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襄公-襄公二十年

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襄公-襄公二十年-原文

【经】

二十年春,王正月辛亥,仲孙速会莒人,盟于向。

夏六月庚申,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盟于澶渊。

秋,公至自会。

仲孙速帅师伐邾。

蔡杀其大夫公子燮。

蔡公子履出奔楚。

陈侯之弟黄出奔楚。

叔老如齐。

冬十月丙辰朔,日有食之。

季孙宿如宋。

【传】

二十年春,及莒平。孟庄子会莒人,盟于向,督扬之盟故也。

夏,盟于澶渊,齐成故也。

邾人骤至,以诸侯之事,弗能报也。

秋,孟庄子伐邾以报之。

蔡公子燮欲以蔡之晋,蔡人杀之。公子履,其母弟也,故出奔楚。

陈庆虎、庆寅畏公子黄之偪,愬诸楚曰:“与蔡司马同谋。”楚人以为讨。公子黄出奔楚。

初,蔡文侯欲事晋,曰:“先君与于践土之盟,晋不可弃,且兄弟也。”畏楚,不能行而卒。

楚人使蔡无常,公子燮求从先君以利蔡,不能而死。

书曰:“蔡杀其大夫公子燮”,言不与民同欲也。

“陈侯之弟黄出奔楚”,言非其罪也。

公子黄将出奔,呼于国曰:“庆氏无道,求专陈国,暴蔑其君,而去其亲,五年不灭,是无天也。”

齐子初聘于齐,礼也。

冬,季武子如宋,报向戌之聘也。褚师段逆之以受享,赋《常棣》之七章以卒。宋人重贿之。归复命,公享之。赋《鱼丽》之卒章。公赋《南山有台》。武子去所,曰:“臣不堪也。”

卫甯惠子疾,召悼子曰:“吾得罪于君,悔而无及也。名藏在诸侯之策,曰:‘孙林父、甯殖出其君。’君入则掩之。若能掩之,则吾子也。若不能,犹有鬼神,吾有馁而已,不来食矣。”悼子许诺,惠子遂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襄公-襄公二十年-译文

【经】

二十年的春天,周王的正月辛亥日,仲孙速与莒国的人会面,在向地结盟。

夏天的六月庚申日,公与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会面,在澶渊结盟。

秋天,公从会盟地返回。

仲孙速率领军队攻打邾国。

蔡国杀了他们的大夫公子燮。

蔡国的公子履逃奔到楚国。

陈侯的弟弟黄逃奔到楚国。

叔老前往齐国。

冬天的十月丙辰日,发生了日食。

季孙宿前往宋国。

【传】

二十年的春天,与莒国达成和平。孟庄子与莒国的人会面,在向地结盟,这是为了巩固之前的督扬之盟。

夏天,在澶渊结盟,这是为了巩固齐国的成就。

邾国的人突然到来,因为诸侯的事务,无法回报。

秋天,孟庄子攻打邾国以报复。

蔡国的公子燮想要让蔡国依附晋国,蔡国的人杀了他。公子履是他的同母弟弟,因此逃奔到楚国。

陈国的庆虎、庆寅害怕公子黄的逼迫,向楚国控诉说:“他与蔡国的司马同谋。”楚国因此讨伐。公子黄逃奔到楚国。

起初,蔡文侯想要依附晋国,说:“先君参与了践土的盟约,晋国不可抛弃,而且我们是兄弟。”但因为害怕楚国,未能实行就去世了。

楚国让蔡国无法安定,公子燮想要追随先君以利于蔡国,未能成功而死。

史书记载:“蔡国杀了他们的大夫公子燮”,意思是说他不与民众同心。

“陈侯的弟弟黄逃奔到楚国”,意思是说他没有罪。

公子黄将要逃奔时,在国内呼喊说:“庆氏无道,想要独揽陈国的大权,暴虐蔑视君主,抛弃亲人,五年不灭,这是没有天理。”

齐子初次出使齐国,这是合乎礼仪的。

冬天,季武子前往宋国,回报向戌的出使。褚师段迎接他并设宴款待,赋《常棣》的第七章以结束。宋国的人给了他丰厚的礼物。季武子回国后复命,公设宴款待他。季武子赋《鱼丽》的最后一章。公赋《南山有台》。季武子离开座位,说:“臣不敢当。”

卫国的甯惠子生病,召见悼子说:“我得罪了君主,后悔也来不及了。我的名字被记录在诸侯的史册上,说:‘孙林父、甯殖驱逐了他们的君主。’如果君主回来,就掩盖这件事。如果你能掩盖,你就是我的儿子。如果不能,还有鬼神,我只有饿死而已,不会来享用祭品了。”悼子答应了,甯惠子随后去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襄公-襄公二十年-注解

仲孙速: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名速,字仲孙。

莒: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山东省莒县一带。

盟于向:在向地举行盟会。向,地名,今地不详。

澶渊:地名,今河南省濮阳市西南。

邾: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山东省邹城市一带。

蔡: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河南省上蔡县一带。

公子燮:蔡国的大夫,名燮。

公子履:蔡国的大夫,名履,公子燮的弟弟。

陈侯之弟黄:陈国的公子,名黄,陈侯的弟弟。

叔老:鲁国的大夫,名老。

季孙宿:鲁国的大夫,名宿,字季孙。

孟庄子:鲁国的大夫,名速,字仲孙,又称孟庄子。

齐成:齐国的成公。

陈庆虎、庆寅:陈国的大夫,名庆虎、庆寅。

蔡文侯:蔡国的国君,名不详,谥号文侯。

践土之盟:春秋时期晋国与诸侯在践土(今河南省荥阳市)举行的盟会。

齐子:齐国的大夫,名不详。

季武子:鲁国的大夫,名宿,字季孙,又称季武子。

向戌:宋国的大夫,名戌。

褚师段:宋国的大夫,名段。

《常棣》:《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内容为赞美兄弟和睦。

《鱼丽》:《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内容为赞美宴饮之乐。

《南山有台》:《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内容为赞美贤人。

卫甯惠子:卫国的大夫,名殖,字甯,谥号惠子。

悼子:卫国的大夫,名不详。

孙林父:卫国的大夫,名林父。

甯殖:卫国的大夫,名殖,字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襄公-襄公二十年-评注

《春秋》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国从隐公元年(前722年)到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这段文字出自《春秋》中的‘二十年春’,记载了鲁国与周边诸侯国之间的盟会、战争、外交等事件。

从文化背景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诸侯国之间通过盟会来维持和平,但也常常因为利益冲突而发生战争。例如,鲁国与莒国在向地举行盟会,目的是为了维持和平;而鲁国与邾国之间的战争,则是为了报复邾国的侵略。

从历史意义来看,这段文字记录了春秋时期的一些重要事件。例如,蔡国的大夫公子燮被杀,反映了蔡国内部的权力斗争;陈国的公子黄出奔楚国,反映了陈国与楚国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些事件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对后世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语言精炼,体现了《春秋》‘微言大义’的特点。例如,‘蔡杀其大夫公子燮’一句,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字,但却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这种简洁的表达方式,不仅便于记忆,也便于传播。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通过简洁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了春秋时期的历史场景,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襄公-襄公二十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2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