: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大夫,姓叔孙,名豹。

晋荀偃:晋国的一位大夫,姓荀,名偃。

卫北宫括:卫国的一位大夫,姓北宫,名括。

伐秦:攻打秦国,’伐’指用武力攻击。

卫侯出奔齐:卫国的国君逃跑到齐国。

莒人侵我东鄙:莒国的军队侵犯鲁国的东部边境。

楚公子贞:楚国的一位公子,姓楚,名贞。

帅师伐吴:率领军队攻打吴国,’帅’指率领。

季孙宿会晋士匄、宋华阅、卫孙林父、郑公孙虿、莒人、邾人于戚:季孙宿在戚地会合晋国的士匄、宋国的华阅、卫国的孙林父、郑国的公孙虿、莒国和邾国的代表。’会’指诸侯国之间的会盟或聚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襄公-十四年-评注

一、十有四年,春,王正月,季孙宿,叔老,会晋士匄、齐人、宋人、卫人、郑公孙虿、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人,会吴于向。

这段文字记录了鲁国在十四年春季的重要会盟活动。‘十有四年’指的是鲁国历史上的第十四年,按照周代的纪年方式,这里的‘有’是‘又’的意思,表示连续的年份。‘春’指的是春季,‘王正月’表明这是按照周王朝的历法来纪年的。季孙宿和叔老分别是鲁国的两位大夫,他们在此会盟中担任重要角色。‘会’字表明这是一个多国参与的国际性会盟,参与者包括晋国、齐国、宋国、卫国、郑国、曹国、莒国、邾国、滕国、薛国、杞国和小邾国,以及吴国。‘会吴于向’表明会盟的地点是在向地,吴国的参与反映了当时吴国在华东地区的影响力。这段文字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以及鲁国作为周王朝的诸侯国,在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时的态度和策略。

二、二月,乙未,朔,日有食之。

这一条记载了鲁国在二月乙未朔日发生的日食现象。‘二月’、‘乙未’、‘朔’都是古代历法中的时间表示,‘朔’指的是月初,即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日有食之’则是指发生了日食,这是一种天文现象,古人认为日食是上天对人间的一种警示。这条记载不仅反映了古代对自然现象的观测能力,也体现了古代天文知识在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夏,四月,叔孙豹会晋荀偃、齐人、宋人、卫北宫括、郑公孙虿、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人伐秦。

这段文字记录了鲁国在夏季四月,叔孙豹与其他诸侯国的大夫共同出兵伐秦的事件。‘夏’、‘四月’表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叔孙豹是鲁国的一位大夫,他的参与表明了鲁国在军事行动中的地位。‘会’字再次表明这是一个联合行动,参与国家众多,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军事联盟。‘伐秦’则表明了此次行动的目的,秦在当时是西方的一个强国,鲁国与其他诸侯国联合伐秦,反映了当时中原诸侯国对秦国扩张的担忧。

四、己未,卫侯出奔齐。

这一条记载了卫国的国君卫侯在己未日逃亡到齐国的历史事件。‘己未’是古代历法中的时间表示,‘出奔’则是指逃离,表明卫侯可能因为政治原因离开了卫国。‘齐’是卫侯逃亡的目的地,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流动和外交关系。

五、莒人侵我东鄙。

这段文字记录了莒国对鲁国东部的侵犯。‘莒人’指的是莒国的人,‘侵’是侵犯的意思,‘我东鄙’则是指鲁国的东部边境。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边境战争的常态,以及诸侯国之间领土争端的存在。

六、秋,楚公子贞帅师伐吴。

这一条记载了楚国公子贞率领军队攻打吴国的事件。‘秋’表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楚公子贞’是楚国的公子,‘帅师’表示他率领了军队。‘伐吴’则表明了此次行动的目的,反映了春秋时期楚国对吴国的军事行动。

七、冬,季孙宿会晋士匄、宋华阅、卫孙林父、郑公孙虿、莒人、邾人于戚。

这段文字记录了鲁国在冬季,季孙宿与其他诸侯国的大夫在戚地会盟的事件。‘冬’、‘季孙宿’等人物表明了这是鲁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活动。‘会’字表明了这是一个多国参与的会盟,‘于戚’则是指会盟的地点。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频繁的外交互动,以及通过会盟来维护和调整国家间关系的重要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襄公-十四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25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