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襄公-十年

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襄公-十年-原文

一、十年,春,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齐世子光,会吴于柤。

会又会,外之也。

二、夏,五月,甲午,遂灭傅阳。

遂,直遂也。其曰遂何?不以中国从夷狄也。

三、公至自会。

会夷狄不致,恶事不致,此其致何也?存中国也。中国有善事,则并焉。无善事,则异之存之也。汲郑,逃归陈侯,柤之会,存中国也。

四、楚公子贞、郑公孙辄帅师伐宋。

五、晋师伐秦。

六、秋,莒人伐我东鄙。

七、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子、齐世子光、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伐郑。

八、冬,盗杀郑公子斐、公子发、公孙辄。

称盗以杀大夫,弗以上下道,恶上也。

九、戍郑虎牢。

其曰郑虎牢,决郑乎虎牢也。

十、楚公子贞帅师救郑。

十一、公至自伐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襄公-十年-译文

一、十年春天,鲁国的国君与晋国的国君、宋国的国君、卫国的国君、曹国的国君、莒国的国君、邾国的国君、滕国的国君、薛国的国君、杞国的国君、小邾国的国君、齐国的太子光,在柤地会合,与吴国会盟。

会盟又进行了一次,这是对外国的会盟。

二、夏天,五月,甲午日,最终灭亡了傅阳。

这里的‘遂’是直接的意思。为什么说‘遂’呢?因为不是中原国家跟外来的夷狄国家一起行动。

三、国君从会盟的地方回来了。

会盟的时候没有邀请夷狄国家,没有发生不好的事情,那为什么他会回来呢?是为了保存中原国家。中原国家有好事,就会一起参与。如果没有好事,就会单独保存它。汲郑逃跑到陈国国君那里,参加柤地的会盟,就是为了保存中原国家。

四、楚国的公子贞、郑国的公孙辄率领军队攻打宋国。

五、晋国的军队攻打秦国。

六、秋天,莒国的人攻打我国的东部边境。

七、鲁国的国君与晋国的国君、宋国的国君、卫国的国君、曹国的国君、莒国的国君、邾国的国君、齐国的太子光、滕国的国君、薛国的国君、杞国的国君、小邾国的国君一起攻打郑国。

八、冬天,盗贼杀害了郑国的公子斐、公子发、公孙辄。

用‘盗’字来称呼杀害大夫的事情,不按照上下等级的规矩来处理,这是对上级的不敬。

九、驻守在郑国的虎牢。

这里说‘郑虎牢’,意思是在虎牢这个地方决定郑国的命运。

十、楚国的公子贞率领军队去援救郑国。

十一、国君从攻打郑国的地方回来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襄公-十年-注解

公会:古代诸侯国之间举行会盟的场合,用以商讨共同利益或解决争端。

晋侯:晋国的国君,晋为春秋五霸之一。

宋公:宋国的国君。

卫侯:卫国的国君。

曹伯:曹国的国君。

莒子:莒国的国君。

邾子:邾国的国君。

滕子:滕国的国君。

薛伯:薛国的国君。

杞伯:杞国的国君。

小邾子:小邾国的国君。

齐世子光:齐国的太子,名光。

会吴于柤:在柤地与吴国会盟。

外之也:表示这是对外国(吴国)的会盟。

遂:迅速地,紧接着。

傅阳:傅阳国,此处指被灭亡的国家。

恶事不致:不报告恶事,指不报告不利的消息。

存中国:保持中原国家的地位。

汲郑:汲郑国,此处指参与会盟的国家。

逃归陈侯:逃离并回到陈国的国君那里。

柤之会:柤地的会盟。

楚公子贞:楚国的公子贞。

郑公孙辄:郑国的公孙辄。

帅师伐宋:率领军队攻打宋国。

晋师伐秦:晋国的军队攻打秦国。

东鄙:边境地区。

称盗以杀大夫:用盗贼之名来杀害大夫,不按照上下等级的规矩来处理。

郑虎牢:郑国的虎牢城,此处指驻军虎牢城。

决郑乎虎牢:决定郑国的命运在虎牢。

楚公子贞帅师救郑:楚国的公子贞率领军队救援郑国。

公至自伐郑:国君从攻打郑国的战役中归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襄公-十年-评注

一、十年,春,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齐世子光,会吴于柤。

此句描述了周朝时期的一次诸侯会盟,其中‘公会’指的是鲁国国君会合其他诸侯。‘公会晋侯’等列举了与会诸侯,显示出鲁国在当时的政治地位。‘会吴于柤’中的‘吴’指的是吴国,‘柤’为地名,此处表明鲁国与吴国在柤地会盟,反映了鲁国与吴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会又会,外之也’是对会盟性质的进一步说明,‘外之也’意指这是对外交的一种行为,即鲁国通过会盟来扩大其影响力。

二、夏,五月,甲午,遂灭傅阳。

此句记录了鲁国在夏五月甲午日成功灭亡傅阳国的事件。‘遂’字在此处表示事情得以顺利完成,‘傅阳’为被灭亡的国家。‘其曰遂何?不以中国从夷狄也’是对这一事件的评价,认为鲁国灭亡傅阳并非因为与夷狄联合,而是基于自身的力量。

三、公至自会。

此句说明鲁国国君从会盟地返回。‘会夷狄不致,恶事不致,此其致何也?存中国也。中国有善事,则并焉。无善事,则异之存之也’是对鲁国国君行为的解读,认为鲁国国君在会盟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与夷狄为伍,同时关注国内事务,保持对国家的忠诚。

四、楚公子贞、郑公孙辄帅师伐宋。

此句描述了楚国公子贞和郑国公孙辄率领军队攻打宋国的事件。‘帅师’表示出兵,‘伐宋’表明了他们的行动目标。

五、晋师伐秦。

此句记录了晋国军队攻打秦国的事件。‘晋师’指的是晋国的军队,‘伐秦’表明了他们的军事行动。

六、秋,莒人伐我东鄙。

此句描述了莒国人对鲁国东部边境的进攻。‘莒人’指的是莒国的军队,‘伐我东鄙’表示他们对鲁国东部边境的侵略。

七、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子、齐世子光、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伐郑。

此句记录了鲁国与其他诸侯国联合攻打郑国的事件。‘公会’表明了鲁国国君的参与,‘伐郑’则揭示了联合行动的目的。

八、冬,盗杀郑公子斐、公子发、公孙辄。

此句描述了郑国公子斐、公子发、公孙辄被盗贼杀害的事件。‘盗杀’表明了杀害者的身份,‘弗以上下道,恶上也’是对这一事件的评价,认为这种杀害行为是对上级的不敬。

九、戍郑虎牢。

此句说明了鲁国在郑国的虎牢地区驻军。‘戍’表示驻守,‘郑虎牢’指的是郑国的虎牢地区,此处表明鲁国在郑国边境进行军事部署。

十、楚公子贞帅师救郑。

此句描述了楚国公子贞率领军队救援郑国的事件。‘帅师’表示出兵,‘救郑’揭示了他们的行动目的。

十一、公至自伐郑。

此句说明鲁国国君从攻打郑国的行动中返回。‘公至自伐郑’中的‘公’指的是鲁国国君,‘伐郑’则表明了他们的军事行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襄公-十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25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