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襄公-二十三年-原文
一、二十有三年,春,王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
二、三月,己巳,杞伯匄卒。
三、夏,邾畀我来奔。
四、葬杞孝公。
五、陈杀其大夫庆虎及庆寅。称国以杀,罪累上也。及庆寅,庆寅累也。
六、陈侯之弟光自楚归于陈。
七、晋栾盈复入于晋,入于曲沃。
八、秋,齐侯伐卫,遂伐晋。
九、八月,叔孙豹帅师救晋,次于雍渝。言救后次,非救也。
十、己卯,仲孙速卒。
十一、冬,十月,乙亥,臧孙纥出奔邾。其日,正臧孙纥之出也。蘧伯玉曰:‘不以道事其君者,其出乎!’
十二、晋人杀栾盈。恶之,弗有也。
十三、齐侯袭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襄公-二十三年-译文
一、二十三年春天,二月,癸酉日,发生日食。
二、三月,己巳日,杞国的国君庆伯去世。
三、夏天,邾国的国君来我国投奔。
四、安葬了杞国的孝公。
五、陈国杀了他们的大夫庆虎和庆寅。陈国以杀人为国名,这是罪上加罪。至于庆寅,也是因为庆虎的罪。
六、陈国的国君的弟弟光从楚国回到陈国。
七、晋国的栾盈又回到了晋国,进入了曲沃。
八、秋天,齐国的国君攻打卫国,接着又攻打晋国。
九、八月,叔孙豹率领军队去援救晋国,驻扎在雍渝。说救援之后驻扎,其实并不是去救援。
十、己卯日,仲孙速去世。
十一、冬天,十月,乙亥日,臧孙纥逃亡到邾国。这一天,正是臧孙纥逃亡的日子。蘧伯玉说:‘不用正道来事奉君主的人,他的逃亡是必然的!’
十二、晋国人杀了栾盈。他们厌恶他,不愿意与他为伍。
十三、齐国的国君偷袭莒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襄公-二十三年-注解
二十有三年:表示二十三年,即鲁国历史上的某一年。
春:指春季,古代按照四季划分时间。
王二月:指鲁国的国君在二月时发生的事件。
癸酉: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一种组合,表示某一天。
朔: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日有食之:指发生了日食,即月亮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暂时遮挡了太阳。
杞伯匄:杞国的一位国君。
卒:去世。
邾畀:邾国的一位国君。
来奔:前来投奔。
葬杞孝公:安葬杞国的孝公。
陈:古代国家名。
庆虎:陈国的大夫。
庆寅:陈国的另一位大夫。
称国以杀:以国家的名义进行杀戮。
罪累上:罪责累及上级。
陈侯之弟光:陈国国君的弟弟。
楚:古代国家名。
晋栾盈:晋国的一位大夫。
复入于晋:再次回到晋国。
曲沃:晋国的一个地区。
秋:指秋季。
齐侯:齐国的国君。
伐卫:攻打卫国。
遂伐晋:接着攻打晋国。
叔孙豹:鲁国的一位大夫。
帅师:率领军队。
雍渝:地名。
言救后次:说是在救援之后才驻扎,实际上并非救援。
仲孙速:鲁国的一位大夫。
冬:指冬季。
乙亥: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一种组合,表示某一天。
臧孙纥:鲁国的一位大夫。
出奔邾:逃跑到邾国。
正臧孙纥之出:正好是臧孙纥出奔的那一天。
蘧伯玉:鲁国的一位贤人。
不以道事其君:不按照正道来侍奉君主。
恶之:厌恶这种行为。
弗有也:不认同这种行为。
