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襄公-十六年-原文
一、十有六年,春,王正月,葬晋悼公。
二、三月,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淏梁。戊寅,大夫盟。
淏梁之会,诸侯失正矣。诸侯会,而曰大夫盟,正在大夫也。诸侯在,而不曰诸侯之大夫,大夫不臣也。
三、晋人执莒子、邾子以归。
四、齐侯伐我北鄙。
五、夏,公至自会。
六、五月,甲子,地震。
七、叔老会郑伯、晋荀偃、卫宁殖、宋人伐许。
八、秋,齐侯伐我北鄙,围成。
九、大雩。
十、冬,叔孙豹如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襄公-十六年-译文
十六年春天,周王朝的国王在正月举行葬礼,安葬了晋国的悼公。
三月,周王朝的国王在淏梁会见了晋国的国君、宋国的国君、卫国的国君、郑国的国君、曹国的国君、莒国的君主、邾国的君主、薛国的君主、杞国的君主、小邾国的君主。戊寅这一天,大夫们进行了盟誓。
淏梁之会,诸侯的行为已经失去了正道。诸侯之间举行会盟,却说是大夫们盟誓,说明正道已经不在诸侯手中。诸侯在,却不说是诸侯的大夫,说明大夫们已经不再履行臣子的职责。
晋国人抓捕了莒国的君主和邾国的君主,并将他们带回。
齐国的国君攻打我国的北部边境。
夏天,周王朝的国王从会盟的地方回到国内。
五月甲子这一天,发生了地震。
叔老与郑国的国君、晋国的荀偃、卫国的宁殖以及宋国人一起会盟,并攻打许国。
秋天,齐国的国君再次攻打我国的北部边境,并围攻了成地。
发生了大旱灾。
冬天,叔孙豹前往晋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襄公-十六年-注解
十六年:指鲁国历史上的第十六年,这里的十六年通常指的是一个具体的历史年份,如公元前555年。
王正月:指周王朝的历法,正月为一年之始,这里指的是周王的历法。
晋悼公:晋悼公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君主,名重耳,是晋文公的儿子。
三月:指农历三月,春季的第三个月。
公会:指鲁国君主鲁昭公与其他诸侯国的君主会面。
晋侯:晋国的君主。
宋公:宋国的君主。
卫侯:卫国的君主。
郑伯:郑国的君主。
曹伯:曹国的君主。
莒子:莒国的君主。
邾子:邾国的君主。
薛伯:薛国的君主。
杞伯:杞国的君主。
小邾子:小邾国的君主。
淏梁:淏梁是一个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戊寅:干支纪年法中的一种,表示具体某一天。
大夫:古代中国官职,低于诸侯,高于士。
盟:古代的一种誓言,通过盟誓来表达对某事的承诺。
诸侯失正:指诸侯的行为违背了当时的政治秩序和道德规范。
北鄙:指边境地区。
公:指鲁国的君主,即鲁昭公。
夏:指夏季,具体指农历的夏季。
甲子:干支纪年法中的一种,表示具体某一天。
地震:指发生的地震自然灾害。
叔老:人名,具体身份不详。
晋荀偃:晋国的大夫荀偃。
卫宁殖:卫国的大夫宁殖。
宋人:宋国的人。
许:许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秋:指秋季,具体指农历的秋季。
成: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大雩:古代的一种祭祀活动,通常用于祈求雨水。
叔孙豹:人名,鲁国的大夫。
晋:晋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襄公-十六年-评注
一、十有六年,春,王正月,葬晋悼公。
此句开篇即点明时间与事件,’十有六年’表明这是鲁国历史上的第十六年,’春’字表明这是春季,’王正月’则是对周王朝历法的遵循,’葬晋悼公’则是记录了晋悼公的葬礼。这一事件不仅是对晋悼公个人的纪念,也体现了当时诸侯国对周王朝的尊崇。从文化角度来看,这反映了春秋时期礼制的重要性,以及诸侯国之间通过葬礼等仪式来维持和加强政治联系的传统。
二、三月,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淏梁。戊寅,大夫盟。
此句描述了鲁国与多国诸侯在淏梁会盟的情景。’公会’表明鲁国作为东道主,’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薛伯、杞伯、小邾子’则列举了与会诸侯国的国君。’于淏梁’说明会盟的地点,’戊寅’是干支纪日,’大夫盟’则指出会盟的主要内容。这一段落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以及会盟作为外交手段在维护和调整各国间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大夫盟’与’诸侯会’的对比,揭示了当时诸侯国内部权力结构的微妙变化,诸侯国君权受到大夫的挑战。
三、晋人执莒子、邾子以归。
此句记录了晋国执莒子、邾子的事件。’晋人’指晋国,’执莒子、邾子以归’则表明晋国将莒子、邾子带回本国。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军事冲突和实力对比,晋国作为强国,对周边小国施加影响力。从文化角度来看,这也体现了春秋时期军事力量的重要性,以及诸侯国之间通过军事手段来争夺利益和地位的现象。
四、齐侯伐我北鄙。
此句描述了齐国对鲁国北鄙的进攻。’齐侯’指齐国的国君,’伐我北鄙’则表明齐国对鲁国边境的侵犯。这一事件揭示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频繁的战争和边疆冲突,以及国家之间为了领土和利益而进行的军事斗争。
五、夏,公至自会。
此句记录了鲁国国君从会盟返回的情况。’夏’字表明时间,’公至自会’则说明国君参加会盟后返回。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君参与会盟的重要性,以及会盟对于维护国家关系和稳定的作用。
六、五月,甲子,地震。
此句记录了鲁国发生地震的事件。’五月’表明时间,’甲子’是干支纪日,’地震’则是自然灾害的描述。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人们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记录,同时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天象和自然现象的关注。
七、叔老会郑伯、晋荀偃、卫宁殖、宋人伐许。
此句描述了叔老与其他诸侯国君会面并共同伐许的情景。’叔老’、’郑伯’、’晋荀偃’、’卫宁殖’、’宋人’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国家,’伐许’则表明他们共同对许国进行军事行动。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通过联合行动来对抗其他国家的策略,以及当时军事联盟的形成。
八、秋,齐侯伐我北鄙,围成。
此句再次描述了齐国对鲁国北鄙的进攻。’秋’字表明时间,’齐侯伐我北鄙,围成’则说明齐国对鲁国边境的侵犯和围攻。这一事件与第四句相呼应,进一步强调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频繁的战争和边疆冲突。
九、大雩。
此句记录了鲁国举行大雩的仪式。’大雩’是古代的一种求雨仪式,反映了春秋时期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和对农业生产的重视。这一事件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宗教仪式的重视,以及通过宗教仪式来祈求自然恩赐的传统。
十、冬,叔孙豹如晋。
此句描述了鲁国叔孙豹前往晋国的情景。’冬’字表明时间,’叔孙豹如晋’则说明叔孙豹前往晋国。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人员往来和外交交流,以及通过个人交往来加强国家间联系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