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襄公-十八年-原文
一、十有八年,春,白狄来。
二、夏,晋人执卫行人石买。
称行人,怨接于上也。
三、秋,齐侯伐我北鄙。
四、冬,十月,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同围齐。
非围而曰围,齐有大焉,亦有病焉。非大而足同焉?诸侯同罪之也,亦病矣。
五、曹伯负刍卒于师。
于师,闵之也。
六、楚公子午帅师伐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襄公-十八年-译文
一、十八年后,春天,白狄人来了。
二、夏天,晋国人逮捕了卫国的使者石买。称他为使者,是因为他对上级有怨言。
三、秋天,齐国的国君进攻我国的北部边境。
四、冬天,十月,鲁国的国君与晋国的国君、宋国的国君、卫国的国君、郑国的国君、曹国的国君、莒国的国君、邾国的国君、滕国的国君、薛国的国君、杞国的国君、小邾国的国君一起围攻齐国。虽然说是围攻,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围困,齐国既有大问题,也有小问题。不是因为它的问题大就足够引起大家的关注吗?诸侯们共同认为它有罪,这也说明它的问题很严重。
五、曹国的国君负刍在军中去世。在军中去世,表示对他的哀悼。
六、楚国的公子午率领军队攻打郑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襄公-十八年-注解
白狄:古代北方民族,属于狄族的一支,与华夏族相邻,经常发生冲突。
行人:古代官职,负责外交事务,如接待外国使者等。
石买:人名,卫国的行人。
齐侯:齐国的君主。
北鄙:指齐国的北部边境地区。
公会:指诸侯会盟,诸侯之间举行的一种联合行动。
晋侯:晋国的君主。
宋公:宋国的君主。
卫侯:卫国的君主。
郑伯:郑国的君主。
曹伯:曹国的君主。
莒子:莒国的君主。
邾子:邾国的君主。
滕子:滕国的君主。
薛伯:薛国的君主。
杞伯:杞国的君主。
小邾子:小邾国的君主。
闵之:表示哀悼,对曹伯负刍的去世表示哀悼。
楚公子午:楚国的公子,名字为午,率军出征。
帅师:率领军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襄公-十八年-评注
一、十有八年,春,白狄来。
这句古文出自《春秋》一书记载,描述了鲁国在十八年春天,遭遇了白狄族的入侵。‘十有八年’是古代记年方式,相当于现在的‘十八年’。‘春’指春季,‘白狄来’则表明白狄族在春季进攻鲁国。这段文字简洁明了,反映了当时边防的紧张局势,也体现了《春秋》记载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二、夏,晋人执卫行人石买。
这句古文记载了晋国在夏季时期,执掌了卫国的行人石买。‘夏’指夏季,‘晋人’指晋国的人,‘执’表示捉拿或拘禁,‘卫行人’指卫国的外交使者,‘石买’是人名。此句反映了当时晋国对卫国的政治干预,也揭示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
三、夏,晋人执卫行人石买。
此句与第二句相同,是对上一句的重复,可能是《春秋》编撰过程中的笔误,或者是为了强调这一事件的重要性。
四、秋,齐侯伐我北鄙。
这句古文记载了秋季时,齐国进攻鲁国的北部边境。‘秋’指秋季,‘齐侯’指齐国的国君,‘伐’表示进攻,‘我北鄙’指鲁国的北部边境。这段文字反映了春秋时期各国之间频繁的战争,以及边疆地区的安全形势。
五、冬,十月,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同围齐。
这句古文描述了冬季十月,鲁国与晋国、宋国、卫国、郑国、曹国、莒国、邾国、滕国、薛国、杞国、小邾国共同围攻齐国的情景。‘冬’指冬季,‘公会’指鲁国国君召集,‘晋侯’等字样则指各个参与国的国君。这段文字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联盟对抗的军事策略,以及齐国的困境。
六、非围而曰围,齐有大焉,亦有病焉。非大而足同焉?诸侯同罪之也,亦病矣。
这段文字是对第五句的补充说明。‘非围而曰围’表示虽然表面上说是围攻齐国,但实际上并非如此。‘齐有大焉’指齐国存在很大的问题,‘亦有病焉’指齐国也有疾病。‘非大而足同焉’则是在质疑为什么其他诸侯国也会参与对齐国的围攻。‘诸侯同罪之也,亦病矣’则是在说,诸侯国之所以会共同对付齐国,是因为齐国的问题已经严重到让其他诸侯国也认为其有罪,这种情况下,齐国的问题也就变成了整个诸侯国的问题。
七、曹伯负刍卒于师。
这句古文记载了曹国国君负刍在军队中去世的事件。‘曹伯’指曹国的国君,‘负刍’是人名,‘卒于师’表示在军队中去世。这段文字反映了战争对国家领导人的影响,以及古代战争中的残酷现实。
八、于师,闵之也。
这句古文是对第七句的补充说明,‘于师’表示在军队中,‘闵之也’表示对此表示哀悼。这段文字强调了负刍去世这一事件的严重性,以及对曹国的影响。
九、楚公子午帅师伐郑。
这句古文记载了楚国公子午率领军队攻打郑国的历史事件。‘楚公子午’指楚国的公子午,‘帅师’表示率领军队,‘伐郑’表示攻打郑国。这段文字反映了春秋时期楚国与郑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当时各国之间的战争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