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襄公-二十九年-原文
一、二十有九年,春,公在楚。
闵公也。
二、夏,五月,公至自楚。
喜之也。致君者,殆其往,而喜其反,此致君之意义也。
三、庚午,卫侯衎卒。
四、阍弒吴子余祭。
阍,门者也,寺人也。不称名姓,阍不得齐于人。不称其君,阍不得君其君也。礼,君不使无耻,不近刑人,不狎敌,不迩怨。贱人非所贵也,贵人非所刑也,刑人非所近也。举至贱而加之吴,吴子近刑人也。阍弒吴子余祭,仇人也。
五、仲孙羯会晋荀盈、齐高止、宋华定、卫世叔仪、郑公孙段、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小邾人,城杞。
古者,天子封诸侯,其地足以容其民,其民足以满城以自守也。杞危而不能自守,故诸侯之大夫相帅以城之,此变之正也。
六、晋侯使士鞅来聘。
七、杞子来盟。
八、吴子使札来聘。
吴其称子何也?善使延陵季子,故进之也。身贤,贤也。使贤,亦贤也。延陵季子之贤,尊君也。其名,成尊于上也。
九、秋,九月,葬卫献公。
十、齐高止出奔北燕。
其曰北燕,从史文也。
十一、冬,仲孙羯如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襄公-二十九年-译文
一、二十九年春天,国君在楚国。
闵公在位。
二、夏天,五月,国君从楚国回来。
国君很高兴。能够让君主高兴的,大概是因为他的离开,而高兴他的回来,这就是让君主高兴的意义。
三、庚午这一天,卫国的国君衎去世了。
守门人杀害了吴国的国君余祭。
守门人,就是看门的人,也是官家的人。不提他的名字和姓氏,因为守门人是不配与普通人平等的。不提他的君主,守门人也不配尊敬他的君主。按照礼制,君主不会让无耻的人接近,不会亲近受过刑的人,不会亲近敌人,不会亲近怨恨的人。卑贱的人不是值得尊敬的,尊贵的人不是应该受刑的,受过刑的人不是应该亲近的。把最卑贱的人加在吴国国君身上,吴国国君就像是接近了受过刑的人。守门人杀害吴国国君余祭,是因为他们是仇人。
五、仲孙羯与其他诸侯国的大夫会面,包括晋国的荀盈、齐国的齐高止、宋国的华定、卫国的世叔仪、郑国的公孙段、曹国人、莒国人、邾国人、滕国人、薛国人、小邾国人,一起筑城保卫杞国。
古代,天子封诸侯时,封地足够容纳他们的百姓,百姓足够填满城池来自卫。杞国处于危险之中,不能自守,所以诸侯国的大夫们一起带领人筑城保卫杞国,这是符合正道的变故。
六、晋国的国君派士鞅来访问。
七、杞国来结盟。
八、吴国的国君派札来访问。
吴国之所以称他为‘子’,是因为他善于使用延陵季子,所以尊称他。他本人有德行,这就是德行。使用有德行的人,也是德行。延陵季子的德行,是尊敬君主的表现。他的名字,是在上位者赋予的尊称。
九、秋天,九月,安葬了卫国的献公。
十、齐国的齐高止逃亡到北燕。
称他为‘北燕’,是根据史书的记载。
十一、冬天,仲孙羯前往晋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襄公-二十九年-注解
二十有九年:表示公元前546年,’有’在古文中是’又’的意思,用于表示数字的连用。
春:指春季,古代按四季划分年份,春季通常指农历的正月至三月。
公:古代对国君的尊称,此处指鲁国的国君。
楚:古代国家名,位于今天的湖北省西部、湖南省北部一带。
闵公:鲁国国君,名启,鲁国的君主。
至:到达。
喜之也:表示高兴。
致君:使君主得到幸福或满足。
殆:几乎,表示推测。
往:离开。
反:回来。
庚午:干支纪年法中的一种组合,表示某一天的日期。
卫侯衎:卫国的君主,名衎。
阍:古代宫廷中的守门人。
吴子余祭:吴国的君主,名余祭。
寺人:宫廷中的宦官。
不称名姓:不称呼名字和姓氏。
齐于人:与常人同等对待。
不称其君:不称呼其君主。
君其君:尊重其君主。
礼:古代的礼仪制度。
刑人:受过刑的人。
狎敌:亲近敌人。
迩怨:接近怨恨的人。
贱人:地位低下的人。
贵人:地位高贵的人。