袭莒:偷袭莒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襄公-二十三年-评注
一、二十有三年,春,王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
此句记录了鲁国历史上一件重要天象事件,即日食。在古代中国,日食被视为不祥之兆,往往与国家政治、君主德行相关联。‘二十有三年’指的是鲁国的年号,‘春’、‘王二月’、‘癸酉’、‘朔’等词语则是具体的时间记录,表明这是一次朔日发生的日食。这种记录方式体现了古人对天象的重视,以及对自然现象与国家政治关系的认识。
二、三月,己巳,杞伯匄卒。
此句记载了杞国国君杞伯匄的去世。‘杞伯’是杞国的国君称号,‘匄’是其名。‘己巳’是干支纪年法中的日期。这句话简洁地记录了杞国国君的去世,反映了当时的历史事件。
三、夏,邾畀我来奔。
这句话描述了邾国国君来鲁国奔丧。‘夏’字表示季节,‘邾畀’指的是邾国国君,‘我来奔’表示他前来鲁国奔丧。这种记录体现了古代国家间的外交关系,以及对君主去世的哀悼。
四、葬杞孝公。
此句说明了杞孝公的葬礼。‘葬’字表明了这是一次葬礼,‘杞孝公’是杞国的国君。这句话简洁地记录了葬礼的事实,体现了对君主去世的尊重。
五、陈杀其大夫庆虎及庆寅。称国以杀,罪累上也。及庆寅,庆寅累也。
此段文字记录了陈国发生的一次政治事件。陈国国君杀害了其大夫庆虎和庆寅,这种行为被称为‘称国以杀’,意味着国君的行为被认为是国家的不幸,责任在于国君。‘罪累上也’和‘庆寅累也’表明了庆寅也因为与庆虎一起被杀而受到牵连。这段文字反映了古代政治中君臣关系的紧张和权力斗争。
六、陈侯之弟光自楚归于陈。
这句话讲述了陈侯的弟弟光从楚国回到陈国。‘陈侯’是陈国的国君,‘光’是其弟弟的名字。‘自楚归于陈’表明了光是从楚国回到陈国,可能涉及外交或政治变动。
七、晋栾盈复入于晋,入于曲沃。
此句描述了晋国栾盈再次回到晋国,并进入曲沃。‘晋栾盈’指的是晋国的贵族栾盈,‘复入于晋’表明他之前曾离开晋国,现在又返回。‘入于曲沃’可能指的是他回到自己的领地曲沃。
八、秋,齐侯伐卫,遂伐晋。
这句话记录了齐侯率领齐军先伐卫,然后又伐晋的历史事件。‘秋’字表示季节,‘齐侯’是齐国的国君,‘伐卫’和‘伐晋’分别表示对卫国的侵略和对晋国的攻击。这段文字反映了春秋时期国家间的战争与冲突。
九、八月,叔孙豹帅师救晋,次于雍渝。
此句描述了叔孙豹率领军队前往救援晋国,驻扎在雍渝。‘八月’是具体的日期,‘叔孙豹’是鲁国的大夫,‘帅师救晋’表明他带领军队前往救援晋国。‘次’字表示军队的驻扎,‘雍渝’是驻扎的地点。
十、己卯,仲孙速卒。
这句话记录了鲁国大夫仲孙速的去世。‘己卯’是干支纪年法中的日期,‘仲孙速’是仲孙氏家族的一员。这句话简洁地记录了仲孙速的去世。
十一、冬,十月,乙亥,臧孙纥出奔邾。
此句描述了鲁国大夫臧孙纥逃离鲁国,前往邾国。‘冬’、‘十月’、‘乙亥’是具体的日期,‘臧孙纥’是鲁国的大夫,‘出奔邾’表示他逃离鲁国,前往邾国。‘蘧伯玉’的话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臧孙纥逃离的原因的看法。
十二、晋人杀栾盈。
这句话说明了晋国杀害了栾盈。‘晋人’指的是晋国的人,‘杀栾盈’表明了栾盈被杀害的事实。这段文字反映了晋国内部的权力斗争。
十三、齐侯袭莒。
此句记录了齐侯袭击莒国的历史事件。‘齐侯’是齐国的国君,‘袭莒’表示对莒国的袭击。这段文字反映了春秋时期国家间的军事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