举:提出,选取。
仲孙羯:鲁国的大夫。
晋荀盈:晋国的大夫。
齐高止:齐国的大夫。
宋华定:宋国的大夫。
卫世叔仪:卫国的大夫。
郑公孙段:郑国的大夫。
曹人:曹国的人。
莒人:莒国的人。
邾人:邾国的人。
滕人:滕国的人。
薛人:薛国的人。
小邾人:小邾国的人。
城杞:筑城杞国。
天子:古代帝王的尊称。
诸侯:古代分封制下的地方领主。
大夫:古代诸侯国中的高级官员。
使士鞅来聘:派遣士鞅前来访问。
杞子:杞国的人。
盟:结盟,签订盟约。
吴子使札来聘:吴国的君主派遣札前来访问。
子:古代对贵族或尊贵者的尊称。
延陵季子:吴国的贤臣,名札。
身贤:自身有德行。
使贤:派遣有德行的人。
尊君:尊敬君主。
成尊于上:在上级面前显得更加尊贵。
秋:指秋季,古代按四季划分年份,秋季通常指农历的七月到九月。
葬:安葬。
卫献公:卫国的君主,名献公。
出奔:逃亡。
北燕:古代国家名,位于今天的辽宁省西部、河北省东部一带。
史文:史书中的记载。
仲孙羯如晋:仲孙羯前往晋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襄公-二十九年-评注
一、二十有九年,春,公在楚。闵公也。
此句开篇点明时间与地点,’二十有九年’为鲁国国君鲁闵公在位的年份,’春’字点明季节,’公在楚’则说明鲁闵公此时身处楚国。’闵公也’作为结尾,是对前句的补充说明,表明鲁闵公的身份。此句简洁明了,为后文叙事做铺垫。
二、夏,五月,公至自楚。喜之也。致君者,殆其往,而喜其反,此致君之意义也。
此句记载鲁闵公从楚国返回鲁国的情景。’夏,五月’点明时间,’公至自楚’说明鲁闵公已经返回鲁国。’喜之也’表达了对鲁闵公归来的喜悦之情。’致君者,殆其往,而喜其反,此致君之意义也’是对喜悦之情的进一步阐释,认为鲁闵公的归来体现了君主的责任与意义。
三、庚午,卫侯衎卒。
此句记录了卫国国君卫侯衎的去世。’庚午’为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日期,’卫侯衎卒’直接点明事件。此句简洁,表达了事件的真实性。
四、阍弒吴子余祭。
此句记载了吴国国君吴子余祭被阍人弑杀的事件。’阍’指守门人,’弒’为暗杀之意。此句通过简洁的文字,展现了事件的全貌,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秩序的混乱。
五、仲孙羯会晋荀盈、齐高止、宋华定、卫世叔仪、郑公孙段、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小邾人,城杞。
此句描述了仲孙羯与其他诸侯国使者会盟,共同为杞国筑城的情景。’城杞’表明了筑城的目的。此句反映了古代诸侯国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诸侯国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的共同责任。
六、晋侯使士鞅来聘。
此句记载了晋国国君派遣使者士鞅前来访问。’晋侯使士鞅来聘’简洁明了地表达了事件内容。
七、杞子来盟。
此句描述了杞国国君前来与鲁国结盟。’杞子来盟’直接说明了事件。
八、吴子使札来聘。
此句记载了吴国国君派遣使者札前来访问。’吴子使札来聘’简洁明了地表达了事件内容。’吴其称子何也?善使延陵季子,故进之也。身贤,贤也。使贤,亦贤也。延陵季子之贤,尊君也。其名,成尊于上也’则是对吴国使者札的评价,认为其贤能,故受到尊重。
九、秋,九月,葬卫献公。
此句记录了卫献公的葬礼。’秋,九月’点明时间,’葬卫献公’说明卫献公已经去世并举行葬礼。
十、齐高止出奔北燕。
此句描述了齐国国君齐高止逃亡至北燕的情景。’齐高止出奔北燕’简洁明了地表达了事件内容。’其曰北燕,从史文也’则是对北燕的注释,说明北燕在史书中的记载。
十一、冬,仲孙羯如晋。
此句记载了仲孙羯前往晋国的情景。’冬’点明时间,’仲孙羯如晋’说明仲孙羯前往晋国。